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作者:由 一起練字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8-12-17

濃淡乾溼是筆墨的關係對嗎?

之前我們介紹了軟筆字帖和毛筆

這次為大家帶來的是墨法

​墨法是指用墨的方法,古人認為墨分五色,即:濃、淡、幹、枯、溼五種墨色層次。

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實際乃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清代林紓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個碗內分別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畫來區分濃淡,理解不免機械。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蘇軾作品

​清代王澍有這麼一段論述:

“蘇軾用墨如糊,雲:‘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古人作書,未有不濃用墨者。晨興即磨墨汁升許,以供一日之用。及其用也,則但取墨華,而棄其滓穢,故墨彩煥發,氣韻深厚,至數百年尤黑如漆,而香不散也。至董文敏以畫家用墨之法作書,於是始尚淡墨……要其今意之書,究亦未有不濃用墨者,觀者未之查耳。”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蘇軾作品

​蘇軾與大多數古人喜歡用濃墨,而明代董其昌偶爾嘗試著是用淡墨。濃墨與淡墨用的比較好的人物有號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的劉墉與王文治。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劉墉像

​劉墉是清代中期著名的帖學家,從其現存墨跡來看,他喜歡使用重而黑的濃墨,甚至能使有的自己看起來就是一個墨團。他的墨法跟蘇軾的近似,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好在劉墉在用墨的時候沒有完全被濃墨控制,而是在墨中有筆,讓學習者能看出來他的筆法。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劉墉作品

​濃墨行筆凝重而沉穩,墨不浮,能入紙。“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現代書家林散之也說“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從工整出”。

所以書法創作一般以濃墨為主,因為濃墨的對比度高,黑白二色,在作品中完美的對比。很多書法家都認為濃墨是最有精神的,在楷書篆書隸書等創作中,濃墨恰好能體現出作品中發的精神與力度。在實際使用中,濃墨也是最好把握的。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劉墉作品

​作為探花的王文治由於喜歡用淡墨與劉墉成為了不可多得的一對。他的成功之處是不以淡墨而減弱用筆。同樣著名的淡墨作品還有顏真卿的湖州帖,這件現藏於故宮的行書作品很多墨色極淡,水分較為充足。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王文治作品

​墨色淡而不暗,不論幹淡或溼淡,都要淡而有神。濃墨顯得沉著莊重,而淡墨更適合表現清淡悠遠的意境,淡墨極具藝術色彩,在作品中不僅不缺乏神采,反而會增加一種深遠朦朧的境界。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顏真卿《湖州帖》

​在用墨過程中,由於水分的不同會出現漲墨或者或者枯筆的現象,漲墨是指墨汁中過量的水分在宣紙上溢位筆畫之外的現象。這種用法幾乎不見於明代以前的書法。漲墨也屬於溼墨。是用這種墨法,點畫可以有渾厚滋潤的效果,但是在生宣紙上,這種用墨非常難以把握,使用不當就會有墨不見筆的現象,所以一定要慎用。清代王鐸最擅長這種方法,往往在蘸濃墨之後用筆尖蘸上清水,以滲透能力強的宣紙輔助,更有味道。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王鐸作品

​幹筆與枯筆屬於同一種類型的用墨。枯筆是指毛筆中的濃墨失去大部分之後繼續書寫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幹筆也稱渴筆,是因為毛筆中的淡墨失去大部分水分之後的書寫效果。渴筆用墨較少,澀筆力行,蒼健雄勁,寫出點劃中落出的道道白絲。在行草書中,能時時出現飛白,增強書法墨色層次,富有表現力。例如米芾的洪縣詩、蜀素帖。孫過庭在書譜中有“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論據。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枯筆,在表現程度上,介於幹墨與焦墨之間,經常可以看見飛白的線條,用的好,也有點睛之筆,常常用於行草書、篆書和魏碑。用的好有蒼茫老辣的藝術風貌。好的枯筆往往蒼中見老辣,好的幹筆則蒼中仍有幾分潤澤。

焦墨比濃墨更黑,用於筆蘸上極黑之墨是為焦墨,點畫之中的墨不僅濃重,而且極少水分。在書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這是一種特殊的方法,用的好,有時有畫龍點睛之筆,如果有一些濃淡變化效果會更加好!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

焦墨書法

​當然

無論什麼樣的墨色都離不開真正的筆法

,如果離開了筆法來看,那麼墨色就成為了沒有絲毫生氣的墨團了。

濃墨乾枯溼,這麼多墨色你喜歡哪個呢?

標簽: 濃墨  用墨  淡墨  墨色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