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匾額:武威文廟的靈魂

作者:由 武威文體廣電旅遊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1-23

武威是河西走廊的第一個重鎮。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五涼、西夏、佛教和民族地域文化。自明清以來,武威儒學發展迅速,文化教育繁榮,學風濃厚。因此,武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存留和彙集了一大批匾額藝術佳作,這些匾額,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精湛的藝術表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河西人文景觀。

匾額:武威文廟的靈魂

武威文廟同山東曲阜文廟和雲南建水文廟並稱為三大古文廟。明正統四年的《涼州衛儒學記》碑記載:武威文廟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年)。正統二年,兵部右侍郎徐日希主政涼州期間,因見學校頹廢,便請命朝廷,建議修建文廟。得到朝廷允許後,在地方各界人士的大力資助下,兩年便修建完畢。後來經過明代、清代及民國年間的重修和擴建,文廟規模也越來越大,佈局也越來越完整,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河西走廊古建築群。

匾額:武威文廟的靈魂

在文昌殿前,懸掛有40餘塊精美匾額,用來表達對文昌帝君的最崇高敬意。從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樞”匾,到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開宗”匾,時間跨度超過240年。武威文廟的匾額在河西走廊匾額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01文廟文昌殿的匾額遺存

文廟的匾額集中在文昌殿內,從匾額中呈現的時間、內容、作者以及其他資訊中,揭示了清代武威地區的學風、文風、科舉盛況及儒家文化思想信仰的特徵,具體內容有如下記載: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化峻天樞”匾;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萬世文宗”匾;

清雍正元年(1723年),“彩徹樞衡”匾;

清雍正元年(1723年),“陽春一曲”匾。此匾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刊並繪;

清雍正九年(1731年),文昌會眾姓姓氏弟子叩“德盛化神”匾;

清乾隆四年(1739年),特簡文林郎知武威縣事王守曾書“司文章命”匾;

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涼州府事鄭松齡書“掌仙桂籍”匾;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文明長書”匾;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彩振臺衡”匾;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庠廩膳生員康伯臣書“文昌帝君贊”匾。此匾全文246字,在全國匾額中較為罕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廩膳生員康伯臣書“帝德廣運”匾;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廩膳生員康伯臣書“陰隲下民”匾;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庠廩膳生員康伯臣書“學宗衍聖”匾;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予告合水教景瑞書“炳呈鬥上”匾;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候選縣丞曾國傑書“光接三臺”匾;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涼州府儒學院訓導石復賢書“曜握斯文”匾;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貢生馬開泰書“瑞預化成”匾;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貢生馬開泰書“先天炳蔚”匾;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涼州府武威縣知縣王汝地書“輝騰七曲”匾;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人王惇典敬獻“光聯奎璧”匾;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國學弟子王安棟偕男作“天象文人”匾;

清嘉慶三年(1798年),“綱維名教”匾;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甘肅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分守甘涼兵備道劉大懿書“聚精揚紀”匾;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鄉國學弟子敬獻“書城不夜”匾;

清道光元年(1821年),張美如書“雲漢天章”匾;

清道光四年(1824年),文昌宮所存傢俱什物明細匾、道光四年信眾捐獻財物公示匾;

清道光七年(1827年),鄉國學敬獻“輝增西垣”匾;

清道光十年(1830年),趙永年書“貴相太常”匾;

清道光十年(1830年),“孝友文章”匾;

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王三益書“人文化成”匾;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賜進士及第、光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昉書“桂籙垂青”匾;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兵部侍郎、兩江總督牛鑑書“天下文明”匾。牛鑑是清代官位最高的籍人;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劉澄原書“誕敷文德”匾;

清咸豐七年(1857年),鄉國學敬獻“經天緯地”匾;

清咸豐十年(1860年),鄉國學敬獻“輝映梯峰”匾;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趙國璽書“牗啟人文”匾;

清宣統建元年(1909年),涼州府事王步瀛題“文以載道”匾;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權向忠書“輔元開化”匾;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經理齊社長叩“神有鑑衡”匾;

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武邑學欵管理所各員敬叩“文明以正”匾;

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高自卑書“斡旋文運”匾;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賈壇書“為斯文宰”匾;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段永新書“文教開宗”匾。

