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青海省投違約的背後,血和淚的教訓,不可不知

作者:由 資管裕道人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0-01-28

牽連各方神經的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省投”)債務危機有了一個特別的進展。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中融-享融188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保證人青海省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國投”)已與中融信託正式簽定協議,將收購該信託計劃對青海省投全部剩餘債權,債權收購款將在一年內陸續支付完畢。

青海省投違約的背後,血和淚的教訓,不可不知

此舉被視為中融信託成功上岸的訊號,而中融信託率先坑的新聞震驚了資管圈;此番青海國投出手收購上述10億債權,令中融信託率先跳出青海省投債務泥潭。

而投資者情緒平穩,並對方案表示支援。

儘管這一協議背後仍然存在未知因素,但是比起其他深陷其中的信託公司而言,中融無疑是“幸運的”。比起中融信託,其他資管機構恐怕沒有那麼好運了。

據悉,青海省投的運營狀況仍在不斷的惡化,前段時間中泰信託的釋出會再次證實這一點,而國內評級機構也將青海省投的長期信用評級調整至垃圾。

而回顧青海省投的事件的背後,有這樣幾點教訓不可不知,不可不鑑,都是血和淚。

教訓一:青海省投不是城投

青海省投,無疑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很多投資者之所以栽在青海省投,跟青海省投這一極具誤導性的名稱有很大的關係。相信在很多投資人一看青海省投四個大字,就把它當成了隸屬於青海省府的城投公司,而青海省投的非標融資相當於地方債務的一部分。

在當前的大背景之下,地方債務是必須得以認真解決的,而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青海省投的信託是政信類信託,安全性不言而言,投資者正是衝著這一點來選擇相關信託產品。

然而現實卻給投資者狠狠一巴掌,與青海省投有關的信託根本不是政信類而屬於工商企業類信託公司。兩者的風險處於不同的層面,自然最後的結果也是大相徑。

實質重於形式,判斷一家公司是否為城投,關鍵不在名字,而在以下三點:

青海省投違約的背後,血和淚的教訓,不可不知

第一點:股權結構

從某查軟體中可以看到,青海省投的大股東是青海省國資委。從股權來看,這似乎是一家城投公司,但實際上青海省國資委下轄有大量的國有經營性企業,青海省投只不過是因為名字比較特殊,所以給人的一種它是城投的誤區,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家國資委控股企業。

而如果是城投企業的話,股權結構就會非常簡單,一般都是對應的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或者國資委100%控股。隨便搜一家城投公司平臺的股權結構,就能看到這一點:

股權集中,且政府佔主導。

青海省投違約的背後,血和淚的教訓,不可不知

第二點:主營範圍

股權結構只是一方面,僅僅依據股權結構還不能做出精準的判定。

如果進一步深入分析的話,那麼判斷的第二個依據就是主營業務範圍。

來看一下青海省投的公司介紹: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為地方國有企業,是資源開發、能源生產和金屬冶煉為一體的管理類企業,主要經營授權的國有資產資本運營,主要產品有電解鋁、煤炭、水電和火電等等。

從資料上來看,根據青海省投2018的公告顯示:其大部分業務收入主要來源於冶金,它是一家典型的冶金公司。

如果是城投公司的話,其主營範圍一般為城市基礎設施專案建設,支援運營及相關開發,土地整理等。經營範圍的差別,一目瞭然。

對於城投公司而言,收入的大比例來自於基礎設施工程專案建設,此外還有少部分來自於租賃,電力等公用事業以及土地整理開發收入和房地產銷售收入,但佔比最大的就是工程建設,也體現其的職能定位。

第三點:應收賬款債務人

這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屬於量化標準之一。如果說公司股權結構和主營業務範圍是屬於判斷城投公司的定性標準,那麼應收賬款債務人則屬於定量標準。

在青海省投2018年公告中可以看出,

其應收賬款佔比最大的幾家公司分別是鋁材,鋼鐵和冶金有限公司,事實證明這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國有冶金公司,城投與否一目瞭然。

而對於城投公司,公開資訊顯示其應收賬款債務人大部分為財政局和工業管委會,而且應收賬款的賬齡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關鍵是,所有應收賬款均沒有計提應收賬款損失,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

至此,青海省投的外衣是徹底扒開,這不是一家城投公司而是國有冶金公司。遵循以上三個標準來,基本就能夠判斷一家公司究竟是為普通的國企還是城投。

如果僅僅是普通的國企,政府現在更傾向於市場化的解決方式。隨著經濟的下行壓力的加大,財政收支矛盾的突出,政府對地方國企破產容忍度有所提升。但是對於代表地方政府的城投債務而言,從區縣到省級政府都不敢怠慢。

對應到信託產品上,一個是屬於政信類信託,另一個屬於工商企業類信託,兩類產品的分析框架還是有相當的差別的。

青海省投違約的背後,血和淚的教訓,不可不知

教訓二:公司品牌不是全部

目前與青海省投有瓜葛的信託公司當中,除了中融信託提前上岸以外,其他信託公司依然深陷其中。中融信託本金能否按時償付,僅透過其自身的公告看還存一定過得變數,

還要從後續的實質性兌付進展才能看到最終結果。畢竟擔保人自身,也是債務纏身。

據統計一下目前違約的信託公司來看(SGT,ZR,GD,HXGJ,ZH),這些信託公司當中既有位列頭部的信託公司,也有那些排名相對靠後,近年來違約較多的信託公司。

青海省投的案例可以清晰的看到信託公司品牌並非萬無一失。

即使是作為頭部的信託公司,有大股東背景加持,外加良好的風控和優秀市場化手段處置手段以及行業和人才積累,也並不能保證其發行的產品一定萬無一失。

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向投資者反覆強調的一點。觀察一個信託產品,最重要是交易對手自身的經營實力和區域位置,而與信託公司品牌只是其中一個要素,是重要但不是決定性的要素。很多投資者在購買信託產品的時候,往往衝著信託公司的品牌購買產品,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誤區。

青海省投違約的背後,血和淚的教訓,不可不知

從目前情況來看,青海省投債務重組和進展依然緩慢,信託產品違約遙遙無期,而投資者承受了實質性損失。

教訓之深,不可不察。

教訓三:重視區域刻不容緩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這裡不涉及任何區域歧視,一

切都是基於已經發生的違約事實 。從青海省投的沉重教訓來看,西北地區內的政信專案亦或是工商企業類專案,在選擇的時候都應該慎之又慎。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貴州獨山縣縣委書記被雙規的新聞就是最好的例證。這個財政收入只有10億的縣城,在新任書記入職以後,大肆舉債搞開發建設。據統計各類債券和非標債務高達400億,結果可想而知。違約一片,領導也鋃鐺入獄。

粗略計算一下,400億的非標融資即使按照10%年化利率上一年有40億元,對於財政收入只有10億的獨山縣而言,實在是無力迴天。本金不吃不喝尚且需要40年,更何況如此高企的利息呢?連利息都支付不了,更遑論本金的兌付了。

青海省投違約的背後,血和淚的教訓,不可不知

由此可見,區域實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後續進展

前幾年的國家級會議上,青海省曾就青海省投的債務問題,向上級報彙報過。也得到了上級的批覆,然而一年過去,截止到目前也沒有一個清晰的方案或者解決思路。

雖然青海省投給出了三個解決方案,但是明眼人一看都是坑。

但是對於投資者而言,損失是確確實實。血和淚的教訓啊,三點思考請投資者務必牢記。

誤將國企認城投,中間多少淚,都是當年腦子進的水。

青海省投違約的背後,血和淚的教訓,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