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作者:由 鐵蹦豆兒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0-07-05

劇情簡介:

買了昂貴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飾),經歷了4個月的管絃樂演奏,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與購買樂器的高昂債務。迫不得已,大悟與妻子美香(廣末涼子 飾)搬到老屋,過著清貧的日子。某日,一則廣告吸引了大悟的注意:NK代理公司,幫助旅行,高薪短工時。大悟來到NK代理公司面試,社長佐佐木生榮(山崎努 飾)二話不說就決定聘用大悟,但卻對工作內容避而不談。在大悟的再三追問下,佐佐木社長終於道明:是入殮(日語Nou Kan)工作!

雖然心理上有所忌憚,高額的薪水還是令大悟接受了這份工作。但這樣的工作對普通人談何容易,一方面對遺體的不適,一方面又要對妻友隱瞞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摘自豆瓣

編輯:鐵蹦豆兒|ID:tiebengdouer

排版、影片剪輯:蹦豆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朋友問我看沒看《南京!南京!》,我說賣盤的人說DVD版還沒出來,就沒買。友說這麼好的片子該到電影院看呀!我說不會太好,不值得。友幾乎被激怒:“你連看都沒看,怎麼就說不好,太武斷了吧!”我說史實、傳記類的片子好的基礎是真實,沒有這個基礎就不可能真好、大好。《南京》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梅蘭芳》同樣沒有這個基礎,還拿到國外去評獎,這說明了送評者的無知和自戀。朋友不再爭辯了,火氣也沒那麼大了,似乎還陷入了思考。

這裡的所謂的真實,不光指的是區域性事件的真實,還包括事件背後更深層的、本質性的、邏輯性的真實。諸如日本侵華時期中日兩國政府和國民的真實狀態到底怎樣?泱泱大中華被彈丸小日本蹂躪的內在原因是什麼?諸如真實的梅蘭芳到底是什麼樣的品行?有關他的重要事件背後的真相是什麼?人性的某些弱點在一個藝人身上是如何表現的?她與諸女性的真實關係是什麼?魯迅對於梅蘭芳及士大夫式文人做作、迂腐的嘲諷到底有沒有道理?魯、梅兩大名人間如此著名的這樁歷史公案,為何今天的電影還要回避?史實、傳記類文藝作品中的褒貶要儘量客觀,對於被褒的一方,若過度迴避其缺憾的一面,那麼它美的一面也就不可信了。幾十年來從上到下的虛假,令我們在世界上的形象難免醜陋,也廣泛影響了我們文藝作品的質量、品位。

