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金剛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是什麼含義?是名說法怎麼理解?

作者:由 詩琪聞禪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8-11-30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是出自《金剛經》經文中的一段話。

《金剛經》是大乘的教法,是趨入十地菩薩以上的證量才能受持的。經文的內容也主要是佛陀對弟子須菩提的開示,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記錄並演說的。所以,一般人也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其實前面兩句都是很好理解的, 但是很多人會卡在最後這句“是名說法”的問題上。

金剛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是什麼含義?是名說法怎麼理解?

現在就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幾句經文的含義:

1、我們先來看看,“說法者”:就是講法的人, 說有資格講法呢?而且是針對十地以上的菩薩,當然是佛陀了。佛法是宇宙大自然本來具有之法, 是眾生因緣的示顯佛陀隨因眾生的祈請而開啟了教法。所以佛陀有什麼法可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說“講法者,無法可說”。

2、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無法可說”, 又何來“是名說法”?原來無法可說也是一種說法。因為佛陀很多時候是不開士佛理的,佛陀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禪定狀態下,大家看經文也知道,一般都是弟子周匝環繞,頂禮祈請佛陀開示,然後佛陀才開始說法的。但是世間很多眾生不是學佛人, 同樣就是很多學佛或者信佛的證量也達不到十地菩薩的證量,那麼他們的恭敬心是升不起來的,但是他們也會讓佛陀開示。因為不具備恭敬心,所以很多時候佛陀是不講法也不開示的,但是也就是一種開示了。名曰:無言的開示!

金剛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是什麼含義?是名說法怎麼理解?

3、最後,我們現在就來解釋一下“是名說法”:為什麼佛陀對有些問題很多是不答的?也是說法呢?為什麼呢?是發心的問題:恭敬心和信心。

求法者的發心問題。一個是問題的本身超出了他本身可以理解的範圍。所以對於利益眾生來說, 有些問題本身不能讓眾生受用的,產生不了利益的,就不方便來做開示!如果沒有恭敬心和信心的話,就會帶著挑剔佛法的殊勝性的心態也就是世俗說的吐槽式學佛。這樣的話必然會帶著一種批判性的角度來看待經文!你放心的看, 任何一種教法都能找出他的問題!因為都是有為法;方便說。都是針對性的開示,不是究竟圓滿無漏的。

金剛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是什麼含義?是名說法怎麼理解?

比如:你貪心就讓你修佈施;嗔心就讓你修安忍。但是反過來如果你沒有嗔心有什麼辱可以忍呢?這都是相輔相成的事情,你說上就遠離下,你向左就遠離右。你想找問題就永遠有問題。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所以這佛法只有在無上恭敬心上來觀照他的目的才能得到受用的。所以佛陀很多都是默然的,沒有辦法給你做開示了。

因為你不想否定自己,沒有一種恭敬心信心的祈請祈願。因為你不信佛,信的是自己。所以佛陀看恭敬心不到位,也就默然不作答了。

所以針對這類的信眾也是一種說法“是名說法”!

佛陀最初要求弟子都必須出家,斬斷對世俗的貪戀,升起無上的菩提和慈悲,所以弟子每次都是恭敬頂禮膜拜供養佛陀。

佛陀才開啟教法,名曰:“是名說法”!

金剛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是什麼含義?是名說法怎麼理解?

同樣,佛陀的開示都是針對佛教徒的,具備最基礎都是在恭敬心和信心上增上的。儀軌戒律都要依教奉行, 不能自己定義自己的知見和教法,自定義規則。所以這個佛法的標準就是依止的根本。

《金剛經》 中的經文內容證量極高, 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包括我搜索了很多百度上和一些佛教網站上的關於金剛經《金剛經》內容的開示 ,很多都有偏差。 所以大家一定要找個明師去依止, 依教奉行。這樣才不會在修行路上盲修瞎練,走很多彎路。願大家早證菩提,吉祥如意!

獲取更多佛理知識,歡迎關注頭條號:上師壇城!

標簽: 佛陀  開示  恭敬  說法  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