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思維模型 | Critical Thinking

作者:由 timtang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0-02-16

一切從源頭開始

成甲在《好好思考》

[1]

裡把思維分為四個層次:經驗技巧 - 方法流程 - 學科原理 - 哲學思辨,這是一個思考從表層到底層的追問過程。如果掌握了最底層的思維模型,面對世界拋給我們的紛繁問題,當然不能一下子解決,但起碼有了基本的思路和頭緒。

自覺

Critical Thinking

是一個源頭級別的思維模型。透過向“論題、結論、論證”提問開啟思路,來解決研究、創作、講故事、評估、決策。。。 。。。 總之學習、工作、生活遇到的問題。 ‍ 這週末偶然翻出了以前學 Critical Thinking 的資料,想著總結一番。

邏輯關係是能理解的最小單元

Critical Thinking 要求我們下結論之前,對提出的問題、擺出的論據、推導的邏輯做驗證。

Critical thinking is a habit of min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issues, ideas, artifacts, and events before accepting or formulating an opinion or conclusion。

[2]

思維模型 | 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的組成部分

它由三部分組成:

論題 Issue:想要解決的問題 / 想要達成的目標

結論 Conclusion:希望對方接受的觀點

論證 Argument :從論題到結論的證明過程

“把話說清楚”得包含三個資訊量。缺論題則謎の蒙圈:“你說一大通是為了什麼”,缺結論則戛然而止:“所以你想說什麼”,缺論證則黑人問號:“憑什麼你就對”。三個都不缺,才有可能理解對方說的話。

1。 論題——你解決什麼問題

1。1 ”是什麼”:討論事實

Descriptive issues are those that raise questions about accuracy of descriptions of the past, present, or future。

[3]

1。2 ”應不應該“:討論觀點 / 價值主張

Prescriptive issues are those that raise questions about what we should do or what is right or wrong, good or bad。

[3]

2。 結論——你的觀點 POV

2。1 結論是對方想要你接受的資訊(事實或觀點)。

2。2 結論陷阱

答非所問,論題和結論沒有對齊。常常遇到把自己聊飛的人怎麼兜都兜不回來,或者是不知道怎麼回答而故意偷換了結論。

孤立無證的資訊不能算“結論”。面對沒有論證過程的資訊,得繼續研究、構建論證才有可能接受。

3。 論證——為什麼要相信你

論證 = 理由 + 推理 + 結論

思維模型 | Critical Thinking

論證的組成部分

3。1 理由 Reasons

3.1.1 理由是我們為什麼相信結論成立的原因。

Reasons are explanations or rationales for why we should believe a particular conclusion。

[3]

思維模型 | Critical Thinking

理由可以是:

事實 Fact。 用“真實性”來說明事實的真或假,可以加上機率”多大可能性“。

觀點 Opinion。 觀點 / 價值主張,需要由其他觀點,最終得用事實做支撐。用“可接受程度”來評估觀點的強-弱。

3.1.2 Rival cause

導致一件事的原因通常是多樣複雜的,即 Rival causes,對結論的所有可信的解釋。Rival causes 無可避免,需要避免非黑即白謬誤。

A rival cause is a plausibl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that can explain why a certain outcome occurred。

[3]

如何尋找:

面對眼前的事實和觀點,有沒有別的理解方法?

還有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結果?

如果我換一個立場,我的理解會一樣嗎?

面對 Rival causes,研究員一般會做控制變數,透過定量研究的方法找到顯著變數。此時要避免“相關≠因果”、”時間前後≠因果“、”忽略第三原因/共同原因“等謬誤。

3.1.2 隱含假設 Unstated assumption

‍♂️理由除了可能會”分身“,還可能會”隱身“。隱含假設,就是對方“想當然”就成立的理由。但我們得找出這些看不見的理由,並加以分析和評估。

思維模型 | Critical Thinking

找出隱藏假設

對應著理由的兩類,假設也分:

事實假設 Descriptive assumptions

A descriptive assumption is an unstated belief about how the world was, is or will become。

[3]

如何找到?靈魂三問:

我還需要持有什麼觀點,才能使這個理由成立?

如果我是這個理由的反對者,要怎麼反駁?

如果我是不相關的第三方,有沒有其他可能性或其他路徑,也能推匯出這個結論?