我接著向朋友推薦了《入殮師》,說這才是一部少有的好片子,感人至深,不可不看。

當初向我推薦《入殮師》的雖然是位修行很高的老電影人,而且推薦時有點心情激動語詞急切,但我還是沒太在意。我覺得給死人入殮這件事,即使拍得不錯,也難免會因為屍體的頻頻出現而令人不舒服。事實證明,我的這個擔心,才真正是武斷。這部電影不但讓我淚水漣漣、感慨萬千,還基本上把我對中國電影的一點點期許也給入殮了、棺封了。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入殮師》不涉及管制、審查問題,也不是鉅額投資的“大片”,而是純粹建立在智慧、情感、能力和敬業基礎上的好片子。它可作為一面鏡子,清晰地照見中國電影人華麗外衣裡面自大、膚淺、浮躁、低品位的骨肉。看完《入殮師》後,我陪著好友再看,還買了幾張盤送給幾位老先生。對於文藝已經有些麻木的我,竟被一部日本電影撩撥得如此心潮起伏、意氣風發,實在是我始料不及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生死朗讀》也不錯,但其給我帶來的心靈震撼,還是比不上《入殮師》。《貧》的型別片痕跡很重,矛盾衝突有些程式化、表面化,心靈情感的深層挖掘不夠細膩;《讀》的這方面挖掘可謂比較到位,但其價值觀、情感形式較為西方化,不如《入殮師》與我貼合得密切。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入殮師》的好,自然是全方位的,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部透過為死人入殮來表現活人情感的電影,不但沒有使觀眾因為死亡及屍體而感到陰森、疏遠、彆扭、不潔,反倒營造了親切、詩意、深情的藝術境界。影片透過各種人物不斷地展示著人的弱點——世俗、虛榮、敵視、怨恨……這種表現隨著故事的程序是漸弱的走勢,與此相對應的,是漸強走勢的人的光輝品德的呈現。這便是堅定、理解、懺悔、愛……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年輕人大悟因樂團的解散而丟了飯碗,他賣掉了心愛、昂貴的大提琴,攜妻子來到鄉下的老家過活,並誤接受了入殮師的工作。超乎想象的豐厚收入,使他沒有馬上放棄這份工作,結果竟然開始了他新的人生——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情感體驗、新的感悟和思考,最終使自己的生命境界在頻頻與屍體打交道的過程中,在妻子、朋友的鄙視中得以愛和美的昇華。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影片對人的深刻關懷,對心靈和情感的撫慰,是其感人至深的關鍵,然而在細節上,《入殮師》也有很多可贊之處。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例如,影像純淨的灰色調貫穿始終,與影片的意境很是和諧,為此絕大多數外景都選擇了在陰天時拍攝。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例如,情感衝突不僅圍繞著主角大悟來展開、表現,而且每個入殮事件本身也比較獨立地展示了人的不同的情感側面,使影片的情感內涵更加豐富。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例如,影片是由輕鬆逐漸發展成嚴肅深情的。這增強了片子的通俗性和商業性,同時豐富了觀眾的情感變化。為此大悟的表演和情節的設定,開始時竟摻入了一些滑稽元素。而到後面,當觀眾被感動得淚流滿面時,當影片完全剔除了滑稽因素而變得深情、深沉、溫暖時,人們卻意識不到前面的滑稽有什麼不合適。

例如,《入殮師》的敘事結構也有點兒新意,卻不妨礙觀賞,不像《太陽照常升起》那樣搞得觀眾雲裡霧裡。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例如,老入殮師的臺詞很少,卻展示了非凡的魅力。這是表演、導演的功力展現。影視作品方面,日本同樣是好壞不一、魚龍混雜,但人家卻不缺乏良知深厚的知識分子編導的主流作品。相比之下,我們的影視作品,卻有些魚蝦當道、腥臊充市,多元化的水坑裡少見具有深刻人文關懷的作品。雖然魚蝦自有魚蝦的好處,腥臊自有腥臊的魅力,就像飲食中的滷煮火燒、臭豆腐,但是浮華大片、庸俗賀歲、淺薄小品一統天下的局面也是有缺憾的。一個國家或民族若缺乏深刻人文關懷、社會批判之類的作品,那麼它的文藝、政治、制度、知識分子,包括其國民性,就一定有著不小的問題。中國也有很多名聲大噪的編劇、導演、演員,但將他們的作品與《入殮師》相比對,外行人都會很容易地看出,我們既不如人家專業,也不如人家敬業,更不用說文化責任感、良知、氣節、思想這些東西了。因為兜裡多了幾個錢,中國便進入了自我膨脹的時代,其實我們的靈魂很不淨,我們的精神甚至在制度和鈔票中腐爛著,散發著臭氣,而這其間,又以知識分子群體的墮落最為悲哀,因為與政客、商人、一般百姓相比,知識分子所承擔的社會良心應該是最多的,他們的精神氣質,他們的理想操守,不僅是國家、民族希望的中流砥柱,也是底線。看看我們的大學,看看我們的“文藝戰線”,看看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沒有多少高傲的資本。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一部《入殮師》感動了我們,感動過後,它還讓我們意識到了真正的強盛是什麼,讓我們自省,讓我們知恥。我甚至聯想到,若是這樣走下去,哪天我們再和日本小鄰居打起來,會不會重演甲午海戰那一幕。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作者:竇海軍

2009-7-21

看看電影《入殮師》吧

《藝術與真實》三聯 墨

2013年花瓶上的圖案為什麼變成了骷髏?因為死了也有愛。死是什麼都能戰勝的,就戰勝不了愛,愛是一種精神,精神是不死的。——摘自《李保田作品》第30頁

標簽: 入殮  大悟  情感  真實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