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作者:由 風景園林網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11-12

歷史悠久的採礦業,見證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干擾、掠奪和破壞。許多資源枯竭或因某些原因廢棄的礦坑,植被剝離,地形改變,水土流失,景觀與生境遭到嚴重破壞。但礦產枯竭後的礦區未必是城市的負擔,若能成功轉型和再生,往往還能成為提升城市實力的新推力。如今,一些地方的礦業遺蹟經過治理復綠,甚至改造設計成礦坑公園、園博園,重新煥發了生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視窗。

如何進行礦坑的修復與設計?首先,要因地制宜,突出生態,優先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功能,重塑植被、山岩等自然景觀。其次,有效利用礦坑的工業歷史價值,突出工業景觀、文化景觀等設計元素,進行文化重塑。另外,一些礦坑還可以開發旅遊專案,挖掘個性、彰顯特色,打造不同形態的文旅產品,最大化地挖掘商業價值。

城市建設者、治理者需要重新審視礦坑的未來。隨著礦坑“網紅打卡地”越來越多,應當形成一個共識:廢棄礦坑未必是城市的負擔,而應看作蘊含潛力的產業之礦,只要進行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可以成為展現城市個性和特色的全新名片,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

風景園林網整理了國內一些礦坑修復設計案例,期望能給相關城市和設計師提供借鑑。

01.

第十一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園博園西平門

設計單位: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

位於江蘇南京江寧的“江蘇園博園”,原先是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孔山礦所在地,採石宕口密佈,小火車運輸線密集。經過生態修復和二次開發,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南京市重大標誌性專案和世界級旅遊綜合體。

園博園共有三大形象入口,即西平、東寧和北安門。其中,西平門位於園區西北側,為園區主要入口,依託礦坑宕口進行生態修復,設計出“曲折進入桃花源”般的意境。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園博園整體景區依山就勢而建,西平門入口更是位於一處斜坡上。曾經這裡經過長時間的礦石開採,山體的綠植已經所剩無幾,只剩光禿禿的土壤和石頭裸露在外。如何讓建築既具有功能性,又能很好地與周邊環境融合,起到生態修復的作用,是設計師在設計時一直思考的問題。

西平門遊客服務中心建築面積 1000 平方米,以石籠牆圍合,上方覆蓋綠植,可以登高觀覽。設計師希望西平門不僅作為景區的入口,也是整個園區體驗動線的一部分,更能成為遊客休閒、休憩的空間。為了達到建築與自然融合的目的,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設計師認為,建築不單單是一種造型,更應當是公共空間的一部分。而石頭剛好帶有湯山地區的“在地性”,所以遊客中心的牆壁外立面使用的就是這裡開採出來的石頭,遠遠看上去好像是從山中自然生長出來的。園區西平門由無數只方格“鐵籠”堆砌而成,“鐵籠”裡裝著的,就是當年從山體開採的碎石;而廣場臺階的石縫裡,已經長出叢叢新綠。

園博園西平門的設計和建設已經成為建築與自然融合關係的示範視窗,同時也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建築“在地性”所面臨的挑戰。

02.

第十一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園博園

設計單位: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面對巨大的採石礦坑、廢棄水泥廠舊址、4萬平方米泥潭,生態修復成為園博園建設的首要任務。透過對4萬平方米的泥潭進行綜合治理,構建了再現江蘇經典名園的“蘇韻薈谷”;在長1100米、深至22米的礦坑之中重構綠色生態系統,打造了山水相融、面向未來、富含人文的“雲池夢谷”;對水泥廠遺存工業廠房保留加固、改造升級,形成了功能複合的“時光藝谷”;將採石宕口完整保留,利用陽山碑材、近100米深的崖壁、40多米深的水面景觀,再現了獨特自然景觀的“崖畔花谷”。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崖畔花谷”內完整保留了採石宕口,陽山碑材、近100米深的崖壁。崖下芳草茵茵,碧波盪漾,這裡是園博園的“第一站”。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蘇韻薈谷”原本是一片採礦形成的坡地、崖壁、泥潭,對其進行生態治理和基底保護後,以流水串聯,江蘇13個城市展園各抱地勢。城市展園可以說精彩踐行了對環境最小干預理念。城市展園所在地可以說是一個寸草不生的廢棄之地。到處堆積著礦渣,滿眼都是裸露的崖壁,最長有1100米的9個礦坑深淺不一,最深處有近60米。礦坑遺留下來的斷崖殘壁,讓設計師想起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畫空間的表現有三種不同的遠近視覺現象,即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處而俯視山謂之“平遠”。“如果依崖壁地勢來建13個城市展園,一定別有韻味,於是就有了一幅如中國山水畫卷般的展園。

