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幫忙分析一下曹操《薤露行》在古漢語中的平仄押韻?

作者:由 曹世木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3-12-15

第一反應是作業,再一想不大對。

————————————————————————————————

漢人對漢語聲調的認識一般認為始於南朝齊梁時代(五世紀末至六世紀初)。

在此之前,漢人可能體會到有聲調的差別,但是並沒有完整地歸納體認。就比如我說了這麼多年土話,還不太能夠說清有多少個聲調(變態的連讀變調是一個原因,看過一些書裡的歸納也不盡相同)。

曹操是在此之前,作詩是沒有平仄的概念的。

(如果這是老師的作業,只能說這個老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一般都是出唐詩的)

————————————————————————————————————

曹操所處的時代東漢末年在國內學界主流(王力、向熹)的漢語四期斷代中屬於上古(西周初至漢末),因此此詩應該歸入上古音系來分析。但是漢末與南朝相距並不是很遠,並且從

東漢末年-魏-兩晉-南朝

的語言是一脈相承的(東晉從洛陽遷至金陵,統治者語言的基礎並無改變)。而《切韻》音系大致反映的是

南北朝末年隋朝初年的洛陽-金陵音系

(不是西安,陳寅恪證明過)。這就是說,這首詩的音系可以說是嵌在上古音與中古音系之間的,可以從兩頭「夾逼」。鑑於聲調是中古音的概念,我們先套用中古音系大致描寫曹操的語言。

上去入三聲為仄聲,平聲即平聲。那查一下《廣韻》(嚴格地應該查「王三」)就知道了。

平去去入去。上去平入平。

入平平去(動詞)去。去上平平平。

平去入上去。平去入平平。

入平平去入。上入平去平。

入平平(入)入上。入上入上平。

入去平入。平去上平去(動詞)。

平入平平平。去入平上平。

平上入平入。平上去平平。

(一般現在陰平陽平的字來自古代平聲,上聲去聲分別來自古代的上聲去聲。普通話裡沒有入聲,古代的入聲派入其餘三聲,需要甄別)

平仄就是這樣啦。在下沒有看出什麼特殊的規律(請大師指點),簡單一句,就是平仄自由啦。

不過押韻和平仄不是一回事,答非所問了。

——————————————————UPDATE——————————————————

啊咧,昨天晚上看題的時候竟然漏看了最後的「押韻」兩字,以為是沒有押韻的(汗,中學時代審題不清的老毛病啊T_T)

這首詩偶句押韻(韻腹韻尾相同相近,聲調相同)。與平仄不同,押韻是從《詩經》就有的。

韻腳所屬韻目依次列如下:

韻腳:良彊王殃京喪行傷

上古:陽陽陽陽陽陽陽陽

中古:陽陽陽陽庚唐唐(庚)陽。

用上古韻部整齊劃一,沒有問題。

下面是中古音裡邊「不和諧」的部分:

「喪」字在此更像動詞(因為「燔」是動詞)讀去聲,當然也可以讀平聲。(不排除是老曹的錯誤)

當然,鑑於當時人們還不能很好地辨別四聲的前提,押韻也許可以不看聲調。

況且上古時平入通押,去聲的起源亦有爭論。

陽和唐可以說只差-i-介音

,在中古是可以通押的。

庚韻中古的擬音比唐更央化一點,也是比較接近的。

雖然分屬不同韻轍,但是都來自於上古的陽部。

可以說,

庚同陽唐,時代越早,音越近

(從《廣韻》到《中原音韻》再到現代普通話可以說是越來越遠了)。

雖然此處「行」字是動詞貌似應該讀xing(庚韻),但是最初應該只有類似hang(唐韻)的一讀,後來發音逐漸靠前變成了xing/hang兩讀(也可以證明上古庚與陽唐的同源關係)。由於曹操的時代比較前,我更傾向於唐部。

由此看來,按上古押韻沒有問題。歷時地看,就是反映了漢末從上古音向中古音轉變(可能是語音的內在變化,亦可能是基礎方言變動造成的)中

庚與陽唐分化

的情況。

至於曹操的方言,私以為是沒有太多影響。操的生平並無定論(常說的沛國譙人,其實是祖籍,也就是操的養祖父曹騰的籍貫或出生地)。曹騰是宦官曆侍四代天子,想必是不能出皇城的。由此推斷,

曹操自幼生長在都城洛陽,說的就是當時正宗的雅言

(一個人的口音,一般二十歲之前就已經定了。極端的例子,陸儉明先生二十歲從蘇州去北京,在北京待了六十年,至今仍有蘇州口音)。

最近復旦大學透過DNA確定曹操即使不是曹騰的直系血親,仍與曹騰宗族有很近的血緣關係。這可能說明譙地的方言是對曹操成長有一定的影響的(家裡人都這口音)。具體的要查曹操生平的記述。

演唱和音樂形式我不太懂。

標簽: 古音  平去  押韻  陽陽  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