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使 右邊為什麼是吏不是史 讀音卻接近sh? 形聲字?

作者:由 樸益順安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3-07

呃……如果題主不懂音韻學感覺有些的東西很難去介紹啊……而且這個問題涉及最近看到一則新說,所以還是決定回答一下。

從語音學的角度上說,現如今一些形聲字與其聲符讀音相差甚遠,是因為語音在不斷地演變。我們相信,漢字成形之初,形聲字與其聲符讀音是非常接近的。普通話裡聲母

sh

- 用國際音標表示是 ʂ-,在語音演變的程序上有多個來源,以中古音來說 ʂ- 可能來自書母 (ɕ-)、生母 (ʂ-)

[1]

,再往上古音推,書母有 6 個上古音來源,可以參見拙作《上古 T 類書母》的“引言”部分,而生母至少有 2 個上古音來源,分別是 *sʴ⁽ˤ⁾- 和 *ɹ̥-,前者屬於 S 類聲母,後者屬於 R 類聲母。一般如果一個字的聲符上古音是 S 類聲母,那麼這個字也是 S 類聲母;或者一個字的聲符是 R 類聲母,那麼這個字也是 R 類聲母。這兩者不會混淆,我們稱為 S 類聲母和 R 類聲母不諧聲。因為韻母問題更復雜這裡就不過多介紹了,總之本問題涉及的“史”“吏”和“使”上古音都屬於之部。

從古文字角度看,“史”“吏”以及“事”是一字分化,它們上古音應該是非常接近的。按以往的說法,因為諧聲關係裡存在“吏”這個中古來母字 (l-),所以認為它們上古音都屬於 R 類聲母。但是存在兩個現象似乎難以解決:

“事”及以“事”為聲符的字都在中古莊組,但是上古 R 類聲母沒有產生中古莊組的情況(俟母除外),反而是 S 類聲母可以產生。

簡帛文字中存在大量“思”通假為“使”的情況,而“思”上古音是 S 類聲母,是不會與 R 類聲母通假的。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想象得到,會不會“史”“吏”“事”等字其實上古音就是 S 類聲母?果真如此,那“吏”這個來母字是如何產生的呢?陳劍先生有一篇《釋“?”》:

使 右邊為什麼是吏不是史 讀音卻接近sh? 形聲字?

這給了我們更直接的材料,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史”“吏”“事”等字上古音就是 S 類聲母。而陳英傑先生討論過“史”聲字字詞關係,並指出官吏之“吏”晚出(秦簡才見)。因此,某友人未刊稿中認為“史”“吏”“事”上古音確為 S 類聲母,而“吏”之所以為來母是訓讀“理”的結果(近來該友人有新看法)。

標簽: 聲母  古音  聲符  來母  中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