由於礦坑深淺不一,而且礦坑土壤條件差,不能種植物,首先就需要對土壤進行改性。不僅如此,建築要落實到土壤的持力層,因此有些地方打了很深的樁,直到打到堅硬的土層。南京園的下面就打了100多根樁,地下形成一個整體結構,就這樣將南京園的基臺抬高,在此基礎上建造,才能看到如今南京園表達的高遠意境。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雲池夢谷” 不是‘建造’出來的,而是從坑底‘生長’出來的。從紫東閣向西南眺望,崖壁斧劈嵌入山體,圍合成一處低窪谷地,谷底是數十棵“參天大樹”撐起透明亞克力板池底,礦坑崖壁上懸掛著礦坑酒店,而清池的下方,是“雲池夢谷”的核心——集合了900多種植物的水下植物花園。和一般建築團隊往礦坑裡做填充、搞基建的“加法”不同,崔愷進行了一場探索實驗,用輕介入的方法做起“減法”。他們創新運用霧和水的元素,把植物園的屋頂做成水池,打造水下植物園,讓新的建築和原有地貌完美融合。整個池底鬱鬱蔥蔥,似一片“海底森林”,波光明暗交替變化,美輪美奐。

考慮到日後長期發展,園區還將生態和業態相融合。比如,對“雲池夢谷”片區的崖壁和礦坑進行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修復,打造崖壁劇院、植物花園、礦坑酒店等空間,既植入綠色植物,又植入產業和生態,讓現在的遊客從崖壁看到過去開採的場景,把歷史留住。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時光藝谷”以中國水泥廠的既有建築改造升級形成的主展館為核心,形成融展覽展示、工業遺存、商業體驗、精品酒店為一體的複合花園片區。在“時光藝谷”,40多個水泥筒倉,十幾組水泥廠房,被改造為書店、博物館、美術館,成為獨特的文創藝術空間。舊廠最高樓轉身成為一座華麗鐘樓——“南京時”,這是專案的地標建築,三個鐘面分別寓指“過去、現在、未來”,當鐘聲敲響時彷彿在演奏讓“生態短板”變為“生態樣板”的動人樂章。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江蘇園博園充分利用形勢地貌、新舊建築和空間佈局,將採石宕口、工業遺存化作美麗地風景園林。

03.

南寧園博園採石場花園

設計單位:北京多義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

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於2018年舉辦。南寧園博園場地的東南區域分佈著七個採石場。由於開採採用的是爆破方式,因此開採面崖壁破碎,坑底高低不平。採石場留下的是破碎的丘陵,高聳的懸崖,荒蕪的地表,深不見底的水潭,成堆的渣土渣石,和生鏽的採石裝置。

1號採石場(落霞池)

這個面積約1hm²的採石場,由於停採之後地下水滲出,形成了一個由岩石包圍的寧靜池塘。環繞池塘的石壁雄渾厚重,非常符合中國傳統藝術對岩石的審美。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2號採石場(水花園)

