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淮南三叛(十二)諸葛恪的末日

作者:由 握中懸璧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05-23

諸葛恪在新城遭到慘敗,損兵過萬。連文欽的先鋒都打不過,等司馬孚毌丘儉的主力再殺過來就真要全軍覆沒了,無奈之下諸葛恪只好撤兵。

這時正值酷暑,頭頂上的烈日和身後的魏軍追兵就像兩座大山壓在東吳將士心頭,他們計程車氣已經跌落到谷底。

軍中疫病橫行,傷病者被遺棄,成批倒斃在路旁。還有大量將士因勞累過度而掉隊,被魏軍俘虜,軍中一片悲鳴,簡直如同人間煉獄。

淮南三叛(十二)諸葛恪的末日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恪是怎麼做的呢?他不僅不能和將士們同甘共苦,反而視而不見,安然自若。這種人簡直毫無人性,你哪怕做做樣子也好啊。或許在他看來,士卒只是消耗品吧。

而恪晏然自若。(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諸葛恪吃了敗仗,不是勇於承擔責任,反而一味逃避。他先是在江心小洲的別墅裡休養了一個月,然後又想在潯陽建個莊園,徹底放飛自我了。等朝廷反覆下詔他才回去。

可是有些事不是靠躲就能躲得過的,你諸葛恪可是首席輔政大臣,難道能當一輩子鴕鳥嗎?看看人家司馬師是怎麼做的,哪怕自己不是主要責任也全給攬過來了,這樣的領導誰不信服。

而諸葛恪不僅一將無能害死三軍,而且絲毫不知體恤士卒,事後又把責任推卸了個一乾二淨,跟沒事人一樣,最終只會人心盡喪。

由此眾庶失望,而怨黷興矣。(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諸葛恪八月份班師回朝,一路上大張旗鼓,擺足了排場。他唯恐失去威信,急於找個人開刀以重塑權威,結果倒黴的孫嘿撞到槍口上。

諸葛恪質問孫嘿:“你怎麼敢幾次擅自下詔?”

這簡直就是沒事找事,孫嘿作為中書令,為皇帝釋出詔令就是他的職責。結果孫嘿在諸葛恪的淫威之下嚇壞了,只好辭官避禍。

接下來諸葛恪更是變本加厲,他將出徵後朝廷任命的官員全部清洗。為顯示威嚴,一點小事就要責備下屬,弄得人心惶惶。又把宮中守軍的將領都換成了自己的親信,接著命令軍隊整裝待發,準備再次北伐。

淮南三叛(十二)諸葛恪的末日

其實要說諸葛恪已經完全眾叛親離了,那倒也不盡然,他還是有一些盟友的。

眾所周知,東吳政權類似一個聯邦,孫氏皇族作為領袖,各大族也有相當程度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尤其是江東本地大族勢力頗強,孫權後半生一直在與他們鬥爭,不過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果。

除了江東大族以外,東吳還有兩大勢力,第一是宗室,第二就是就是早期跟隨孫策創業的淮泗集團的後裔。

對於宗室勢力,諸葛恪早就把他們得罪慘了。孫權去世後,他還在世的兒子有孫和、孫休、孫奮、孫亮四個人。

孫亮當時已經是皇帝了,但諸葛恪似乎另有圖謀,有傳聞說他想立孫和為帝。這個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

首先當初南魯黨爭的時候諸葛恪就是太子黨,二人應該有著不錯的私交。另一方他還是孫和之妻的舅舅。

諸葛恪曾對張妃的信使黃門陳遷說了這樣一句話:“請轉告張妃,我以後必定讓她超過別人。”

妃使黃門陳遷之建業上疏中宮,並致問於恪。臨去,恪謂遷曰:"為我達妃,期當使勝他人。"(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這句話說得頗為曖昧,可以把它理解成諸葛恪表態以後會特殊照顧張妃,但也可以更進一步理解成他想讓張妃母儀天下。

除此之外,諸葛恪還打算遷都到武昌。當時孫和在長沙離武昌不遠,這些行為都讓諸葛恪的動機值得懷疑。

對於孫奮和孫休,諸葛恪更是簡單粗暴,直接把他們遷走。孫奮被從武昌遷到豫章郡(南昌),孫休被從虎林(廬江郡)遷到丹陽郡(安徽宣城),後來乾脆遷到會稽郡。

孫奮字子揚,霸弟也,母曰仲姬。太元二年,立為齊王,居武昌。權薨,太傅諸葛恪不欲諸王處江濱兵馬之地,徙奮於豫章。(三國志吳書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孫休字子烈,權第六子。年十三,從中書郎射慈、郎中盛衝受學。太元二年正月,封琅邪王,居虎林。四月,權薨,休弟亮承統,諸葛恪秉政,不欲諸王在濱江兵馬之地,徙休於丹楊郡。(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第三)

