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苟且偷生唯唯諾諾的苟活到35,人生意義是什麼?

作者:由 禪通達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7-13

苟且偷生唯唯諾諾的苟活到35,人生意義是什麼?禪通達2022-07-13 13:08:38

起初認為人生很快樂,但佛教文化裡說“諸行皆苦”直到現在才明白。

有人說‍‍自己的生活中明明是有快樂的時候,可是佛法卻說諸法皆苦,一切皆苦,這該如何理解呢?

世間‍‍人認為的樂,出現的機會和持續的時間比較少,所以我們稱為快樂,來得快,去得也快,有時樂得痛快,又被形容成“痛並快樂著”‍‍。人生當中苦事十有八九,十分當中能夠佔一分的樂就不錯了。有些人真的是一生窮困潦倒、憂悲苦惱,‍‍幾乎什麼都沒有,即便偶爾會有開心和笑容。

所以我們人生大部分時候都是沒有樂,而是充滿了苦。一般世間人認為的苦,‍‍在佛法中叫做苦苦,就是眾生本來就苦,都認為難以承受的苦,比如生病之苦,牙痛之苦,腹痛之苦等。

第二種‍‍叫壞苦。比如我們喝可樂,剛喝的時候非常刺激,感到愉悅,可是當我們無限制的一瓶一瓶喝下去,這種刺激和韻味就慢慢淡了,沒有當初的感覺了,甚至會出現胃脹而難受,這種苦就稱為壞苦。再比如說餓的時候,吃什麼都香,但是如果一個人所處條件優越,天天養尊處優,明明是很好的飯菜,都覺得淡然無味。所以,‍‍樂這種感受會變異,會壞掉,是相對之法,並不是絕對的。

還有一種叫行苦,‍‍就是不苦不樂,雖然我們感覺不到特別樂和特別苦,但是這種苦卻在不斷的變異。比如當我們長期去做一件事情,會感覺到很無聊,‍‍這是行苦。如果因無聊而起了煩惱,這就由行苦要變異成苦苦了。更深一步來探討,有些人沒有感覺苦,是因為缺乏定力感受不到細微的變化,也就感受不到細微之苦了。

比如同樣生活在鬧市的人,有些人聽力不好,對外面的嘈雜不敏感,看書、睡覺都不受影響,所以覺得很輕鬆,很快樂。而那些聽力好的人,就會因為對周圍噪音的敏感而心生煩惱,就會覺得苦。有些人能夠聽到次聲波而受到傷害,會感覺苦。這些跟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有關係,因為內心不夠清淨,定力不夠,已經麻木了,所以即便是有苦也體會不到了。

從另一個層面看,‍‍佛陀說一切皆苦的苦,跟世間人認為的苦從概念上講是不同的。佛法講苦集滅道、苦聖諦、諸行皆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其中‍‍苦聖諦包含四種行相,稱為無常、苦、空、無我。

佛所講的苦,‍‍不是凡夫所認知的那個與樂相對的苦,這個苦有四種行相,是無常法。無常就會產生行苦,無常‍‍也會變空,因為最後會壞掉,最終都是會苦的。‍‍人死後,他生前擁有的種種物質層面的東西都會幻滅。

佛法中講的三苦、五苦、八苦,種種的苦就包含在苦聖諦之中,是無我法,‍‍無法控制,不得自在,當然會苦。

凡夫認為的‍‍樂實際上是苦之因,有些人沒有修行,不知道佛法的正理,也不瞭解因緣果報,不知道如何才能夠真正的讓自己擁有安樂,當他體驗到苦苦、壞苦的時候就更加想追求樂,有可能不擇手段,有可能非理‍‍非法去追求樂,最終樂還是會壞掉而繼續受苦。

‍‍佛法講的樂是指安樂乃至成佛後的無上之樂。眾生因為顛倒去追求的樂,未來可能會殺盜淫妄,逐漸形成貪嗔痴慢疑惡習,造作種種惡業,未來因緣際會,一定會吃苦頭。而修行人就不同了,凡是體驗過降服煩惱以後帶來安樂的,他會經常法喜充滿,也不會憂悲苦惱,知道一切皆苦,知道苦聖諦這個道理。

‍‍因為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對財富和名譽地位等就如理如法的求,這個時候他的煩惱就會大大減損。知道世間之樂不可長久,所以不追求。修行就會法喜充滿,而他的樂就不單單是眼前的安樂,而是趨向於解脫的常樂,未來也一定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標簽: 佛法  行苦  苦聖諦  無常  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