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從文物探尋失落的黃金國

作者:由 偷吃魚的貓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2-12

一個傳說,一片神秘的土地,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為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西班牙人在16世紀初踏上南美洲的土地,爭奪黃金獲取財富。而在他們到來之前的兩千年裡,本土原住民已逐漸掌握精湛的冶金工藝,擁有出眾的審美,將黃金製成精美器物。黃金,被視為凝聚了太陽能量的神聖之物。

這片土地上曾孕育出許多古代文化,輝煌一時而後相繼滅亡,直到15世紀印加帝國崛起。作為當時美洲最大的古代帝國,它的國土涵蓋今天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在農業、手工業、建築、宗教和藝術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然而卻在西班牙人入侵後迅速走向毀滅。

由於缺乏文字記載,隨著帝國滅亡而凝固成謎語的不僅有外來者追尋的“黃金國”,還有印加人對祖先的記憶——南美洲古代文明“安第斯文明”。安第斯文明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才孕育出強大的印加帝國?印加帝國曾擁有怎樣的輝煌卻轉而覆滅?傳說中的黃金國又在何方?

“失落的黃金國 安第斯文明特展”於6月25日至9月15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火熱展出,南美洲的157件套精選文物為我們講述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從秘魯的安第斯山地到海岸地區,在馬丘比丘、庫斯科城、太陽神廟等遺址之間,回溯安第斯文明的發展歷程,還原其社會生活、生產勞作和宗教儀式場景,驚歎藝術交融、文明更迭和經典不朽。

西坎文化代表文物——西坎黃金頭飾(圖1),750-1375年,高100釐米,寬60釐米,秘魯西坎國家博物館藏。它是本次展覽中的“重頭戲”——整個頭飾高度超過1米,重達2千克,通體由4個部件組成。頭飾包括一個大面具(面具的眼睛是將琥珀和綠松石鑲嵌在銀板上製成)、一個蝙蝠形額部裝飾(眼睛可轉動,兩對尖牙之間伸出的長舌也可以從一側移動到另一側)、一個圓柱形頭冠(隱藏在蝙蝠額飾後面)以及一個邊緣圍繞著90根小型羽毛的巨大弧形頭飾。它曾屬於西坎中期(1000年)一位四五十歲的男性貴族,整個黃金頭飾的外觀與西坎神話傳說中西坎神的面貌非常相似。這件黃金頭飾暗示了它的佩戴者具有神聖的權威(與神靈對話),這是前西班牙新世界時期代表黃金技藝巔峰的作品。

從文物探尋失落的黃金國

圖1 西坎黃金頭飾

海菊蛤紋黃金燒杯(圖2),750-1375年,高14。5釐米,寬11。1釐米,厚11。4釐米,秘魯中央銀行附屬博物館藏。這件高浮雕黃金燒杯出自西坎金匠精巧之手。上部裝飾著具有代表性的熱帶海洋生物——海菊蛤,下方刻畫了一位手持鑽石形物品的貴族人物,這可能象徵著權力和力量。

從文物探尋失落的黃金國

圖2 海菊蛤紋黃金燒杯

在安第斯文明的查文時期,來自赤道附近太平洋的海菊蛤已經成為水和女性(生育)的象徵,也用於祭祀神靈的儀式。在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時期,海菊蛤就被認為是神靈最喜愛的食物。

莫切黃金頭飾(圖3),400-600年,長29。5釐米,寬26。6釐米,厚0。7釐米,拉魯克博物館藏。圓圓的它對映著光線,發出光芒——它可能象徵著月亮:整片黃金頭飾由金、銀、銅的合金製成,它可能用來裝飾莫切統治者皇冠的正面。圓形人臉的頭部上方是一個巨大的新月形頭飾,兩側各有一個神秘生物——這種生物具有貓首、鳥冠形背和長尾,通常被稱為“龍”或“月亮龍”。

從文物探尋失落的黃金國

圖3 莫切黃金頭飾

西坎裝飾有蜘蛛和蛛卵的黃金首飾(圖4),750-1375年,長48釐米,寬12釐米,秘魯布魯寧國家考古博物館藏。從查文時代開始,各種安第斯文化都曾對蜘蛛進行過描繪。這件黃金首飾呈現的是一隻蟹蛛科的雌性蜘蛛,這種主動捕獵的蜘蛛(而不是利用蛛網誘捕昆蟲的蜘蛛),在本次展品中多次出現,可能暗示了它具有生命和力量的象徵。

從文物探尋失落的黃金國

圖4 西坎裝飾有蜘蛛和蛛卵的黃金首飾

技藝高超的工匠在它身上準確地刻畫出了蜘蛛的眼睛、腿和牙齒,且在不使用焊接技術的情況下,將蜘蛛腿及8個微小的球形卵囊與身體連線在一起。對卵囊的細緻描繪反映了西坎人對母性和生育能力的關注。

