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作者:由 桂皖文化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1-10-17

初入土木工程這個專業,就聽老師們說到廣西容縣有一個很獨特的建築——真武閣,全名“經略臺真武閣”。這個國慶閒來無事就突然想去看一看,於是就乘上火車出發了。說到容縣,我相信第一印象是“容縣沙田柚”,殊不知容縣還是“名樓之鄉”,其中以座落在廣西容縣城東繡江北岸的“真武閣”最為著名,真武閣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至今已有447年的悠久歷史,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並稱為江南四大名樓,是唯一沒有經過重建而原貌原址儲存下來的純木結構,許多木質建築要麼是模仿古代的,要麼是重建加固的,能夠完整儲存下來的少之又少,但是真武閣確安然無恙的佇立在江邊,但是並沒有不腐敗的木頭,何況是在戶外經歷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真武閣在近幾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並且在結構上稍作加固,但是整體對於它原本的結構來說並沒有因為加固而產生太大的影響。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據《容縣誌》載,真武閣經受明代萬曆33年、清康熙元年、乾隆元年、咸豐十年、光緒五年的5次大地震和3次大臺風襲擊容縣,全城民房倒塌,丈七厚的城牆開裂,大樹和旗杆連根拔起而真武閣卻巋然不動,穩如泰山。真武閣整個樓閣共有三層,本身高13米,加上臺高近20米。全閣為槓桿式純木結構,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全閣不用一件鐵器,用近3000條格木構件,鑿榫卯眼,斜穿直套,以槓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整體。我國古建築大專家梁思成稱之為“槓桿結構”,華南工學院南方古建巨頭龍慶忠題詞稱之為“天南奇觀”。

提到真武閣這個名字就不禁想聊一聊它的含義,《三輔黃圖》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玄武是烏龜和蛇的結合體,同時也叫真武,真武閣傍水而建地基比周圍的其它建築高有著防火祈福的作用,所以真武閣可以看做為一座水神廟,但是歷史上的真武閣常常被用來操練士兵和瀏覽經文頌章。

經歷過了一個小時的車程終於到了容縣,讓我不解的是進入真武閣竟然需要收費,真武閣是在一個景區園內,這裡充斥這商業化和旅遊化的氛圍與真武閣這樣的古樸的建築格格不入,幾分期待瞬間就消減了許多。真武閣是建立在經略臺上的,經略臺比周圍高出很多,但是根據資料記載經略臺裡面其實只有沙子,所以真武閣是沒有地基的,真武閣第一層的柱子下面只有石頭墊層與地面相接,當時有一個想法,這個真武閣就像是一個巨人的模型,如果世界上有一個足夠大的吊機和一個足夠大的運輸工具,完全可以把這個建築給運到世界各地去進行參觀展覽。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站在真武閣的一層我看到了在一層的外圍的有著許多木質構件層層相疊,互相緊扣在一起繞著建築的歪外圍圍成了一圈,共同支撐起一層巨大的屋簷和數以千計的房瓦,而這些木質構建由幾根粗壯的簷柱支撐起來。在建築的正面的房簷是用主要的受力柱和縱梁相互穿插相互重疊去支撐起來。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不禁讓我陷入了沉思,我為什麼建築的一層正面和建築的其它四面承受屋簷的方式不一樣呢?我猜想應該是為了分清建築的朝向和建築的美觀程度而設計的吧,如果全是用同樣的構築手法去營造這樣的建築不免有些單調乏味沒有辨識度了。

到了真武閣的第二層,就看到了傳說中的四根懸空柱,當時第一眼覺得確實挺神奇的,畢竟柱子在我們現代建築中大多是用來承受壓力的是一個建築最“實在”的部分,它們往往承受著整個建築的全部重量。但是真武閣的這四根柱子並不接地也不接梁,很是奇特。百因必有果,我帶著這個疑問去到了三層,經過一番仔細的研究發現,這四根柱子並不承受壓力拉力以及彎矩,這四根金柱足足有著萬斤的重量,起到一個載入平衡的作用,這四根萬斤金柱支撐起了建築的二層和三層的房簷和瓦片就像一個蹺蹺板一樣,把整個建築的房簷和瓦片抬了起來,而屋外與這四根載入柱垂直的柱子都用來承受剪力和彎矩,而連線屋內四根金柱和屋外的房簷的“梁”搭在了四根主柱上,這四根主柱承受的力卻是四根金柱個二層三層乃至一層房簷的總重。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寫到這裡不禁有些佩服這位無名的建築師了,在許多其他建築中,雖然也利用兩種向方向相反的推力相互對抗以取得平衡。但一般都是固定不動的。在真武閣中,兩個相反的推力,卻都來自構件本身的內部。像一把天平那樣,是活而不是死的。是動而不靜的。從這一意義來說,我們可以說他是建築結構中的一個絕招。當時這位無名匠師必然具有極其豐富的力學知識。而且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對如何經常保持這平衡,也必然做了妥善的安排。將近400年來,大自然年復一年的各種考驗,證明了他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師。這是我們後代所不得不深為敬佩。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在將要離開真武閣的時候我注意到了它四周的牆體,四周全是木板作為牆體,如此輕的牆面但是它使用了江南獨特的穿鬥式結構。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穿鬥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一種形式,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檁,沒有梁,原作穿兜架,後簡化為“穿逗架”。穿鬥式構架以柱承檁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縱架有一定淵源關係,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漢代畫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漢代穿鬥式構架房屋的形象。)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被歷史湮沒的名樓——“懸空”的真武閣

最後,從藝術方面來說,真武閣的建築也是獨具一格的。首先從它的總體輪廓看,聳立在江邊的高臺上,三層歇山頂。閣聲不大,但每層簷都那麼深遠。整體上各屋簷都顯得特別突出。這就首先給人以一種豪放不羈的印象。在屋簷水平線條的分佈上,而不拘泥於一般傳統的節奏韻律。上兩層相距近一些,但又不作為傳統的重簷來處理。

這次的真武閣之旅雖然只有短短3小時,不過我感受到了古代建築師的智慧是無窮的,這次探訪真武閣不僅僅是學習古代的建築構造技法,還是與這位不知名的古代建築師的一次對話,是一次現代建築和古代建築的交流。現代建築大多是冷冰冰的鋼筋混凝土,大多都是火柴盒一樣的方方正正的房子,現代建築美感和靈魂缺乏嚴重。但是真武閣卻是一座古樸的木質建築,它是有溫度的,它的營造技法集古人的大智慧所在,它是有美感的,它的每一處細節都被古代的勞動精心製作,真武閣不僅僅是一座老建築,它在建築學、美學、文學等造詣遠遠超過了他本身的價值。

有空的小夥伴可以去真武閣看一看,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去領略中華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

標簽: 真武閣  建築  四根  容縣  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