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叨叨歷史 | 孔子春秋•君君臣臣

作者:由 東方耳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02-20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史記·孔子世家》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歲,用儒家自己的話說就是到了“而立”之年。其時孔子業已結婚生子,他的妻子是宋國丌(qi)官氏之女,兒子叫做孔鯉,字伯魚,據說是因為出生的時候正好趕上魯昭公送鯉魚給孔子,故此得名。期間孔子也當過一些小官,一開始是給季氏做類似於現代“會計”的工作,統計測量一些資料,後來又改任過管理畜牧的小官,還開辦了私人學校,收了一些弟子,據說要成為孔子的學生,只要交十條臘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了,這十條臘肉還有個學名,叫做“束脩”。儘管那個時候孔子已經小有名氣,但離他心中的人生目標還相去甚遠。但就在三十歲那年,一個人的到來給孔子帶來了希望。

那一年,齊景公和晏子出訪魯國。出訪期間,齊景公特意召見了孔子,並問孔子:“昔日秦穆公國家弱小、地處偏僻,為什麼卻能夠稱霸?”孔子答道:“秦穆公,國家雖小,但卻志向遠大;地處雖僻,但卻行事中正。他親自起用身為囚犯的百里奚,賜予他大夫的爵位,同他交談三天,便將國政委授於他。如此膽識、魄力,足以稱王天下,而稱霸諸侯已經算是小的了。”齊景公聽了孔子的這番回答,十分認同,孔子也由此給齊景公留下了良好的初次印象。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爆發“三桓之亂”,魯昭公被趕出魯國,逃到了齊國。不久之後,孔子也逃到了齊國,寄居在齊國大夫高昭子的家中。也是在這期間,孔子生平第一次聽到了齊國的《韶》樂,如痴如醉,他還自學《韶》樂,從孔子收十條臘肉為學費來看,他應該是很喜歡吃肉的,但他沉迷《韶》樂的程度竟可以讓他連續三個月忘記品嚐肉的滋味。

齊景公聽說孔子到了齊國,立馬派人把孔子請了過來,問他:“先生有什麼可以教寡人的嗎?”

於是孔子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君主要有君主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就是大家都要恪盡其道。

齊景公一聽,非常激動地說:“您講得實在是太對了!要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有糧食,我也吃不到到啊!”

我相信孔子當時心裡肯定是一萬頭草泥馬飆過,孔子講的是權利與義務的相統一,君主不僅要有權利也要有義務,臣子、父親、兒子也都一樣,不能光講權利不講義務,當然光講義務不講權利也不行。但齊景公顯然只記住了“臣臣”和“子子”。

當然理解能力不行,不妨礙齊景公喜愛孔子,或者說正是因為齊景公沒能完全理解孔子,所以才更加喜愛孔子。他原本打算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以此來起用孔子,但卻遭到了晏子的反對。晏子對齊景公說:“這些儒者能言善辯,所以就不好被約束;驕傲自大,所以就不好被駕馭;鋪張浪費,這這不能成為習慣;遊說乞貸,這個更不能用來治理國家。自聖賢去世,周室衰弱以後,禮樂殘缺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想要恢復禮樂,繁瑣地制定各種穿著打扮、尊卑上下、舉手投足的禮節,別說一個人從幼到老能不能學完他的這些禮樂,恐怕幾代人都不一定能弄明白其中的學問。而主公卻想用這一套來治理齊國,恐怕要事與願違。”

晏嬰的這番話並非毫無道理,誠然,孔子想要恢復禮樂的志向並沒有錯,但在實用主義的晏嬰們看來,在這個弱肉強食、成王敗寇的大爭之世用如此循規蹈矩的方法來治理國家確實不可取。

此後,齊景公依然很恭敬地接見孔子,但不再過問禮樂之事。齊景公對孔子說:“像魯國的季氏那樣來對待您,我做不到,就用介於季氏和孟氏之間的規格來對待您吧。”季氏是魯國的上卿,也是魯國權力最大的大夫,甚至是魯國的實際掌權者,齊景公這番話等於是告訴孔子,我無法重用你了。

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齊國有大夫想要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就去找齊景公求救,齊景公卻說:“我老了,不中用了。”孔子無奈,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標簽: 孔子  齊景公  魯國  魯昭公  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