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抱團背後的資訊繭房效應

作者:由 土味財經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08-29

在元旦的文章《2021年,機構抱團還將繼續嗎?》裡,我判斷今年的機構抱團現象還將繼續並得到深化,未來籌碼集中的趨勢還將更加明顯。

在過去的一週裡,大部分指數高歌猛進,最牛的創業板指漲了6。22%,另一方面,市場超過七成的股票居然是跌的,很多喜歡自己選股的股民都在吃土,全體A股中位數漲幅居然是-3。58%!

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在A股開始的二十年裡,沒有發生很明顯的機構抱團現象,但尤其在最近幾年,機構抱團現象愈演愈烈,除了註冊制的預期外,

這背後還有什麼深層次的助力?

抱團背後的資訊繭房效應

直到看到一個新詞:

資訊繭房

,我才恍然大悟,社交媒體的資訊繭房原來也影響到了A股上。

資訊繭房概念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奧巴馬總統的法律顧問凱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

《資訊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

中提出的。透過對網際網路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資訊傳播中,因公眾自身的資訊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訊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

“繭房”

中。

抱團背後的資訊繭房效應

類似百度、今日頭條,甚至淘寶網等平臺網站,會根據搜尋者偏好,推薦類似的文章或產品。如此一來,更大的造成資訊繭房,由於資訊量巨大,除了研究人員需要更多正反面論點和資料,大部分的網民可能只關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抱團背後的資訊繭房效應

根據興趣愛好來向人們提供基於演算法的精準推送是如今很多媒體的傳播機制,智慧化、個性化、私人定製等使得人們陷入

“資訊繭房”

的效應中。這使得人們變得更加自信,即過度自信或者盲目自信,從而對人們日常生活、文化行為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抱團背後的資訊繭房效應

我們國內的投資者大多使用有限的幾個社交和財經媒體來檢視行情和資訊,使用者一旦選定了自選股的標的,就會逐漸被自己的選擇侷限於特定的板塊領域,對該領域的資訊、話題極為熟悉且這一興趣越來越穩固,而對其他領域的問題及熱點缺乏關注,使人們的注意力及興趣鎖定在較小範圍內,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將自身完全封存在一個類似於蠶的蟲繭一樣的外殼之內,對外界的資訊很少接收。

抱團背後的資訊繭房效應

如今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會面臨資訊過載的難題。

我們A股的上市公司已經有近4000家,我相信我自己日常關注的不會超過100只,而操作過的品種更不會超過30只,我想大部分股民的關注能力跟我差不多。假設每家公司形成一個資訊繭房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看到有4000個資訊繭房,由於投資者很難記住小票,而機構又喜歡明星股票,那麼在“馬太效應”下,我們將看到100個超級大的資訊繭房,它們的容量將超過剩下3900個小繭房的總和。

抱團背後的資訊繭房效應

小繭房的最終歸宿是,僅有企業相關的關聯方會關注,只能透過

口口相傳

的低效方式傳播資訊,廣大股民無法發現這些小繭房,甚至從未聽過它們的名字,在IPO的一瞬間輝煌後,它們只能自生自滅。

市場的資金總量是有限的。

由於超級繭房形成的

“賺錢效應”

,越來越多資金離開小繭房,去投身基金或者機構持有的大繭房,導致了已經漲得很高的,還在漲,已經跌得很慘的,還在跌。

抱團背後的資訊繭房效應

由於我們人類生來就具有一種從眾的意識,所以如果長時間在一個密閉的圈子裡進行交流,那麼多數人的想法就會不停地進行擴大,而那種相反的想法就會慢慢地沉默在這個圈子裡,就像

“沉默的螺旋”

理論假設的那樣,最終造成群體極化現象。

這種抱團是國際通行的,都說美股年年漲,漲的永遠是微軟/google/蘋果幾隻權重股,大部分股票也是跌跌不休的。有了這個對照,以後小票恐怕是很難翻身的。

抱團背後的資訊繭房效應

那麼對於處於小繭房的上市公司來說,它們有什麼對策呢?

說實話,沒有什麼辦法。隨著註冊制的預期及真正實施,小票原有的殼資源價值消失了,股票無限量供應,IPO越來越不值錢了。除非企業成長特別優秀,並且達到了機構關注的規模。

回過頭去看看特斯拉近五年從泥潭裡走出來的公關歷程,也許會找到一些參考的案例,不過這不是我想討論的東西了。

標簽: 繭房  資訊  小繭房  抱團  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