採石場面積僅為0。4 hm²,四周巖壁環繞,坑底較平緩,低處常年有積水,是周圍村莊鴨子嬉戲的樂園。它被設計成為一個溼生植物花園。覆土形成的緩坡從淺水區一直延伸至岸上,種植了40多種水生和溼生植物。在地勢較高處設計了兩層臺地,種植喬灌木,為花園創造了背景,也遮擋了破碎的巖壁。山崖上方有路徑與採石坑底部連線,最高的一段是封閉的木盒,既是安全的步行通道,也是一個空中觀景臺,人們可在此欣賞巖壁,俯瞰花園。木盒下方有一個寬大的平臺,平臺引出的之字形鋼格柵棧道從溼生植物種植區穿過。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3號採石場(岩石園)

這個0。4hm²採石場基址呈碗狀,三面環繞巖壁,一側地面堆放了大量渣石和渣土。受到岩石縫隙中萌發的植物的啟發,將這個採石場設計為精緻的岩石園。設計將原有的渣石渣土整理後塑造出地形的骨架,然後在上面覆蓋種植土。微妙的地形變化不僅創造出乾燥和溼潤等不同的生境,為不同植物生長提供條件,也把場地雨水收集到最低的凹陷區。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4號採石場(峻崖潭)

採石場停採之後滲透出來的地下水匯成一個面積約1hm²的碧綠澄澈的大水潭。在南北兩側主要觀賞點設定了平臺。北側的觀景臺是一個位於採石場邊緣的耐候鋼長廊,內部朝向採石場打開了一長條帶形窗,在此可以望見對面高出水面40多米的高聳險峻的懸崖。長廊南端懸挑在巖壁上,人們站在玻璃欄杆內側可以俯瞰腳下的一池碧水和對面的濱水平臺,驚險刺激。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5號採石場(飛瀑湖)

這個面積最大的採石場約3。2hm²,開採深度也最深,達28m,底部呈現幾層巖臺,崖壁破碎。隨著地下水逐漸蓄積,水位不斷上升。設計師透過覆土將採石坑底部兩片開採深度相對較淺的區域抬高到水面之上,並種植耐溼高大喬木如池杉和水松,形成水上叢林,為荒涼的坑體內部帶來綠色和生機。然後用不同高度的棧橋引導人們進入採石坑內部,穿越水面和樹林,通往岬角高處的觀景臺,在下降和攀登的探索中體驗空間和景觀的變化。為了增加景觀的豐富性,棧橋對面的崖壁上設計了飛流而下的瀑布,人們可以在橋上觀賞到精彩的瀑布景觀。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6號採石場(臺地園)

6號採石場一側是採石場崖壁,一側是鄉村水塘,面積為0。7hm²。場地上有制砂生產線的全套裝置,展現著場地採石工業的歷史。它被塑造成具有後工業氣氛的浪漫絢麗的花園。幾層臺地沿南側崖壁蜿蜒展開,它們的覆土厚度滿足不同植物生長的需要。機械裝置大部分被置於綠地之中,生機勃勃的植物與鏽跡斑斑的機械形成有趣的對比。道路在不同高度的臺地中和原有高架傳送帶下方曲折穿過,路邊設定了舒適的木質靠背椅供人休息。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7號採石場(雙秀園)

這是位於一座小山兩翼的兩個1000多平方米的小採石坑,一個較深,終年有水;另一個較淺,有季節性積水。因為廢棄了若干年,兩個坑的石縫裡長出了各種鄉土先鋒植物,景觀樸野自然。設計沒有采用過多的人工干預,只在兩個坑體中間未被開採的山坡上設定了一圈環形棧道,讓遊人在這裡俯視兩側的採石坑,讓人們瞭解在礦坑修復中自然的力量和作用。在西側坑體邊緣設了一個臨水小平臺,與山上的環形棧道相呼應。棧道和平臺都採用鋼格柵的材料,透光透水,不會影響場地自然植被的恢復。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採石場的修復展現了採石場生態修復的可能性和景觀藝術的不同維度。其中的思想和方法,不僅僅在專案中、並且在更廣泛的景觀實踐中具有示範的價值。

04.