淮南三叛(十二)諸葛恪的末日

這兩個人都是被從較遠處遷到眼皮底下看管起來,似乎也有給孫和掃清障礙的原因。當然諸葛恪即使立了孫和,也肯定是把他當成傀儡。

從上面可以看出,諸葛恪對宗室採取的是壓制政策,僅從這一點他和宗室勢力的矛盾就不可調和了。

而對於江東大族,他們最初對諸葛恪是支援的。這也比較好理解,他們需要一個代言人在皇室面前為自己爭取利益。而孫權選擇託孤大臣並不願意從江東大族裡挑,他們支援諸葛恪就是一個折衷的選擇。

吳書曰:權寢疾,議所付託。時朝臣鹹皆注意於恪(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裴注)

諸葛恪上位後也確實對他們有所回報,他實行的政策比如裁減冗員,免除賦稅,取消關稅等都是對江東大族有利的。

於是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事崇恩澤,眾莫不悅。(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但很快諸葛恪就讓他們失望了。這些江東大族都擁有本族治下的百姓和私兵,而諸葛恪連年出兵征戰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因為他們必須得出兵出糧。

這也就是之前我說諸葛恪只能一直勝利而不能失敗的原因。打贏了一切都好,江東大族也說不出什麼。一旦打敗了,人家就要承受極大的損失,自然就不能接受了。

也就是說諸葛恪的窮兵黷武,是一個把江東大族這個中立勢力推到了對立面上去的大昏招。政治是個團結多數人的遊戲,你和多數人對立還怎麼玩的下去呢?

現在諸葛恪的支持者也就僅剩下他自己出身的淮泗集團了,他也只能依仗這些人。東興之戰時,諸葛恪用的幾名大將丁奉、呂據、唐諮和留贊之中,只有留贊是江東人,而且他還不是江東大族出身。而始終支援他的滕胤也是北方人。

淮南三叛(十二)諸葛恪的末日

不過由於諸葛恪的刻薄寡恩,再加上一系列無下限的操作實在讓人寒心,他的基本盤裡到底還有多少人沒有離心離德也是個未知數了。

目前的時局對於諸葛恪已經相當不利了,江東大族和宗室勢力已經逐漸形成了反諸葛恪的聯盟。

率先跳出來的是宗室,而江東大族暫時沒有動作。這也很正常,對於江東大族來說,誰掌權不是最主要的,能保證他們的利益就行。

而對於宗室來說就不同了,諸葛恪已經觸動了他們的核心利益。一旦孫氏皇族被傾覆,他們也沒有好下場,畢竟曹魏那邊已經有先例了。

宗室這邊牽頭的是孫峻,此人雖說是宗室,但是和孫權這一支已經很遠了,他是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也就是當今皇帝孫亮的族侄。

孫峻陰險狡詐,當初透過告密,藉著諸葛恪的手幹掉了另一大威脅孫弘。如今蟬已經被螳螂除掉了,他這隻黃雀要登場了。

淮南三叛(十二)諸葛恪的末日

不過他也不敢擅自行動,必須得到皇帝的首肯,於是孫峻立刻去和孫亮商議。對孫亮來說這當然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諸葛恪都快把自己廢了。最後二人達成協議,在酒宴上當場斬殺諸葛恪。

孫峻因民之多怨,眾之所嫌,構恪欲為變,與亮謀,置酒請恪。(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赴宴的前夜,諸葛恪心中感到莫名的煩悶。一夜無眠後,又發生了之後一系列怪事。

諸葛恪洗漱時聞到水裡有一股腥臭味,後來侍者遞給他衣服,發現衣服上也有臭味。諸葛恪悶悶不樂。等他要出門時,狗咬住了他的衣服,趕都趕不走。

這些玄之又玄的描述或許並不完全可信,但俗話說得好:魔由心生。諸葛恪一定是心裡也感到此行恐怕有問題。

最終諸葛恪過於強大的自信心還是害了他,或許他認為禁軍全是自己的心腹,沒人能把他怎麼樣。

到了宮門口,孫峻怕諸葛恪察覺到什麼,故作謙卑地說:“如果您身體不適,可以回府休息,我向陛下稟報即可。”

愛面子的諸葛恪果然被瞞過了,他堅持自己去面君。

這時候諸葛恪的親信張約、朱恩傳了個條子出來:今天宮中佈署不同往常,恐有變故。

諸葛恪也是個聰明人,立刻警醒過來準備返回。這時又有一個人走過來,原來是自己的親家滕胤。

淮南三叛(十二)諸葛恪的末日

由於事情還不明朗,諸葛恪也沒直說,扯了個理由說:“我肚子疼,去不了啦。”

滕胤說:“您自出徵回京後還未拜見過陛下,今日陛下設宴,您都到了門口怎麼能不去呢?”