常見的事實假設謬誤:

滑坡推理 Slippery Slope。 假設會出現一連串不可控制的後果。

攻擊稻草人 Straw person。 歪曲對方的觀點,然後攻擊這個假設的觀點。

非黑即白

Either-Or (False Dilemma)。 假設只有兩種選擇。

特別展開非黑即白思維謬誤。生活中我們面臨很多“我們要做X這件事嗎”的問題,做還是不做?其實思路可以從提問原因“為什麼要做X?因為X這件事導致了什麼Y?”,進而回答“我們應該如何處理Y”得到更多答案。

Should we close the bars downtown?

The answer is a resounding yes! Since the bars opened, a dozen young college students have suffered from alcohol poisoning。 Once we change this question to, “What should we do about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suffering from alcohol poisoning?” a number of possible solutions come to mind, which help us formulate our conclusion to the issue。 For example, we might conclude: “No, we should not close the bars down-town; rather, we should strictly enforce the drinking age and fine bars that sell alcoholic beverages to minors。”

[3]

價值假設 Value assumptions

什麼“價值觀”?

Values are ideas that someone thinks are worthwhile。

[3]

其實我們“更喜歡”一些東西 ( Concreate idea ),是因為我們“更喜歡”其背後的價值判斷 ( Abstract idea )。比如,我們尊敬重要的人物,是因為我們相信地位的價值。

什麼是“價值假設”?

A value assumption is an implicit preference for one value over another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We use value

preferences

and value

priorities

as synonyms。

[3]

當兩個價值觀發生衝突時,此時此刻,我們傾向於選哪個。注意,價值觀的優先順序選擇不是一成不變的,會根據情境的變化而改變。

比如能否為了捍衛言論自由而威脅他人生命?“健康生命權”理所當然排在“言論自由”之前。

再比如蔡鈺在得到《批判性思維》

[4]

舉了一個較戲劇化的例子:同樣一個乞丐坐在路邊,A對女兒說“孩子啊要認真讀書,長大才不會變成這樣的人”;B對女兒說“孩子啊要認真讀書,長大才有能力幫助這樣的人”。A假定“人對自己的境遇負有根本責任,他們應該有能力照顧好自己”;B則假定“人們可能會遭遇自己不可控的事情,他們只是暫時陷在坎兒裡了”和“我們有責任幫助弱者”。

3.1.3 理由漏洞

論證 vs. 解釋 Argument vs. Explanation

理由可以用來論證( Critical Thinking 的用法),也可以用來解釋。

論證是,我還沒相信你,你得證明的觀點,回答“你怎麼知道的”。

解釋是,你我在已經承認了這個資訊的前提下,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回答“為什麼是這樣”。

比如,觀點“韋斯害怕小丑 ”

小丑出現時,韋斯一下子跑出了電影院,他害怕小丑。——論證,以事實為理由證明“他真的害怕小丑”

韋斯曾經在午夜被小丑攻擊過,他害怕小丑。——解釋,沒有力圖證明“他是否真的害怕小丑”,而是解釋了原因

論證 vs. 非論證 Arguments vs. Non-arguments

當用以下這些元素作為理由時,得繼續追問支撐觀點的事實,或事實的真實程度,以及推理邏輯。

訴諸情緒。“我感到怎麼樣”。

訴諸慾望。“我想要怎麼樣” / “應該思維”。

依靠直覺。

訴諸祖輩 / 多數人意見和經驗。

訴諸可疑權威。

訴諸

信念。

它是最為堅固的價值假設,人從 ①生物本能、②成長過程中不斷被確認的個體經驗、③潛移默化的社會共識、④想象力構建起來的信仰體系中習得。Critical Thinking 要求我們,不要把你的個人認同建立在某個信念的內容本身上,而是建立在這個信念的推導過程上。如果一個信念經不起邏輯考驗,那就放棄它。

[4]

3。2 推理 Inference

3.2.1 論證的第二個要素是推理過程,即連結理由和結論的邏輯。

思維模型 | Critical Thinking

演繹推理 Deductive arguments

最簡單的是三段論:因為大前提是真的,又因為小前提是真的,所以結論是真的。演繹推理中如果前提都是真的,那結果一定也是真的。

歸納推理 Inductive arguments

從特殊歸納出普遍。由歸納推理而出的結論,不一定為真,我們用“可接受程度”的強-弱來評估。

[5]