南京湯山礦坑公園

設計單位:上海張唐景觀設計事務所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從幾公里外的道路上清晰可見的幾個廢棄的採石宕口,曾是湯山最大的廢棄礦坑龍泉採石場。專案的初衷是如何讓這幾個赫赫然的宕口復綠,併為未來的旅遊休閒活動提供場所。宕口遠看傷痕累累,走進卻氣勢恢宏——植物已經悄然的從破碎的石縫中慢慢長出,與冷峻的石壁搭配成漂亮的肌理;巨大的採石場的尺度讓人覺得不可觸、不可及,但是熱血沸騰。

景觀設計透過梳理現場地形和水文,在已經被破壞的自然碎片基礎上形成豐富的體驗場所,包括四個不同景觀功能的宕口(溫泉酒店、攢子瀑、天空走廊、伴山營地),阡陌花澗、礦野拾趣與三疊湖,以及服務配套的餐廳茶室等。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原有山體上的多個採石坑,互相獨立並不相通。這個獨特的條件允許各個採石坑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最東側的宕口深而隱蔽被定位成靜謐休閒的溫泉酒店附屬設施;最西側的開闊寬廣,被用於音樂節露營房車等熱鬧的公共開放場所;中間的兩個宕口成為公園遊覽的體驗區。經過地質專家綜合評估,採石破壞的山體巖壁由於其特殊的地質特徵,即使經過加固,也不能完全排除未來崩塌和落石等安全隱患。因此,對景觀遊覽路線和方式進行了多種可能性研究,綜合安全、造價、體驗、生態等多個因素做出選擇。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遊人進入公園後先到自然匯水而成的溼地湖泊區,然後沿坡道到達溼地草甸及阡陌花澗。透過一個“時光隧道”進入第一個宕口的底部,然後拾階而上逐漸體驗曾經的採石場粗獷陡峭的巖壁,幾經轉折到達一個可以遠眺公園全景的平臺。這裡是舊有采石場堆放廢棄石渣形成的一個相對平坦的場地。之後,透過棧道進入相鄰的另一個宕口,沿側壁逐漸下到坑底,從坑裡出來到達礦野拾趣樂園。

礦野拾趣樂園原為採石場堆放廢料的地方,原有植被和水文已被完全破壞。根據現場條件,在恢復水文生態加固山坡基礎上,將攀爬、滑梯、鞦韆滑索、蹦床等等活動設施組合在一起,形成礦坑特色的遊憩場所。這是該專案目前最先完成的部分。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自然山水一旦傷筋動骨再自我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為介入簡單地覆蓋上一層土壤將其變綠可能是容易的,其生態意義卻非常讓人質疑。讓採石破壞的崖壁人工變綠需要花費的代價非常大,其效果卻難以預估。那麼如果掩蓋錯誤並不能讓人類未來少犯類似的錯誤,不如讓人看到這些破壞,從而更加敬畏和珍視自然。這何嘗又不是一種環境教育。

05.

上海辰山礦坑花園

設計單位: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礦坑花園位於上海辰山植物園西北角,透過綠環道路和辰山河邊主路與整個植物園相連。辰山採石坑屬人工採礦遺蹟,20世紀以來採石,南坡半座山頭已被削去。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花園總體面積為4。3公頃左右,由高度不同的四層級構成:山體、臺地、平臺、深潭。其中,山體表面較平整無層次且風化相對嚴重,無明顯紋理和凸凹,無裂紋,立面有直開的矩形通風口,顯突兀。臺地上植被茂盛,靠近巖壁的位置現狀留有洞庫的出入口6個;平臺部分為採石留下的斷面,地勢較平,邊緣地區有生長良好的水杉林;深潭面積在1公頃左右,與平臺層高差約52m,潭水清澈,有自然形成的島嶼和植被帶來一絲生機。

