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上甘嶺志願軍首次感受後勤“豪橫”時刻: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作者:由 進擊的熊爸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0-06-15

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發生的時候,已經是1952年的深秋。此時戰爭已經進行了近兩年,經過無數次深入交手,無論是志願軍還是美軍,對於對方的打法套路已經完全熟知。實際上到這個時候,雙方已經沒有秘密可言,也沒有空子可鑽,戰場勝負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硬實力。而現代戰爭中的硬實力,很大程度就取決於後勤實力。

美軍為什麼選擇攻擊上甘嶺,而不是具備更大軍事價值的西方山?從美軍史料來看,很大程度還是處於後勤因素考慮:上甘嶺距離“聯軍”佔據的金化城只有7公里遠,金化至金城的唯一公路就經過其下,公路能夠支援卡車運輸,極其便於後方彈藥庫補給直達前線。美軍跨海運來的彈藥已經填滿了庫存,這樣的“後盾”給了第八集團司令範弗裡特充足的自信。在他給“聯軍”總司令克拉克的報告中這樣寫道:

考慮到目前彈藥庫存所能提供的最大火力以及空中力量的最大近地支援,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對“攤牌計劃”的實現是樂觀的

上甘嶺志願軍首次感受後勤“豪橫”時刻: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事實上,強大的現代化後勤體系也確實給予進攻的美軍強力的支援。戰史記載,上甘嶺戰役開打第一天,“聯軍”近300門大炮就發射了將近30萬發炮彈。很多人可能不太對30萬發炮彈缺乏一個直觀印象,以美軍炮兵最常裝備的105毫米榴彈炮為例,每發炮彈重15公斤,30萬發重量就達4500噸之多,至少需要2噸載重卡車2250輛次來保障(實際上上甘嶺美軍155口徑重炮比例很大,炮彈也要重得多)。這種驚人的保障能力,是志願軍不可想象的。

上甘嶺志願軍首次感受後勤“豪橫”時刻: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上甘嶺志願軍首次感受後勤“豪橫”時刻: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當然,美軍沒想到的是,即便在這種火力之下,上甘嶺陣地上的志願軍官兵依然能夠頂得住他們的狂攻。正如美軍的火力優勢一樣,志願軍的優勢在於極其堅固的陣地和配套戰術——坑道反擊戰術。

坑道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天才創造,其功能之複雜令人驚歎。據志願軍15軍軍長秦基偉的回憶錄記載,該部在上甘嶺陣地修築的坑道頂厚超過了30米,完全能夠抗得住美軍重炮轟擊,而且坑道內有廁所、廚房、水池,還能夠儲藏彈藥和給養,其中步槍彈、機槍彈、迫擊炮彈都在3-9個基數以上。正是這種強大的坑道體系,使得志願軍在最初可以承受的傷亡範圍內,頂住了美軍的狂轟濫炸,並能夠發起有力和持久的反擊。如

志願軍第十五軍45師迫擊炮手唐章洪回憶,僅戰役第一天白天,他一人就發射了上千發迫擊炮炮彈,給衝擊陣地的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不過,空前激烈的戰況也令坑道內的彈藥消耗大大超過了計劃。實際上,原來幾個基數的彈藥儲備在第一天作戰結束時就已經見底了。戰時後勤保障從當天起就成了制約陣地誌願軍作戰的關鍵因素。

志願軍當然深刻認識到了這一致命問題。據戰史資料記載,14日戰役當日晚,15軍後勤部就召開會議,將主要力量用於五聖山方向。志司也命令志願軍後勤2分部,也在原有第9大站供應15軍基礎上,增加2個大站和2個兵站醫院的保障力量。戰將洪學智親自部署上甘嶺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一條鋼鐵運輸線,在上甘嶺第一聲炮響後就開始從後方連線到了一線陣地。當然,這條運輸線,是用無數生命和鮮血鋪就的。

