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淺釋《金剛經》

作者:由 紫薇聖人吳煜彬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9-04-10

作者:吳煜彬

《金剛經》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的經典,又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經是學佛的人的必讀經書。所以,我在這裡用我的觀點來淺釋此經。

此經是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一部經典,那麼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在印度梵文裡指的是“到達彼岸的智慧”。此經講述了世間各種萬物的本質,來源於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大概是在唐朝前期由印度傳入中國,由鳩摩羅什法師翻譯。

我以個人的觀點來介紹這部經典。這部經典裡有一句話非常出名,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是整部經典的核心思想。其實《金剛經》講的對,我們的人生卻如同黃粱一夢,人生有各種痛苦和快樂,比如行苦、苦苦和變苦,比如各種暫時的快樂。這些所謂的人生苦樂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曇花一現,如同夢幻、泡影、露珠和雷電,稍縱即逝。所以,在浩瀚的宇宙發展史上人的一生是非常的短暫和渺小的,雖然人是渺小的,但是人心並不渺小,因為“一切唯心造”,心可以造萬物。雖然佛說人道眾生苦多樂少,但是人道是修行的好地方。因為天道太快樂了,就會忘記修行。為什麼呢?

你想想看,如果你每天衣食無憂,你會想著去工作嗎?

而阿修羅道的眾生整日生活在傲慢和嗔恨心中,因為貢高我慢雖懂佛法但卻難以相信和奉行。那三惡道就更不用說了,畜生愚痴,餓鬼貪婪、地獄嗔恚,三惡道的痛苦更加猛烈,所以很難發心修行。雖然人的一生雖然非常短暫,但是人道卻是修行的好地方。所謂的人道八苦(指生、老、病、死、所求不得、愛別離、愛憎怨和五取蘊),其實就是磨練我們意志和心性的好機會。

《金剛經》這部經典描述的是須菩提(華嚴譯其名字,另一意義為善現,佛教解空第一)和佛祖的對話,總共有三十二段,都是由須菩提和佛祖對話解釋關於什麼是佛?什麼是心?什麼是人性?什麼是宇宙?經書中講述了很多人生道理和宇宙真相,此經為何名為“金剛”經?因為金剛石是世界上最堅硬和鋒利的物質,喻指此經有增長智慧,摧碎一切妄想執著煩惱(心魔)的作用。

我來總結一下我本人對《金剛經》內容的看法和理解:

第一點,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闡述了這本《金剛經》產生的原因,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法會產生的因果緣由,故名“法會因由分”。此經開頭講的如是我聞(就是我聽到這樣),佛教十二部經典開頭都這樣講。那麼什麼是佛?佛即大覺悟者(覺悟外在萬物和覺悟內在自心),《金剛經》的下文也就是解釋什麼是佛。

第二點,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講述如何降服自心,講述的是如何降服一切妄想、煩惱和執著之心。文中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指的是擁有善根(正定心和正慧心)的眾生,這等眾生就是未證菩提的佛,就是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遍知覺)的眾生。只有發起無上正遍知覺,才可以降伏心魔。而降伏自心心魔最需要的是具有“善護念”和“善付囑”,而文中所謂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中“諸菩薩”我認為指的就是六道眾生。因為佛認為除佛外的眾生皆是未成就的佛,都具有妄念。眾生因妄念心而產生妄想、煩惱和執著,因此而行惡。所以,如來佛祖普渡眾生的方法就是讓你自己明白因果和自身的宿命,因為眾生本是佛,只是迷路的佛。而眾生能夠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能夠覺悟成佛。

第三點,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就是圍繞這第二品來解釋所有六道眾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都具有情緒和我執,說佛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因為有自私心而執著自我,就是“我相”了;因為有對待心而計較得失,就是“人相”了;因為有分別心而雜念紛紛,就是“眾生相”了;因為有慾望心而貪得壽命,就是“壽者相”了。因為眾生認為有“我”的存在,所以有了七情六慾,有了五蘊心,五蘊心在《心經》裡有介紹,即色、受、想、行、識。如果佛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他就不是佛菩薩了,因為他們已經不執著於“我”了,固然已經成佛。佛法的本質認為眾生有這個身體,就有了相,才有身心,然後有情緒。

