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作者:由 泥腿看客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9-07-29

胡服是胡人軍服嗎

《長安十二時辰》再現了唐朝輝煌,無論從吃、穿、住、行等都基本還原了唐朝的特點。但我們從該劇中會發現,唐朝的服飾雖然是漢服的一種,但與其他王朝不同,特別是與宋朝、明朝服飾有差異。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還是唐朝開放及包容,特別是長安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吸引了西域諸國的嚮往。各國來唐朝經商居住的較多,在服飾上影響了唐朝,因此唐朝服飾有一個胡化的因素。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宮廷胡化:太子當代表

胡服傳入中國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戰國時的趙國“胡服騎射”,便受到胡服的影響。王國維專門編寫的《胡服考》曾寫道:“

惠文冠具帶履靴,上褶下袴;隨唐以後,更趨窄小。此蓋由於戰術變更,由車戰而易為騎戰,故不得不然也。”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唐朝所謂法服很多也參照胡服的樣式,長安作為唐朝國都,外國人聚集的較多,漢人著胡服也很多。劉肅在《新語》中記載:

“胡著漢帽,漢著胡帽”,

這是唐朝貞觀初年長安漢人已經流行胡帽。而胡人則喜歡戴漢帽。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新唐書》記載了太子李承乾一段史料:

“……又使戶奴數十百人習音聲學胡人,椎髻剪綵為舞衣,尋橦跳劍,鼓鞞聲道晝夜不絕……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選貌類胡者被以羊裘辮髮。五人建一落,張氈舍,造五狼頭 纛,分戟為陣,系旙旗設穹廬,自居,使諸部斂羊以烹,抽佩刀割肉相啗 。承乾身作可汗死,使眾號哭,嫠面奔馬環臨之。忽復起曰:‘使我有天下,將數萬騎到金城,然後解發,委身思摩當一設,顧不快邪!’”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李承乾很喜歡胡人的東西,與其祖上是否是鮮卑人並無關係。貞觀五年唐朝平定突厥後,突厥數千戶遷入長安,李承乾之所以喜歡突厥語、突厥服,主要還是受到這些遷到長安胡人所影響。因此“

習音聲學胡人”

,實際上就是效仿西域胡人妝飾,並不能與真正突厥化混淆。

《教坊記》記載:“

坊中諸女以氣類相似,約為香火兄弟,每多至十四五人,少不下八九輩,有兒郎聘之者,輒被以婦人稱呼:即所聘者,兄見呼為新婦,弟見呼為嫂也。……兒郎既聘一女,其香火兄弟多相大動干戈 ,去學突厥法,又云我兄弟相憐愛,欲得嘗其婦也。主者知亦不妬,他香火即不通。”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這一記載與唐朝時突厥勢力強盛有關,當然長安的突厥流民也很多,因此長安也自然受到其習俗的影響。

民間胡化:成為新時尚

隋末唐初,宮人騎馬就有胡化的傾向,後來又戴用帷帽,唐朝開元初年都用胡帽,民間也跟著效仿,逐漸成為一種風氣。《舊唐書·輿服志》記載:“

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冪䍦,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王公之家亦用此制。永徽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尋下敕禁斷。自今已後,勿使更然。則天之後,帷帽大行,冪䍦漸自成 。中宗即位,宮禁寬馳,公私婦人,無復冪䍦之制。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開元來……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故有範羯胡之亂,兆於好尚遠矣。”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姚汝能在《安祿山事蹟》中記載:“

天寶初,貴遊士庶好衣胡服為豹幅,婦人則長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襟袖窄小,識者竊怪之,知其戎矣。”

此種胡服成為時尚,在長安、洛陽兩京非常盛行,元稹曾有詩句

“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羶滿鹹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可見此時胡服盛行之狀難以阻擋。關於胡服的樣式,在隋朝就有記載了,《隋書》記載:“

其俗以皮為帽,形圓如缽;或帶冪䍦”。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舊唐書》記載吐谷渾的服飾:“

男子通長裙繒帽,或載冪䍦”

。白蘭國與吐谷渾相同,男子也著長裙帽,或載冪䍦。馬縞認為這是方巾一類,他們乘馬之時,用大的方布披在身上,遮蓋全面。而乘車或坐車時,則不用“冪䍦”。

胡服樣式:囊括西域

“冪䍦”可以障蔽全身,而帷帽則只拖裙到頸以下,有所露膚,而案帷帽就是吐谷渾男子所穿的長裙繒帽,吐火羅人所穿的長裙帽也是西域胡服系列。郭思在《畫論》說

:“帷帽如今之席帽,週迴垂網”。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格致鏡原》中記載:“

帷帽創於隋朝,永徽中拖裙及頸。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紗全幅綴於油帽或氈笠之前,以障風塵,為遠行之服,蓋本於此。”

馬縞認為“席

帽本古之圍帽也,男女通服之,以韋為之這。四周垂絲網之,施以珠翠,丈夫去飾。”

由此可見吐谷渾、吐火羅的長裙帽,其所謂長裙即帽下之垂網也,永徽以前之帷帽裙長過頸。永徽以後,越來越短,後來帽下成為長裙的一部分。從出土的唐朝陶俑看,女俑身上戴帷帽。

胡帽在唐朝初年的長安城就有人戴了,劉肅寫的《新語》可以證明:

胡騰舞舞人戴虛頂織成的蕃帽,柘枝舞舞人亦戴卷簷虛帽。

唐代陶俑中胡人者較多,從他們戴的胡貼題看以看到當時形狀。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另外,唐朝宮人還有著回鶻裝的,花蕊夫人《宮詞》中記載:“

明朝臘日官家出,隋駕先須點內人。回鶻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

唐朝時,長安城中的胡人太多,因此胡化也有不同階段,當然這種“胡化”過程因為政治關係而發生變化。回鶻裝束流行長安,但當安史之亂後,回鶻服飾又出現衰退。

吐火羅人穿小袖袍小口袴,戴大的長裙帽。波斯男人則是短髮戴白皮帽,蓋頭衫,兩臂向下延伸而收口。波斯人還有巾帔,女人著大衫,披大帽帔。而戴的長裙帽就是“帷帽”。高昌發現的壁畫中有這樣的人物畫像。

所謂的“巾帔”也就是披肩,大帽帔必然是“冪䍦”,也就是遮蓋全面的長裙。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那麼長安流行的胡服,又是什麼樣呢?李端在《胡騰兒》中有詩:

“拾襟攪袖為君舞”,

形容當時的服飾雙袖窄小,這與姚汝能所說的“雲襟袖窄小”相符。當然從唐朝的陶俑中也能看出女俑的襟袖窄小。而唐朝的樂隊服飾有波斯之風,唐朝法服中有六合靴也是胡服。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唐服與其他王朝不同?從長安胡化找到原因

白居易的《時世妝》說的詳細:“

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蚩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鬢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

敬請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標簽: 唐朝  胡服  帷帽  長裙  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