這樣一個專案中,設計師面臨很多挑戰。第一個挑戰是修復嚴重退化的生態環境。場地內植被稀少,物種貧乏,岩石風化、水土流失嚴重。第二個挑戰是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礦坑遺址的景觀價值。因此,如何重新建立礦坑和人們之間的恰當聯絡成為設計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設計師選擇了同時用“加減法”應對採石礦坑特殊形態的生態修復設計原則:採取“加法”策略透過地形重塑和增加植被來構建新的生物群落。針對裸露的山體崖壁,設計師沒有采取常規的包裹方法,而是尊重崖壁景觀的真實性。在出於安全考慮的有效避讓前提下,設計師採取了不加干預的“減法”策略,使崖壁在雨水、陽光等自然條件下進行自我修復。對於存留的臺地邊緣擋土牆,設計師用鏽鋼板這種帶有工業印記的材料,對其進行包裹,形成有節奏變化和光影韻律的景觀介面。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在中國山水畫和古典文學的審美啟示下,該專案採取現代設計手法重新詮釋了東方自然山水文化以及中國的烏托邦思想。不同於西方“靜觀”的欣賞方式,東方傳統更強調可觀、可遊的“進入”式山水體驗。設計師在平臺去設定一處“鏡湖”,倒影山體優美的曲線,從四周都可以觀看,增大了觀景視域。為了改造山體稍顯枯燥的立面,倚山而建一個水塔,有效的調整了其節奏,並有泉水從山中留出,增加生趣。對應水塔,在鏡湖另一側坡地頂端設定望花臺,可以在鏡湖的水光中看一年四季山景變幻。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同時,在東側山壁之上,開闢出一條山瀑,水從山頂一瀉而下,與岩石撞擊時帶來美妙的水流聲。呼應山瀑,援引中國古代“桃花源”的意境,順序設定鋼筒(利用懸崖的危險之勢,模仿採石時的爆破之態,以傾倒之態勢將遊人引入棧道)—棧道(在行走之際觀賞採石留下的山石皴紋,耳畔是山瀑的聲響)—一線天(從採石殘留的捲揚機坡道上開闢而來)這條驚險的遊線,透過蜿蜒的浮橋(中間的平臺可以讓遊人感受山水交映的美)進入山洞,穿過隧道便來到世外花園。這條遊覽路線,既精彩刺激又寧靜怡人,各種自然之態均含納其中。

在生態修復與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礎上,透過極盡可能的連結方式,場地潛力得到了充分表現。一處危險的、不可達的的廢棄地已經轉變為使人們親近自然山水、體驗採石工業文化的充滿吸引力的遊覽勝地。

06.

上海佘山世茂深坑酒店

設計單位:阿特金斯

中後期:再綠+深坑建築(JADE+QA)

景觀設計:BAM

在深坑酒店建成前,整個場地是一個有100多年曆史的廢棄礦坑。戰爭時期,需要礦坑裡面的石頭造碉堡,解放後這個礦坑被繼續開採,50年的發展使礦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世茂深坑洲際酒店遵循自然環境,一反向天空發展的傳統建築理念,向地表-88米開拓建築空間,成為人類建築設計理念的革命性創舉。

“深坑酒店”和自然坑體完全相輔相成,彷彿是長在崖壁上。另外,設計結合了中國傳統“太極”中陰陽的圖形和概念,在酒店的左翼和右翼採用了非對稱的平面組合,形成“S”狀。採用每兩層平面變化形成整體建築三維的巧妙變化。這個設計概念從始到終的貫穿了整個酒店的設計,也非常自然不造作的形成了“世茂深坑酒店”的獨特形態。

在整體建築形態上,有三個非常主要的元素。第一是 Green Hill (綠色山丘),為什麼“深坑酒店”後來被譽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高層”,也是和這個綠色山丘有關。這裡的建築限高僅為20米。所有的主要客房放在坑內,坑上主要為公共區域,即是綠色山丘下覆蓋的部分,這也是這個建築算入建築高度的部分。這個綠色山丘在形態上呼應了周邊的佘山自然風貌和英格蘭山丘,同時也是建築設計手法中的“綠色屋面”,正是節能環保的重要舉措之一。

