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善惡的定義是什麼?追溯到對自己生命的本能追求,可善惡之分麼?

作者:由 噗啾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03-14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善惡的定義是什麼?追溯到對自己生命的本能追求,可善惡之分麼?魚先知2022-03-15 20:21:14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善惡的定義是什麼?追溯到對自己生命的本能追求,可善惡之分麼?

一、四大理論

關於人的本性,歷史上主要有四派觀點,支持者都不少,整理如下:

人性本善論:孟子(四端說)、《三字經》作者(一般認為是宋朝王應麟)、斯多葛學派、盧梭

人性本惡論:荀子、李斯、韓非、奧古斯丁、馬基雅弗利、霍布斯、叔本華、基督教(原罪說)

人性無善無惡論:告子、詹姆士、杜威、洛克(白板說)

人性有善有惡論:董仲舒、楊雄、王充、韓愈、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

二、進化論視角

中外先賢們爭論了千年,真的不知道該信誰,直到《自私的基因》好像幫我們揭曉了答案,書中包含以下觀點:

基因利己原則:基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生存機會。

個體利己原則:單個個體必須懂得為自己爭奪生存資源,趨利避害,它的基因才能延續。

漢密爾頓法則:親緣關係越近,基因越相似,彼此利他行為也就越強烈;親緣越遠,則表現越弱。

所以從基因層面上說,人和其他動物一樣,也有利己行為和小範圍利他行為。即“人之初”的天然狀態是:有善有惡,且只對有親緣關係的人才有善。

《自私的基因》從進化論的視角很好地解釋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和“虎毒不食子”,但人類和動物界廣泛存在的非親緣利他行為又如何解釋呢?

比如在韓信一飯千金的故事裡,“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史記·淮陰侯列傳》)。漂母顯然沒受過教育,也沒有道德評價的壓力(因為周圍諸漂母都沒有幫助韓信),也不太可能預期到韓信有千金的報答,如果漂母真的是在做風險投資,那這回報率也太高了,連沈南鵬都要自愧不如了。所以只能說漂母的行為是出自自身的惻隱之心。還有很多捨己救人的英雄,被問到救人時是怎麼想的,回答常常是“我當時什麼也沒想……”,即出於某種利他本能。

心理學家也想弄清這個問題,便找來了一群1歲嬰兒進行實驗,發現有50%的嬰兒會把食物分給別人,而即使他很餓,這個比例依然有40%,所以從人類行為上觀察和推斷,利他行為廣泛存在,然而這和進化論衝突麼?

其實不衝突,我們都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動物要面對個體之間的激烈競爭,同時也要面對群體之間的競爭,尤其是群居動物。試想有兩個猴群,其中一個猴群有利他的基因,會一起戰鬥、互相照顧,而另一個猴群完全是利己的基因,各自為政甚至無休止地相互爭鬥,顯然前一個猴群更容易生存下去。所以“群體選擇理論”(或“多層選擇理論”)給出的說法是:

在群體之間的競爭中,利他基因更有優勢。

在個體之間的競爭中,利己基因更有優勢。

對於群居動物,這兩個層次的競爭都客觀存在,所以利己和利他的基因都不會被淘汰,都會遺傳下來。

至此,無論按照進化論的視角,還是透過對人類幼崽的觀察,都支援“人性有善有惡論”。當然,由於人類的個體差異,利他之心有強有弱,甚至受經歷和教育的影響,在某些人身上完全看不到利他的行為,也是有可能的。

三、利己一定是惡麼?

