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藝術雜談丨馬薩喬:藝術與技術的相遇

作者:由 安德烈繪畫工作室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4-04

原本,今天我們應該是向北講尼德蘭畫派油畫的興起,但是考慮到時間線,所有今天咱們還是留在佛羅倫薩,講一講黑死病之後,佛羅倫薩的早期文藝復興和透視鼻祖——馬薩喬。

本來,原始文藝復興,在喬託奠定了美術基石,但丁構建了思想框架之後,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事業應該是從此高歌猛進,橫掃歐洲諸國文化。

但是,正當佛羅倫薩人準備踩著巨人的肩膀大幹一場的時候,黑死病的悄然登陸,卻搶先一步,打亂了整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的歷史程序。

當瘟疫來時,歐洲人將中世紀以來攢下的愚昧無知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當1353年瘟疫離開時,經歷六年痛苦掙扎的倖存者們,反倒是民智大開,在恢復近五十年後,又拉開了“早期文藝復興”的序幕。

相較於原始文藝復興的脆弱和單薄,早期文藝復興就熱鬧得多。

瘟疫過後,佛羅倫薩在巨人的肩膀上死而復生,繼喬託點亮藝術之光後,佛羅倫薩人又彷彿開掛般點亮了科學之光,威尼斯緊跟其後,靠著地中海攢了點家業之後也開始了對新文化的探索之旅。

而偏蠻族的德國人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但憑著日耳曼人二桿子的一股莽勁,率先和宗教叫板,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而一直遊離在發家致富和被動挨打之間的尼德蘭人,則在英法百年戰爭的縫隙裡,找到了一絲髮展藝術文化的契機。

總而言之,南歐北歐兩開花,總算是讓歐洲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但這同時代的四朵花,開得最好看的,還是劫後餘生的佛羅倫薩。

那時候,佛羅倫薩各行業的知識分子,經常會聚集在哲學家費奇諾的別墅裡討論和研究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最終這幫人從柏拉圖的思想中,提取出了更適合14世紀思想潮流的哲學理念,稱之為“新柏拉圖主義”。

藝術雜談丨馬薩喬:藝術與技術的相遇

“新柏拉圖主義”也算是為早期文藝復興的發展定了一個思想基調,而這種思想則認為:自然界在人的頭腦中所反映的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絕對理念”,而這種“絕對理念”對於藝術家來講就是“美”,或者說“完美”。

所以我們看後來佛羅倫薩乃至羅馬的那幫藝術家,像波提切利的維納斯、達芬奇特魯威特人。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基本上都是在追求完美或是塑造完美。

那時候,義大利文藝理論家還因此寫了本《論繪畫》,基本上搭建起了文藝復興時期美術行業的大致框架。

藝術雜談丨馬薩喬:藝術與技術的相遇

而與此同時,由於佛羅倫薩商業發達,佛羅倫薩人為了賺更多的錢,開始瘋狂的學習數學,佛羅倫薩也成了最早使用阿拉伯數字的地區之一。

結果算來算去,這幫搞數學研究的人通過幾何規則,讓透視法重現世間。

在喬託將二維畫面帶到三維空間之後,透視規則的及時發現,又讓三維空間的表現形式更加的具體且更加規範。

所以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其實都應該是有跡可循的,且有一套嚴密的邏輯體系的。

在這個體系裡,思想作為基石,技法作為磚瓦,才能一共構建出讓世人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

而並非是像現在很多所謂的藝術家一樣,腦子一熱,欸,我今天要畫個四不像,你看得懂的就是藝術,看不懂就是審美有問題。

這種所謂的藝術,純粹就是吃飽了撐的,沒有理論或是普世思想的支撐的東西,註定是站不住腳的。

而在透視被發現以後,基本上算是顛覆了兩個行業:一個建築行業,一個美術行業。

那時候,建築行業的領軍人物是常見於物理教材的布魯內塞斯基,而美術行業的代表,則是馬薩喬。

布魯內萊斯基和馬薩喬一樣,算是最早接觸透視的那一批手藝人,論起來,布魯內萊斯基接觸透視還要比馬薩喬早一些。

由於不是同行,所以這倆人還和一個搞雕塑的多納泰羅結為了知己好友。共同撐起了那個時代的一片天。

藝術雜談丨馬薩喬:藝術與技術的相遇

這三個人裡邊兒,馬薩喬的出身要為要差一點,打小馬薩喬算是半個孤兒,父親早亡,母親改嫁,五歲的馬薩喬還要和弟弟相依為命,流落街頭加入丐幫,就成了這倆孩子唯一的出路。

好在有好心人瑪索利諾在街上看他可憐,把他帶回了畫室,從此為馬薩喬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但是他這位老師比較古板,在新舊交替之際,瑪索利諾作為守舊派還是堅持著原來中世紀時期留下的繪畫法則。

可是,馬薩喬這孩子就比較皮,乞丐出身的他,打小就對舊世界的東西嗤之以鼻,所以在學畫期間,這小乞丐最喜歡沒事兒就喜歡去教堂觀賞或去臨摹喬託的遺作。

為此,瑪索利諾和弟子鬧翻,跑到了羅馬,沒了老師的束縛,本就放蕩不羈的馬薩喬徹底得到了解放,沒多久就創作出了《收稅銀》這一神作。第一次將透視法直觀地運用到了繪畫創作中。

藝術雜談丨馬薩喬:藝術與技術的相遇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後人就將透視鼻祖的桂冠,加在了馬薩喬頭上。

只是可惜,這位鼻祖爺,二十七歲就不幸遭逢天妒,死因至今成謎,但他那短暫的一生,卻帶來了一場繪畫革命,他最早在畫面上自由運用透視法來處理三度空間關係的技法,也成了西歐美術發展的基礎。

唉,別人的二十七年人生,青史留名,再看自己的二十七歲,宛若廢物。

大家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轉發和點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安德烈繪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