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蘭亭集序》

作者:由 呢噸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1-12-03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kuài)稽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qǔ)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xīng)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註釋:

1、修禊:古人於三月三上巳日在水邊薰香沐浴以祛除不祥的一種儀式

2、夫:句首助詞

3、相與:結交

4、悟言:面對面交談。悟,通“晤”

5、形骸:身體

6、趣:通“取”

7、修短隨化:人的生命長短,由天地造化決定

8、死生亦大矣:語見《莊子•德充符》引孔子的話

9、契:符合、契合

10、喻:通“愉”,愉快

11、一死生:把生和死同等看待。一:認為……一樣,同等看待

12、彭:彭祖,傳說中的長壽之人

13、殤:夭折

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暮春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舉行修禊儀式。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長年少,濟濟一堂。這地方山峰高峻,樹林茂盛,翠竹挺拔。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掩映環繞在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依次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音樂,但只是一杯酒一首詩,也足以令人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習習,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低頭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藉以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可以盡情享受耳目視聽的歡娛,實在是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一時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時,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就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合,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心裡也不能釋然。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荒誕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是多麼可悲啊。所以要一一列出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賞析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不僅在文學史上,更是在書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王羲之還是《蘭亭集序》,這兩個名字,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作為東晉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歷史上出過很多彪炳史冊的人物。王羲之正是其中的一位。

王羲之,字逸少。他曾經做過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所以又稱他為“王右軍”。王羲之是東晉出色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書法家,為人豁達隨性。傳聞他喜好白鵝,曾以一帖《黃庭經》跟人換了十幾只白鵝回來,留下一段風雅佳話。今天分享的這篇《蘭亭集序》也是他的書法代表作之一,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而這篇文章的文學內涵也同樣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從標題來看,這是一篇為記錄蘭亭集會所作的散文。東晉崇尚玄學和清談,世家子弟常常會舉行雅集,揮麈論道,多是圍繞道家玄學、人世宇宙等話題。這次集會,就在會稽山陰縣的蘭亭。

全文將記事、寫景、議論、抒情結合在一起。從記事、寫景入手,後半段進入議論、抒情。作者先如實交代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參與的人物和周圍的環境。

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永和是東晉穆帝的年號。春暖花開,正適合踏青雅集。古人在農曆三月上巳日那一天在水邊薰香沐浴,稱作修禊,是一種用來祈福和祛除不祥的儀式。這次蘭亭集會,也是為了舉行修禊儀式。從“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這一句就能看出,這次集會參與的人,大多是當時有名的賢者和文人。會稽山陰縣,在今天的浙江紹興。在王羲之筆下,蘭亭周圍的景色可以用清麗脫俗來概括。當然,這一段的景物描寫也相當經典:“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寥寥幾筆,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山水田園風光。

流觴曲水,是古人的一種風雅愛好。人們坐在曲水旁,讓酒杯隨水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杯而飲,飲酒時也會吟詩一首,以此助興。蘭亭集會那天,陽光晴朗,惠風和暢,正是在這樣悠然自得的心境下,王羲之望著眼前山水,心中有了對生命和人世的感悟。於是文章由寫景開始轉入議論抒情。

聽過《古詩十九首》的朋友一定還記得古詩十九首中的情感,多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悲觀與無奈。因為作品裡的人生感悟,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很大關係。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古詩十九首成詩於東漢末年,戰亂頻繁。而在東漢之後,儘管經歷了三國紛爭,司馬氏一統天下,建立晉朝,但只經過短短一百多年的平穩時期,又因為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緊接著五胡亂華,而倉皇東渡。最後在長江以南建立了一個並不穩固的東晉政權,和北方胡人劃江而治。

王羲之雖然是世家子弟,衣食無憂,不用像窮苦百姓一樣食不果腹、朝不保夕。但在整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下,人命如螻蟻,富貴榮華彷彿過眼雲煙,很容易產生虛妄和悲觀的情緒。《蘭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對待生命易逝的感慨,但和一味頹喪不同的是,作者在坦誠面對人世悲苦時,表現出了一種“於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的豁達胸懷。已經超越了自《古詩十九首》以來,漢魏文人單純哀嘆人生短暫的陳舊套路。

文章對時光永恆和人生流逝的議論,頗有哲理。即使是在一千多年後讀起來,仍然讓我們感同身受。“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種論述的語氣,在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也有相似的表述:“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杜牧在他的《阿房宮賦》裡同樣使用了類似論調:“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些論述都是超越了自身所處的時代,將一時一刻一人的短暫生命,放置在滾滾洪荒的時空中看待。在這樣的對比下,的確會感知個體的生命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但同樣也會產生豁達而無所依憑的真正自由。

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真正的逍遙無礙,就是物我兩忘,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時代,崇尚的也是老莊道家思想,他的《蘭亭集序》雖然沒有達到莊子的哲學高度,但一千多年前就能以這種觀念看待人生,已經足夠令我們這些後人欽佩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願你樂觀而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