裝飾有美洲獅形象的鐙形陶瓶(圖5),公元前1200-公元前500年,高22。6釐米,寬14。2釐米,秘魯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國家博物館藏。它誕生於查文文化——庫比斯尼克時期。經過高度拋光,它依舊散發著生動的光澤。極具風格化的獸面和擬人形的臉使用了高浮雕的技藝來呈現——這種形式的浮雕技藝表現在瓶身主體和鐙形部位上,瓶身的凹痕肌理主要透過壓印的方式形成。

從文物探尋失落的黃金國

圖5 裝飾有美洲獅形象的鐙形陶瓶

查文文化時期的馬鐙瓶最為流行的是風格特異的半神半獸紋飾,這種形象通常以美洲虎或美洲獅為原型,具有震懾人心的威力。查文陶器中流行鐙形造型與獸面紋飾,對整個安第斯地區的陶器設計影響深遠。

納斯卡傳說中虎鯨形象多色瓶(圖6),公元前100年到公元700年,秘魯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國家博物館藏。它是納斯卡人對虎鯨之靈的描摹重塑。

從文物探尋失落的黃金國

圖6 納斯卡傳說中虎鯨形象多色瓶

納斯卡人堅信萬物有靈——天空、海洋、陸地、水、火、風等等都有相對應的神靈。他們的主神是一頭虎鯨。虎鯨被認為是秘魯古代傳說中一種強大的、半神話的生物,它分佈於世界上多個海洋區域中,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這件雕塑性的彩陶瓶描繪了一個擬人化的“虎鯨”,這是一種專門捕獲人頭的神話形象,人們相信虎鯨會將它所捕獲的人頭帶給自己的祖先,用來供養它們,也表現出它們與海洋資源一種密切的關係。

契穆裝飾性木質男性雕塑(圖7),1100-1470年,高56釐米,寬20釐米,厚10釐米,秘魯萬查科昌昌遺址博物館藏。它來自契穆文化。契穆文化的中心位於“昌昌古城”。契穆文化毗鄰北邊的西坎文化。在14世紀之前取代了西坎文化並建立了以皇權為主的對秘魯大部分海岸的統治,成為高地印加帝國的強勁對手。

從文物探尋失落的黃金國

圖7 契穆裝飾性木質男性雕塑

昌昌古城覆蓋的面積大約為36平方千米,城市內部擁有13座宏偉的高牆築起的連任國王的宮殿城牆,由數百萬自然曬乾的磚塊鑄成。圍繞著這個宮殿的是貴族居住的較小些的由磚砌成的住所以及低階層(工人和工匠)的部落群。這些宮殿圍牆裝飾有土坯浮雕和格子以及壁龕內的木質雕塑,類似此件展品,擁有彩繪的臉以及鑲嵌著貝殼的裝飾。

吉氆—記事結繩(圖8),13世紀早期-1572年,長56釐米,寬42釐米,秘魯萊梅班巴博物館藏。這件儲存完好的吉氆出土於秘魯東北部的萊梅班巴地區。印加帝國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但始終沒有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字。

從文物探尋失落的黃金國

圖8 吉氆—記事結繩

他們依靠吉氆來統計物品的數量和記錄事件。吉氆與我國古代的結繩記事相似,在印加帝國之前已經出現,印加時期得到廣泛使用。根據專家們的研究,製作吉氆的棉線或毛線的顏色、粗細、長短,結的結構、形狀、在繩子上的位置和結之間的距離分別代表不同的數字和意義。

遺憾的是,這種結繩只有專門的吉氆掌管者才能明白,現在遺留下來的繩結成了無法解開的謎。吉氆的廣泛使用是印加文化發展有力的助推器,印加帝國對全國的經濟管理和政治控制之所以行之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吉氆。為了保證吉氆能從各地快速傳遞到首都,印加依託發達的道路系統及沿途設定的驛站,建立了一種有效的資訊傳送方式接力郵遞。郵遞員實行服役制,都是被精心挑選出來的飛毛腿。

“留下來的只有人,他們的過去無法在任何一本歷史書裡找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在其創作的文學作品《失落的黃金國》中這樣形容安第斯文明,“這是一個令人黯然的故事,這是沒有歷史的歷史。”

儘管安第斯文明超越千年的歷史在歐洲探險者的刀劍下黯然消逝,但近百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這片南美洲大陸上不為人知的秘密正逐漸揭開謎底。沉睡已久的人類文明正藉著一件件文物的出土,一樁樁故事的顯現而逐漸生動起來。

溯源而上,沿流而下。“黃金國”的探尋之旅,仍在繼續……

本文轉自網路,侵刪。

標簽: 西坎  頭飾  黃金  釐米  秘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