第四點,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講述菩薩(眾生)的佈施應不注重色相,不執著於色相帶來的分別心,也就是因佈施的物件而對其他物件產生不一樣的分別心,就是執著了。比如好花和爛花,一樣都是花,但是喜愛好花而討厭爛花就是執著了。一旦執著於色相,也就會產生我執心和分別心。佛教導人們不要貪戀善行給自己帶來的名譽以及對佈施物件的分別心,不要執著於它。另外這一品佛祖用“虛空”作為比喻,什麼是虛空?就是時空的本質。在佛教裡,時空是虛空的,時空的概念是眾生因我執產生的妄念。對於時空有這個概念,有人認為“度日如年”,“日”本不是“年”,卻因眾生的心認為是“年”,所以時間好像是變成“年”了;有人認為“如坐針氈”,“平地”本不是“針氈”,卻因為眾生的心認為是“針氈”,所以就認為自己是坐在“針氈”上;時間的本質就是虛無,空間的本質是空無。這一品為什麼佛祖用“虛空”作為比較,因為佈施的本心也是普渡眾生,不應該存在分別心。

第五點,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指的是世界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虛妄指的是沒有客觀存在而胡亂懷疑的物質事物,指的是心所妄想出來的根本不存在的物質事物,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緣故。此虛妄之相皆是心所造作的,但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並不是虛妄,而是真實。這一品後文解釋什麼是佛的身相?如何見到如來?佛的身相即法身、報身和化身。何為法身?就是大殿裡的佛像。何為報身?即是佛顯神通讓世人看到的身相,即是夢中見佛。何為化身?即是講佛法的人。而只有認識到無我,就可以見到如來了。

第六點,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說眾生都具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這四個詞第三品講過了。就是指的是眾生的愛恨以及各種情緒,皆由我執引起。成佛的境界指的是稱佛後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就是成佛的境界已經沒有我執了,固然就沒有愛恨以及各種情緒。佛祖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被哥利王割截身體而沒有嗔恨心。就是因為佛祖能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佛法就如同渡河的船隻,是引渡眾生看到彼岸的船隻。對於佛法(即真理)必須做到信,這個信很重要,能夠做到信的人就已經種下了無數福德。我發現不信佛的人沒看佛經就說佛教是封建迷信,這是斷人慧命,你連了解都沒了解就能妄下斷言嗎?而關於這點佛在《地藏經》和《楞嚴經》裡也有提到。

第七點, 第七品(無得無說分)指的是佛法是無為法的原因,我認為佛法既是有為法也是無為法,佛在《金剛經》裡說佛法的本質既是無色相的也是有色相的,這就是佛法是無為法也是有為法的意思。

第八點,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指的是這本經書的佛偈的重要性以及解釋佛法。比如文中說佛教所說的“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瑪瑙、珊瑚和珍珠,世人認為七寶是世上最貴重的東西,用這些東西佈施就是要鍛鍊人斷除貪慾,即《地藏經》所說的舍一得萬報。

第九點, 第九品(一相無相分)講述眾生若能放下我執心產生的色、受、想、行、識,便可證得阿羅漢果,佛認為人應斷除我執引起的煩惱,即得六神通之漏盡通,可證得阿羅漢。這一品還解釋了什麼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而這四種果位合稱佛教“四聖諦”,又名“苦、集、滅、道”。

第十點, 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講述了人不應該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才能生起清淨心,這一品還講述了什麼是大身和非大身,大身和非大身是人所見到的色相,其實高矮等色相都是虛妄的。

第十一點, 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講述的是讀經的人為別人講述《金剛經》末尾佛偈的好處,跟別人講述的人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而自己理解經義而信受奉行便可得善報,為什麼呢?因為佛法是真理,所以宣傳真理必然得善果。

第十二點,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講述供養此經帶來的好處,以及保護和受持讀誦此經,如同保護佛塔和廟一樣,此經就是佛,只要有《金剛經》在的地方就是有佛,而佛是什麼?就是自身內心的善念。

第十三點,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解釋了這部經的名字,在前文我也有介紹《金剛經》的含義,要靠你自己參悟理解。而這一品也解釋了什麼是般若波羅蜜,解釋了世間萬物的本質都是由微塵構成的原因,微塵是色法,是眾生共業所造。另外這一品說佛有三十二相,也是色法,是為了救度世人而造作的,三十二相本質都是虛幻的。

第十四點,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講述了能夠奉行此經,做到不驚不怖不畏(就是不驚其言、不恐其高和不畏其難),就已經很難得了。佛祖講了“忍辱波羅蜜”,就是忍人所能不能忍,被惡毒眾生傷害時,仍然能以善行度化他,就是證得第一波羅蜜(即忍辱波羅蜜)。

第十五點,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主要講述唸誦,實踐併為他人解說此不思議經可以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

第十六點, 第十六品(能淨業障分)講述讀誦《金剛經》產生的業,也就是讀此經導致世人的輕賤,世人輕賤是因為佛教主張重罪輕罰,本來是應該墮落惡道的命運卻因為世人的輕賤而消除業障。後文說到果報是不可思議的就是說明因果報應的神奇性,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第十七點,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講述燃燈佛祖為何授記釋迦牟尼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此,領悟了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得到燃燈佛祖的授記。