這就有點奇怪了,張約、朱恩能看出有問題,滕胤沒道理看不出,而三國志中卻說滕胤並不知道孫峻的計劃。

胤不知峻陰計。(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而吳歷描述的版本則正好相反,按照吳歷的說法,滕胤勸諸葛恪回去。但諸葛恪卻說:“孫峻這小子還能幹什麼,無非就是在酒裡下毒。”於是諸葛恪自己帶酒就進去了。

吳歷曰:張約、朱恩密疏告恪,恪以示滕胤,胤勸恪還,恪曰:"峻小子何能為邪!但恐因酒食中人耳。"乃以藥酒入。(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裴注)

從三國志後面的記載來看,諸葛恪確實是自帶了酒水,這說明吳歷有相當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滕胤是個謹慎人,陳壽評價他“遵蹈規矩”,韋昭也說他對奏疏特別注意,絕不委派他人。這樣的人肯定會注意到不尋常。所以我個人認為這裡吳歷更加可靠,滕胤應該確實是盡力了,無奈良言難勸該死鬼。

宴席開始,賓主落座。諸葛恪怕酒有問題不敢喝,孫峻一看馬上順著他說:“您的病還未痊癒,自帶藥酒理所應當,您就喝您自己的酒吧。”

這時候諸葛恪性格粗疏,盲目自大的性格又凸顯出來了,他一下就失去了警惕。

淮南三叛(十二)諸葛恪的末日

酒過三巡,皇帝孫亮悄悄退入內室。孫峻見時機已經成熟,藉口如廁,脫去行動不便的寬大長袍,改著短衣。他大步上前,拿出詔書高聲叫道:“天子有命,拿下諸葛恪。”

諸葛恪聞言大驚,想要拔劍,無奈行動沒有身著短衣的孫峻敏捷,當即被斬殺。

這時禁軍聞訊衝入殿內,孫峻道:“天子有命,只誅殺諸葛恪一人。如今首惡已死,餘者不問。” 禁軍們立刻作鳥獸散。

諸葛恪還是太大意了,或許禁軍都是你的人,但前提是你能對他們發號施令。如果敵對勢力採取斬首行動,禁軍們看到領導死了,肯定是樹倒猢猻散。

玄武門之變時,東宮和齊王府的軍隊也進行過激烈的抵抗,但當尉遲恭將太子和齊王的首級扔出來的時候,他們也就立刻崩潰了,道理都是一樣的。

諸葛恪死後,他的兒子諸葛竦和諸葛建想帶著母親逃往魏國,結果被擒獲。最後和諸葛恪的外甥張震以及黨羽朱恩等全都被夷滅三族。

見到諸葛恪徹底完蛋了,江東大族也終於跳出來收割了。施績、孫壹、全熙等發兵攻打諸葛恪的弟弟諸葛融。

恪既誅,遣無難督施寬就將軍施績、孫壹、全熙等取融。(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施績和全熙都是江東大族出身,其中施績是朱然之子自不必說,而全熙出身的錢塘全氏也是江東僅次於顧陸朱張的大族。這些人都與諸葛恪為敵,他確實樹敵太多了。

最終諸葛融自殺,三個兒子全被處死,琅玡諸葛氏諸葛瑾一系被滅族。

諸葛恪父子三人被梟首示眾,結果數萬人圍觀,罵聲不絕。雖說諸葛恪倒算不上什麼大奸大惡之人,但他因為自己的野心和私慾害死了成千上萬無辜計程車卒,最終落得這個下場也不算冤枉。

番外

在本文的最後,我想就諸葛恪的遭遇和大家探討一個問題:胸無大志和志大才疏哪個危害更大?

一直有一種觀點說:只要努力過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就好,結果並沒那麼重要。

我覺得這種觀點雖然不能說全錯,但他至少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讓弟子漆雕去做官,漆雕回答說:“我對這事沒自信。”孔子聞言大悅。

人只能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也只能賺自己認知範圍內的錢。人的天賦有高有低,能力有強有弱,這都是強求不得的。

一個平庸的人,如果甘於平庸,那麼其實沒什麼危害,因為這個人最終就應該是這個結果。

但是如果這個平庸的人能力配不上他的野心,那麼他就危險了。比如一個家產上億能力平平的富二代,只要不沾賭不沾毒,坐吃山空兩輩子也花不完。可是偏偏他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強過父輩,那麼最終他的結果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事實上絕大多數富豪都是死於胡亂投資,比如海鑫集團的李兆會,當初何等風光,如今似乎已經成了老賴。

志大才疏對一個人的危害要遠遠大於其它,對於繼承者來說,守護住先輩的資源才是第一位的。而盲目自信,好高騖遠的話,諸葛恪和令狐愚就是前車之鑑。

在不甘平凡的人裡,寥寥的成功者也不過是倖存者偏差,而更多的失敗者早就被人們所遺忘了。所以,看清事實吧,承認自己的平庸真的沒那麼難。

標簽: 諸葛  吳書  大族  江東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