上甘嶺志願軍首次感受後勤“豪橫”時刻: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實際上,美軍並非不知道坑道戰術的短板,那就是怕封鎖。戰場上,美軍大量火力執行的正是封鎖志願軍後勤補給線的任務,就是試圖將坑道內志願軍逼得彈盡糧絕。據《李德生回憶錄》記載,“敵人動用了大量遠端火炮和飛機,從前沿到我陣地縱深幾十裡,層層火力封鎖,越往前封鎖得越緊密。”另外一個巨大困難是志願軍後勤倉庫距離前沿有四五公里遠,而且幾乎都是山路,需要人力將糧彈送到前沿。可以想象,在那麼猛烈的火力封鎖之下,一名志願軍士兵需要扛著三五十公斤的糧彈快速透過封鎖線,爬上被火炮轟得滿是浮土的陣地,並冒著槍林彈雨找到坑道口,這幾乎就是一個九死一生的任務。

一個連隊打仗,需要兩個連兵力來前運物資,而且往往運輸線的傷亡比陣地上的傷亡還大。

在上甘嶺戰役最困難的時期,由於巨大的傷亡,這條補給線曾經一度接近斷裂,使得坑道部隊幾乎陷入絕境。據戰場老兵回憶,有不止一個坑道發生了志願軍醫護人員和傷員渴死餓死的現象,很多傷員無法後送,大量在坑道中犧牲,令人聞之潸然淚下。由於透過封鎖線代價太多,已經沒有再撤下來的必要了,很多時候運輸員會隨身再帶幾個手榴彈,送到坑道後就地補充進戰鬥部隊。這樣慘重的傷亡率,

以至於15軍在當時定下的立功標準,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

當然,更多的故事,至今是不為人所知的。

上甘嶺志願軍首次感受後勤“豪橫”時刻: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儘管美軍為了封鎖投入了驚人的火力,但志願軍官兵也在如此殘酷環境下,逐步找到了一些辦法,克服了困難。比如“分段運輸法”就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的創造:每50米為一段,分幾個人專門負責,沿途挖貓耳洞若干,藏放彈藥,利用敵人火炮間隙,快步往前運送。這一方法實行後,大大減少了後勤人員傷亡。還比如,12軍為了解決前沿坑道官兵伙食問題,組織了50多人的專門運送隊,將肉包子蘋果蘿蔔以袋子分裝,在相對火炮死角的位置一袋袋扔給前沿陣地上的戰士們,讓官兵們能夠吃上一口熱飯,大大激發了戰鬥力。此外,五聖山附近的當地群眾也組織起了8200餘人的支前隊伍,冒著危險日夜運輸彈藥物資和後撤傷員,他們的支援貢獻也被志願軍所銘記。

上甘嶺志願軍首次感受後勤“豪橫”時刻: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

實際上,單就後勤來論,志願軍在此次戰役的後勤保障水平也體現了一支現代化軍隊的水準。從後方調集的彈藥物資透過汽車運輸迅速前運到五聖山地區,又透過各種方式補充進了部隊,補給能力已經超過了戰場消耗。如10月30日組織大反擊時,志願軍已經能一次性投入104門火炮發射炮彈數萬發,將敵人炮兵足足壓制了兩個小時,使得反擊的步兵連隊一口氣就將陣地上的韓軍一個營又一個連全部殲滅。15軍軍長秦基偉曾這樣回憶:

“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二分部全力以赴,使我15軍‘兵馬壯、糧草足’”。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無疑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志願軍成為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者。之前對這場戰役的敘事中,往往過於強調精神因素,但顯然要取得勝利不僅僅只靠精神。再勇敢強悍的軍隊,失去有力的後勤支援,也難以戰勝強大的敵人。今天,中國的工業實力已經和68年前有天壤之別了,這就是戰爭堅實的後盾。

標簽: 志願軍  坑道  美軍  15  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