第十八點,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前文所說的是佛具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後文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覺得這就是佛不能跟眾生直接講明白的原因。因為佛雖然知道眾生心裡所想要的,但卻不能改變眾生的業力。這三種心指的是過去的因無法改變,過去的因引起的現在的果無法改變,現在的因引起的未來的果無法改變。以我的愚見認為三世因果都是業力所造作,所以就是因果無法改變的意思。但是,後面又加以否定。業力是不能改呀,但是願力能改。透過願力可以改變業力,因為願力大於業力。還有一點,“心”在這裡指的是時間,即過去、現在和未來無法停止。

第十九點,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講述什麼是法界和福德,法界指的是六道有情眾生,即娑婆世界的本質。而這一品也講了,福德即使再多,也不能解脫生死。

第二十點, 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講述佛本沒有色相,只是為了方便度化眾生而顯現色相。天界欲界有慾望、色相和我執,色界只有色相和我執,而無色界已經無慾望和色相,但還是有我執。而到成佛境界什麼都沒有了,故佛無色相。而世尊為方便度化眾生而顯現色相。

第二十一點, 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講述了什麼是佛法,佛法是佛法,既非佛法,故名佛法。佛法其實沒什麼可以說的。所以,這才是真實的佛法。

第二十二點,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講述了怎麼證得佛果,我也知道了眾生未能證得菩提的原因就是眾生做不到捨棄自我,也就是佛法無法可得分的原因。

第二十三點, 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講述什麼是行善的方法,行善必須沒有分別心和無我,這是最重要的,佛祖割肉喂鷹,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還有觀音菩薩用身體喂牛(牛以前不是素食動物,而是雜食動物,因為觀音菩薩前世曾經捨身喂飢餓的牛的祖先,導致牛的祖先從此放棄吃肉)也就是佛以無我和無分別心的態度進行行善。另外有句話說的好,人可以沒有智慧但是不能沒有慈悲和善念,沒有慈悲和善念就是等於自毀前程。

第二十四點,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講述為這部經能夠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可種下大福德的原因,如同佈施七寶。

第二十五點, 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分)講述眾生本是迷了的佛,也印證了佛經的一句話“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麼是佛?佛即自己,如果心中不再有一絲惡念、慾望和執著,即成佛。

第二十六點,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講述了一段非常著名的佛偈,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段話所說的“行邪道”的眾生指的就是執著心和妄想心太重的眾生以及作惡多端的眾生。

第二十七點, 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講述了怎麼樣修行,修行的人必須要斷除五毒心,尤其是貪,如果不辛勤修行,不斷慾望,就不能證得無上正遍知心。只有斷除五毒心,才能證得無上正遍知心,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末法時期,眾生迷失在財、色、名、食、睡當中,已經不知道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經迷茫了。

第二十八點,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講述什麼是菩薩?菩薩有四種。一,藏教菩薩,以生滅心修生滅六度,是謂事六度;二,通教菩薩,以無生滅心修六度,是謂理六度;三,別教菩薩,萬行其修,是無量六度;四,圓教菩薩,事理圓融,一即一切,是無作六度。

第二十九點, 第二十九品(威儀寂淨分)講述什麼是如來,如來即來去自如,而如來無處不在,佛法無處不在,佛法就在我們身邊。

第三十點,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講述的微塵眾和三千大千世界的組成,微塵眾翻譯過來指的就是現代科學所發現的細菌,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浩瀚宇宙是由三千個大千世界組成,我覺得其本質都是一樣的。現代科學解釋為所有物質的組成都是由原子組成,也就是佛祖所說的一合相。後面佛祖又加以否定,說一合相是一合相又不是一合相,故名一合相。我覺得意思是說雖然所有物質都是原子組成,但是是由不同型別的原子組成,比如葡萄糖(C6H12O6)和硫酸溶液(H2SO4),是由原子組成的,但是它的性質和排列順序不一樣,是不同的兩種物質。

第三十一點,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講述佛法是無色相形狀的真理之法。佛及眾生都有見,惟是佛見而無見,眾生見而有見,以有見便有無明。

第三十二點,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的精髓在於前文所說的四句真言,即“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本書最後否定了前文所說的所有話,印證了這本經書的一句佛偈,說法者無法可說。何為夢幻泡影?夢者即妄身,幻者即妄念,泡者即煩惱,影者即業障。佛法即破除夢幻泡影之真諦,夢幻泡影即佛法所說的“有為法”。

這就是我對《金剛經》的理解和淺釋,不過本人才疏學淺,對這本經書的理解只能是這個程度。

標簽: 眾生  講述  佛法  就是  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