匾額:武威文廟的靈魂

作為歷史遺存,文昌殿的匾額集中體現了清代武威乃至河西地區重視文化教育思想的社會狀況,體現了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的傳播盛況,從側面反映了滿清王朝在漢化的過程中體制上的包容與開明,透過學優取仕踏入上層社會的功名科舉思想,也反映了該地重視教育、鼓勵子弟積極進取的學風文風。除了家庭薰陶,還形成了以文廟、書院為中心的公共環境,間接地體現了河西地區文人階層價值追求與信仰。

02

武威文廟匾額的功能分類

武威文廟匾額多為當時的達官貴人、社會名流而作,由於出現的背景和發揮的功能不同,從內容上有旌表的匾額,也有還願的匾額;有自願出資製作表示謝意的匾額,還有聘請名人留言紀念的匾額,從功能的角度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1) 讚揚文昌帝君,把文昌視為世世代代讀書人尊崇的文教祖師,是維護禮樂制度、主宰天下文運的最高權力者。如:萬事文宗、誕敷文德、綱維名教、司命文章、曜握斯文、文昌帝君贊等匾額。尊崇文昌帝君,表面上是文人希望能夠在文昌神袛的佑護下,文運昌盛,博取功名,實際上卻表達了封建社會文人詩書傳家、功成名就的理想與價值觀。

(2) 謳歌文昌招賢納才,弘揚和維護法紀,弘揚國家精神,鼓勵後學以強國為己任,勤奮讀書蟾宮折桂。如:聚精揚紀、桂籙垂青、掌仙桂籍、彩徹樞衡等匾額。

(3) 讚揚武威地區繁盛文風和人文精神。如:書城不夜、天下文明、光聯奎璧等匾額。

(4) 記事型匾額。如:道光四年文昌宮所存傢俱什物明細匾、信眾捐獻財物公示匾。除了記事,還對人們的德行和善舉起到鼓勵表彰的宣傳作用。

武威匾額一般呈橫幅構圖,字型清晰、醒目大方,佈局簡潔、勻稱,內容凝練概括,透過主題立意及書法特徵集中表達了作者的願望、追求和信仰,反映了清代武威地區的教育風尚和人文特點。

匾額:武威文廟的靈魂

03武威文廟匾額的藝術特點

武威文廟每一塊匾,都是詩書、繪畫、雕刻工藝的完美結合。其中的“萬世文宗”匾,是讚揚文昌君,將文昌奉為千秋萬代受人尊崇的文教祖師,其意顯然可與讚頌孔子“萬世師表”相媲美;“聚精揚紀”匾,是謳歌文昌招賢納才、匯聚天下英才、弘揚和維護法紀、傳播治國安邦的精神;巨匾長卷“文昌帝君贊”,用詞華麗,寓意豐富,全文240多字,篇幅之巨,在傳統匾額中是很罕見的。這些匾額的敬獻者,既是文章高手,又是書法大家,其書法飄逸瀟灑,樸拙雄健,遒勁俊美,豪邁奔放,非大家不可為,如“雲漢天章”匾的字跡便出自清代著名書畫家張美如之手,其書法飄逸瀟灑,樸拙雄健,遒勁俊美,豪邁奔放。“書城不夜”匾,體現出武威學子們樹立雄心壯志,意欲科舉奪魁,博取功名的夙願,出現了徹夜讀書、滿城燈火通明、勤奮學習的壯觀景象,可見文化教育非常發達,是對武威地區文風昌盛最生動的描述。

匾額:武威文廟的靈魂

武威文廟的匾額與其他地區的形式有很大的區別。匾額有藍、紫、黑、綠、白等不同顏色的單色或套色底色,字型有金、紅、藍、綠、黑等不同組合。匾的雕飾也很有特色,不少匾額的邊框,均雕刻有精美的花紋,融文學、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匾額中包含的歷史資訊,如款識中包含時間、人名、官職、商號、善會、捐匾原因等,構成了武威乃至河西走廊地區文化發展和民俗信仰的真實記錄,博大的文化內涵將引領著我們繼續探索。

(節選自吳興璽:《河西走廊匾額的人文情懷探微》,《河西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標簽: 匾額  武威  文昌  文廟  清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