思維模型 | Critical Thinking

評估歸納推理的強弱

歸納推理的應用:①概括 Generalization, ②類比 Analogy, ③通則 General principles, ④因果推理 Causal reasoning。

實踐中用得比較多的是歸納推理,麥肯錫對理由的歸納提出了 MECE 原則,即歸納需要“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6]

通用的分類法有:過程、要素、公式、矩陣、思維模型等等。

3.2.2 推理露餡

不真實。與自己的個人經驗、知識,對世界的觀察相沖突。

不相關。如果移除這一條理由,結論不受影響,則是不相關的理由。

不必要。如果這條理由不是真的,結論也不受影響,則是不必要的理由。

不充分。還有別的因素未考慮。

以上。

有時候理由充分,或推導合理,但結論卻“不對”,或者說有欺騙之嫌。原因可歸結為兩點:①論證過程中存在謬誤、②論證使用的語言非清晰不中立。

3.3 論證謬誤

思維模型 | Critical Thinking

論證可能出現的兩種謬誤

邏輯謬誤

人身攻擊 Ad homiem。 不是針對提出的觀點進行評判,而是針對提出者進行人身攻擊。

因為某方案有隱患而捨棄該方案 Searching for perfect solution。

扔出另一個不相關的話題擾亂視線,而丟棄原論題 Red herring。

用“命名”來論證 Explains by naming。 用概括性的貼標籤來論證一件事的合理性。

迴圈論證 Begs the question。 換個說法描述結論,用此來“論證”結論

把“相關”當做“因果” Correlation vs。 Causation。

語言謬誤

思維是以語言為載體的,Critical Thinking 也不例外。它在語言表達上要求清晰&中立。

清晰 Clarity

: Being precise and clear

[5]

[✓] 一致的。論證過程中,需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

[✓] 準確的。定義好關鍵概念,保證與對方在同一頁上。

[✗] 含糊的 Vague, not giving enough information or details

[✗] 模稜兩可的 Ambiguous, information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in more than one way。 概念可能有多重含義,特別是抽象詞語或價值判斷詞

中立 Neutrality

: Unbiased, grounded in facts and evidence, and free from value judgments

[5]

[✗] 有正面或負面情感色彩的表達

[✗] 帶有歧視意味的表達方式

這裡的“語言”取其廣義,可理解為“呈現方式”,因此除了語言文字,還可以是資料呈現、資訊視覺化表達、影像影視等等。比如在資料上“被平均了”,改變圖表的單位讓差異“更戲劇化”,省略某些劣勢資料讓提案“更有優勢”,還有長期讓某種族/某性別的演員在熒幕上扮演帶有負面意味的角色等等。

從 Critical Thinking 出發

Critical Thinking 既抽象又實在。抽象在於它只提供了一個思維框架,不結合實際問題永遠只是理論;實在在於它給出了清晰的思路和具體的指導。

批判性思維不依賴於任何一個專業,也不依賴於任何一個學科。它超越了學科與知識獨立存在的一種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尋找、探究真相的

思考本能

[4]

當我帶著 Critical Thinking 反思各種設計思維(包括 Stanford d。school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IDEO HCI Process, IBM Enterprise Design Thinking, British Design Council‘s Double Diamond),流程不外乎研究、決策、創作、評估,其實每一步都滲透著 Critical Thinking。

越思考,越覺得 Critical Thinking 可以用來指導人生 Lol。 比如透過發掘自己的隱含的價值假設構建完整的價值觀、在重大分岔路面前做出理性決策、為了達成人生目標應該思考哪些問題 / 應該避開人生主線之外的資訊等等。 扯遠了。

今天搭起了 Critical Thinking 思維模型的架子,往後再持續更新迭代。

參考

^

成甲,好好思考,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

^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ritical thinking rubric

^

a

b

c

d

e

f

g

h

M。Neil Browne, Stuart M。 Keeley,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2007)

^

a

b

c

蔡鈺,批判性思維,得到 App (2019)

^

a

b

c

UTAH, Critical thinking 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mhB3MW6GE&list=PLpbtRdN7xWUcPT0qWBfC52FubQxcgdgjk

^

高杉尚孝著,鄭舜瓏譯,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北京聯合出版社(2013)

標簽: critical  thinking  論證  結論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