第二個極為特別的元素是Terracedhanging Garden(階梯狀的空中花園),這是酒店主要的客房區域,也是形成酒店“凹凸”兩極的最成部分。馬丁·約克曼經常會在談論到酒店效率的時候說,雙向客房是最有效率的,但對於深坑酒店,單向排布卻是最合適的。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第三個閃亮的元素是Waterfall & Aquarium (瀑布/水族館)。這裡的“瀑布”其實是暱稱,它其實是聯絡整個酒店上下的客房電梯,兼觀光用。這個形態自然施工難度極高的瀑布聯絡了左翼和右翼,以及水下的水族館部分。馬丁·約克曼的作品中也是第一次用玻璃和鋼結構來做水的自然形態。這個令人矚目的瀑布未來也會有一個透明地板供探險的客人來體驗在深坑中上下自如。

第四個元素是Back Rock(背面的岩石)。在整體設計中,非常有挑戰性的一個難點就是建築主體和崖壁的結合。設計初期馬丁·約克曼曾設想在背面崖壁和建築之間做一個垂直的花園,不僅美化原始崖壁,更可以讓入住的客人透過玻璃走道來近距離觀察崖壁。未來完成後的酒店會保留原始的崖壁狀態,射燈會幫助客人看到深坑酒店這一世界建築奇蹟背後的磐石。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深坑”酒店的建成不僅是人類建築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構想,更是對地球環境資源再開發、再利用的一個經典範例。

07.

唐山南湖生態城中央公園

設計單位:清華同衡風景園林研究中心

唐山南湖生態城中央公園位於唐山市中心以南1公里,面積為6。3平方公里。公園地下為大面積煤炭採空區,地表多處沉降。截至2006年,因煤炭開採而導致的南湖地表下沉達28平方公里。30年來,在塌陷(地震引起)、沉降(煤炭開採)、工業廢物、城市垃圾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南湖成為典型的城市棕地。以此為界,唐山向南延伸的步伐戛然而止。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公園因現狀唐胥路的存在,形成了南北兩個園區。北部園區已基本穩沉,設計中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觀的構建為主。南部園區則因區域性區域尚未穩沉,設計時考慮以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功能為主。同時,結合沉降量計算來堆疊地形,並考慮隨著沉降的持續,形成不同的景觀效果。

公園內270公頃的水面,透過開挖、疏浚、整合原有魚塘及沉降形成的積水坑道而成,中水是主要的補水水源。大量溼地設計,深度處理中水,並形成獨特的溼地景觀。

中央公園設計中,考慮到場地現狀及將來可能發生的地形變化,實施以植物造景為主,形成以林地、灌木叢、草地、溼地為主的生境結構,並使得每個區域都保持其特定的自然風貌,以對應不同的動植物群落。同時,在園區內培育優勢種群,強調本地物種,並注重保留場地上原有植物,充分發揮原生植物改造環境的作用。

公園內建築以抗震的木結構為主,在考慮有限的地基承載力的同時,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針對現狀垃圾山、粉煤灰、軟弱地基、水土流失等問題,採取了一系列的低干擾、低成本、低能耗技術措施。對昔日場地內50米高的垃圾山進行封閉改造,建設成為臺地式綠色山體,成為核心區的標誌性景觀和遠眺點。對場地內大量的粉煤灰進行綜合利用,如生產粉煤灰磚、粉煤灰水泥、煤灰加氣混凝土等,並用作公園的地基基礎材料和堆疊地形。為防止因地基沉降、變形以及湖水沖刷而引起的駁岸開裂、變形、坍塌,利用公園用地內廢棄的植物材料的枝幹編織成枝椏床,並結合石籠工藝,佈置於湖濱,以護岸、固土,消弭沖刷及沉降對駁岸的影響。廢棄的植物枝幹製成木樁,簽入軟土地基,以增強地基承載力。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如何處理廢棄地與城市的關係,並透過景觀策略實現由“工業城市”走向“生態城市”的轉型?如何透過景觀方法維持南湖地上生態系統與地下煤炭開採之間的雙贏?如何改善30年災後重建以來城市經濟繁榮與人民生活品質嚴重滯後的反差?這些是在規劃設計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08.

