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隋朝-城池-洛陽城

作者:由 藍五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6-13

簡介:

隋朝短短38年國祚,兩任皇帝卻有兩個都城,前面說的隋開國皇帝楊堅命宇文愷修建了“大興城”,雖然這個都城很大和氣派,但是居住體驗感不佳,原因據說是因為修建速度太快和偷工減料(像不像高週轉的房企?),所以楊堅在大興城只住了兩年就搬走了。沒錯,搬走了,搬去了宇文愷為他修建的避暑行宮-位於岐州的仁壽宮。

隋朝-城池-洛陽城

等到楊廣走上皇帝這個工作崗位之後,他也不想住在“大興城”,索性就又讓宇文愷給他修了洛陽城。不過這次不是高熲 (jiong)掛帥了,改楊素掛帥,具體幹活的還是宇文愷這個建築大師。公元605年,隋洛陽城建成,楊廣將隋朝都城遷往洛陽,大興城反為陪都。

簡介: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並下詔令尚書令楊素、將作大匠宇文愷等,於洛陽故王城東、漢魏洛陽城西,營建東京。

隋朝-城池-洛陽城

在今洛陽老城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近於方形。

隋朝-城池-洛陽城

隋朝-城池-洛陽城

隋朝-城池-洛陽城

位置:

面積

隋洛陽城分為外城、皇城(太微城)、宮城(紫微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長28公里,城垣全部以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洛陽城的平面呈方形,東城牆長7312米,南城牆長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138米,牆下有石板砌成的下水道。

隋朝-城池-洛陽城

佈局

與之前的洛陽城不同,隋洛陽城跨洛水南北兩岸,城內沿河建有四道橋樑,此外還引人伊、德、谷水等,用明渠相勾連,將宮殿區和市坊連通起來,形成了城內的水路網。隋洛陽的皇城、宮城設置於西北,宮城位於核心,其南為皇城,東西各建有隔城和夾城,北面為玄武城、曜儀城和圓壁城,東夾城之外還建有東城,東城之北為含嘉倉城,以上自成體系,和城市其他地方還有區隔。城東北和南城是居民和商業區,劃分為坊市。隋洛陽內設有三市,在南城設有豐都市和大同市,城北設通遠市。城內主幹道是定鼎門內大街,寬百餘米。

隋朝-城池-洛陽城

由宮城、皇城、郭城、含嘉倉城、和西苑組成。郭城以洛河為界,分南北兩部分,洛河以南稱洛南里坊區,洛河以北稱洛北里坊區,為百官府第和百姓居住地。城內街道縱橫,裡坊毗鄰。隋時期為便於管理,官府在都城內每500平方米規劃一個居民區,稱為裡坊。裡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內有十字街,四面坊牆居中開門。坊內十字街,寬約5-8米。各坊之間以街道相隔,每坊建有圍牆,留有坊門,晝開夜關。文獻記載,隋代126坊, 其中洛北30坊,洛南96坊;唐代103坊,其中洛北29坊,洛南74坊,已考古探測到的有64坊。

隋朝-城池-洛陽城

洛南里坊,著名私家園林有白居易的履道坊別園、牛僧儒的歸仁園、裴度的集賢園、李德裕的平泉別墅等,百餘個私家園林築山取石,移景自然,花林繁茂,以水取勝,是當時中國古代園林文化的高峰。

隋朝-城池-洛陽城

隋朝-城池-洛陽城

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隋朝-城池-洛陽城

隋朝-城池-洛陽城

定鼎門墩臺遺址

隋朝-城池-洛陽城

遺址復建的“土豪金”城牆

城牆:

自然環境與城市建築的有機結合,是洛陽城的顯著特色。與此相適應的區劃分佈和整體佈局,使洛陽城迥別於長安城而具有獨特的風格,成為中國古代城市建築的又一傑作。

隋唐洛陽城最大的特點是不對稱。這主要由於洛水自西南向東北穿城而過,導致城市西部寬闊;同時由於城北依山而建,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只能將廣大的禁苑建在城西。這也便利了宮城與禁苑之間的交通。另外,宮城、皇城居於城市西北高地,城池堅固,內外砌磚,且宮城除了南面有皇城,北有圓璧城與曜儀城,東有東城,南面又有洛河,便於防禦,城市的防衛更加嚴密;坊裡的設定更加規整;注意利用自然條件便利城市交通,市場的眾多以及水利渠道的設計更多地考慮了工商業。這些都使洛陽在中國城市建設上獨具特色。

隋代洛陽城的宮城不居中違反了自魏晉以來形成的都城佈局傳統,之所以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是因為隋朝洛陽洛水穿城而過的佈局是效法南朝的建康城。而在宮城和皇城所處城市位置上則又是延襲了北朝都城的舊規,因此隋洛陽城的規劃吸收了南北方都城建設的經驗,是這一時期國家統一,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的體現。

隋朝-城池-洛陽城

標簽: 洛陽城  宮城  皇城  宇文愷  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