“人性有善有惡論”中的“善”為利他,“惡”為利己。包括荀子“性惡論”中的“惡”,也是指利己動機或慾望,而不是殺人放火作惡多端那種害人的惡行。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飢而欲食,寒而欲暖……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而現代倫理學的一些流派認為,不妨礙他人的利己行為實際上是在創造幸福,所以可稱之為善,比如我閒著沒事給自己泡杯茶喝,這要是也算惡,那我真的是惡貫滿盈了。只有害人(包括害己和害他)的行為,才是惡。而自私一般是指損人利己的行為,類似於惡性競爭或掠奪,並非單純利己,所以稱之為惡。

四、沽名釣譽悖論

孟子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如果看到小孩子要掉進井裡了,即使不是你的孩子,也想本能地制止他,如果沒有制止,良心會不安,會難受,這是利他行為。那能不能說“制止小孩是因為怕自己難受”,所以也是利己的呢?這種是“廣義利己”,是心理層面上的。我們通常說的都是“狹義利己”,是倫理層面上的,是不包括“使自己良心好受”這種“利己”的。 純粹的利他本來就是透過良心和名譽起作用的,良心即自我形象評價,名譽即社會形象評價。那由於在乎自己的名譽而做了好事,是不是“沽名釣譽”式的利己呢?實際上這個不太好判斷,很難嚴格證明一個人的行為沒有任何沽名釣譽的成分。一是不好判斷他錯好事時是否預期到會被別人發現,二是即使像陳游標那樣高調做慈善,也可能是他想吸引其他人一起做慈善,正所謂“微光會吸引微光”。三是退一萬步講,就算是沽名釣譽式行善,我們也希望行善的人多一些,所以我寧願不抨擊他的沽名釣譽,只為他點贊。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善惡的定義是什麼?追溯到對自己生命的本能追求,可善惡之分麼?曉遠2022-03-16 07:15:35

善惡的定義,佛教裡面有明確的標準,但是不知道你是否信佛,如果不信,我講了也無用,所以就不展開了。

主要是藉此寶地,講一個觀察,我發現世間和佛教徒最相似的人,是科學家。希望這個觀察,帶給你判斷。

特別提示一下,我這裡說的佛教徒和科學家,都是真正的佛教徒和真正的科學家,不是偽佛教徒,也不是偽科學家。

去年我看了《功勳》裡面屠呦呦和袁隆平的單元,發現真正的科學家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諂曲,不媚上,專注力強,特別是說話嚴謹,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沒有證據,就不隨便下結論。

這些特點,都是非常令人讚賞,也符合了佛教的戒律。

但是,科學家的處境就比較尷尬,因為科學研究,太依靠政策,國情,領導的傾向,等等,就很不方便,這點,佛教徒就脫穎而出了,因為不管政策,國情,大環境,領導的傾向等,也無法影響修行,因為修心,不需要環境來配合自己。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善惡的定義是什麼?追溯到對自己生命的本能追求,可善惡之分麼?劉心明2022-03-16 09:28:44

無善無惡,性本私。

趨利避害才是本性。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善惡的定義是什麼?追溯到對自己生命的本能追求,可善惡之分麼?生命即正義2022-03-16 12:29:16

生命是善的第一標準,保護生命是最根本的正義。這是因為,一切善或者惡的前提都是要有一個感受的主體,而這個主體只能由生命來擔任,因此說生命是善的根基。那麼,傷害生命就如同在泯滅善的概念,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不善的,而保護生命就如同在加深善的概念,這樣的行為是絕對正義的。

這個生命首先並非只是人的生命,而是一切生命的總和。對於一切生命來說,都有相對於其自身的得與失,善與惡,因此一切生命都可以擔當感受善惡的主體,而並不只有人。

其次,善惡亦有個體的差別,如果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即便是同一個標準,也有不同的詮釋。當不同生命的利益之間發生衝突的時候,立場的不同就會導致極大的差別。如果是旁觀者,那麼選擇保護最多的生命,就是善。如果是其中的某一方,那麼保護自己的生命就是善。

總的來說,對於一切生命而言,如果一件事情沒有生命受到傷害,就不是錯誤的;如果沒有生命得到利益,就不是正確的;如果有生命受到傷害,就不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有生命得到利益,就不是完全錯誤的;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善惡的定義是什麼?追溯到對自己生命的本能追求,可善惡之分麼?北冥有魚其名為鯤2022-03-16 12:38:08

沒有善惡吧,只是立場不同

青蛙吃蟲子,益蟲

蟲子吃莊稼,害蟲

他們只是想活著

標簽: 利己  生命  基因  利他行為  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