秦皇島昌黎葡萄小鎮礦坑公園

設計單位:易蘭規劃設計院

秦皇島昌黎葡萄小鎮的礦坑公園位於昌黎葡萄溝。昌黎縣的碣石山片區多年來因為開山採石曾造成大片山岩裸露,植被系統損毀,導致水土流失、岩石崩落,汛期山洪暴發。這片區域長久以來一直是一個巨大的廢棄礦坑,被當地人稱為“昌黎的傷疤”。後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便關掉了石礦,並對山體進行修復。現在,在礦坑遺址基礎上建起了礦坑公園,使原本的山體之殤,變成了和諧的自然之景。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設計團隊以原有采石場和兩條沖溝為環境場地基礎,結合場地記憶和生態修復的理念,融入遊人可以參與體驗的活動空間,打造休閒、體驗、遊覽、健身的立體生態花園。礦坑公園以一條時間軸作為主要導覽路線,時間軸分四段,分別是干擾園、萌發園、生長園、綠蔭園。將礦山公園的修復歷程透過景觀綠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寓教與娛樂體驗相結合。公園內還修建了國內首個國家公園知識館,向遊客宣傳普及國家公園的知識。

生態修復的總體理念是充分尊重碣石山本身的自然環境,遵循當地生物演替發展的基本規律,並利用自然的後續力量進行自我更新,重新啟用生態系統。礦坑部分充分利用現有豎向地貌,營造臺地式休閒健康花園,並將五覺體驗融入其中,加強主題性和參與性。因身處高地,也成為視角極佳的觀景區,俯瞰四周的葡萄田園。園中採用疏林草地的種植方式,隨著地形的起伏,在樹林中穿越、感受植物生長的變化,體驗生境的神秘和樂趣。

修復採礦破損山體2處,修復面積約9萬多平米。採用先進的岩石邊坡植生基材噴射技術進行施工,主要透過人工輔助營造植物生育基礎,依靠植物自身的自然恢復力進行植被恢復,穩定邊坡、恢復生態環境和改善坡面景觀效果。

以當地鄉土植物為主,以迅速恢復山體植被為目標,強調坡面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植被(群落)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共生、和諧,透過一段時間的自然生長,坡面植被能夠融入周邊環境,協調一致。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設計師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並輔以適當的人工措施,加速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的功能恢復。

09.

杭州良渚礦坑探險公園

設計單位:office-ma

萬科將在良渚文化村南區打造杭州首個礦坑公園,礦坑公園作為杭州最大的社群公園,在其西面設計有百畝花海,長滿紫雲英和油菜花的花海不僅是孩子們玩樂的好去處更會是媽媽們的最愛。而礦坑公園的北端則是個可容納7000人的大草坪,適合家庭聚會、燒烤等等溫馨的活動。

採石場剩下的一些元素將被當做藝術,透過引入一箇中立平面,給殘留的突起的奇特岩石做背景,同時可以眺望下面的田野和花園,既美化了景觀增強了體驗,又允許了輪換安裝。透過重新搭建居民、遊客與充實身心的要素之間的橋樑,採石場園區盡一切可能延續萬科良渚文化村“藝術、健康生活”的開發理念。

水竹居、瀑布和環水石屏共同構成了一幅當代水墨畫卷,高低曲折的路徑帶給遊人豐富的體驗。水面、棧道、梯道、空中的木盒、巖壁及水中的倒影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觀景廊的遮擋使得道路上的遊人看不到深潭和對面的峻崖。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不僅是良渚理想的延續,更是良渚文化村新十年裡程中的又一新地標,是小鎮歷史和未來對話的橋樑。

10.

重慶渝北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

設計單位:嶺南股份

重慶市渝北區石船鎮曾是石灰岩礦區採石場主要聚集地,數十座巨大露天礦坑遍佈山中,森林遭砍伐,耕地被破壞,地質安全隱患突出。面對生態環境惡化,當地政府2012年將銅鑼山採石場全面關停。2016年開始,當地秉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理念,加快開展消除安全隱患、植綠覆蓋裸土、保護坑中水體等生態修復工程,同時加大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銅鑼山礦山公園。

銅鑼山國家礦山遺址公園擁有獨特的礦坑奇景,大小礦坑幾十餘口,延銅鑼山脈排列,如同一串遺落在通銅鑼山脈的珍珠。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坑,現在已經蛻變為的美麗風景。去過的朋友將它稱為“重慶的黃石國家公園”。

整個專案區域包括石壁村、關興村、天坪村三個村落的行政範圍,共22。69平方公里。嶺南對銅鑼山旅遊策劃及規劃設計方案中有“三大片區,九重勝境”,在7平方公里的核心區詳細設計規劃了圍繞沉浸式礦山奇觀旅遊體驗線。同時構建了“旅遊+自然、+博覽、+體育、+研學、+文化創意、+科技娛樂、+養老”發展業態,實現農旅聯動式的鄉村振興。設計有交通、生態保育、礦山修復、投資運營四大支撐系統來保障可實施性。專案建成後,不僅將復原礦山生態環境,提升整體環境質量,而且在帶動周邊相關產業的調整、加快推進渝北區全域旅遊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理念,煥發礦坑公園的美麗。

11.

山東威海華夏城生態修復

開發建設單位:威海市華夏集團

威海里口山脈南端的龍山區域一帶有長達50餘年的露天開採史,採場高度一般在20米-40米,最高可達80米,坡度多50度以上,普遍穩定性差、危險性大。

華夏集團根據山體受損情況,實施修復與提升相結合的生態治理策略,分類開展受損山體綜合治理和礦坑生態修復。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第一,透過土方回填、修復山體,根據威海缺水的氣候特徵和礦坑斷面高的情況,採用難度大、成本高但效果最佳的拉土回填方式修復山體。第二,透過修建隧道、改善交通,對被雙面開採,破損極其嚴重難以修復的山體,經充分論證後,規劃建設隧道,隧道上方覆土綠化、恢復植被,下面方便通行。第三,透過攔堤築壩、儲蓄水源,為了解決缺水難題,利用山勢在開採最為嚴重的礦坑密集區,採用黃泥包底的原始工藝,修築了大小塘壩35個,經天然蓄水、自然滲漏後形成水系,為景區內部分景點和植被灌溉提供了水源,改善了區域性生態環境。第四,透過栽植樹木、恢復生態,在填土治理礦坑的同時進行綠化,因地制宜地栽植雪松、黑松、刺槐、柳樹等各類樹木 200 餘種,恢復綠水青山、四季有綠的生態原貌。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依託修復後的自然生態系統和地形地勢,打造不同形態的文化旅遊產品,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有在礦坑裡打造長172米、寬93米的國家人民防空教育基地,礦坑上面生態綠化;有依據山勢建造的集中展示膠東民俗特色的夏園;尤其是為了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在長210 米、寬 171 米的礦坑,創新打造 360 度旋轉行走式的室外演藝《神遊傳奇》秀,集中展現華夏五千年文明和民族精神,開創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實景演藝先河;以及在礦坑上建設了1。6 萬平方米的生態文明展館,採用“新奇特”技術手段,將觀展與體驗相結合,集中展現華夏城的生態修復過程和成效,讓遊客身臨其境、親身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礦坑公園設計:修復大地的傷疤

實施修復與提升相結合的生態治理策略,分類開展受損山體綜合治理和礦坑生態修復。

標簽: 礦坑  採石場  生態  修復  採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