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

作者:由 知乎使用者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7-12-02

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齊天大聖2017-12-02 21:38:39

文中只是略寫,佛教證果的過程稍後我大概梳理一下。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苦諦的四行相,如果想要證得苦諦,必須從這些方面思維,才可以證得,從而依據十二緣起而證得其餘的聖諦,當四諦都證得後就是證得果位。

證果的時候,也就是禪定時的加行位大概要思維這麼幾個環節,

1,五蘊(包括十二處或者十八界,它們都是相通的)

2,十二緣起

3,四諦

當證到四諦的時候,就是證果。其實如果你細心的話可能已經發現了,這是大乘佛教心經中描述的順序,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諦,最後講“無智亦無得”,當“無智亦無得”的時候,這就是已經證得了佛教的般若智了,可以斷煩惱。這個順序不光是大乘的心經有記載,在北傳的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包括南傳的清淨道論都是一致性的統一,但是在南傳佛教,名稱上有差別。下面我結合南傳的清淨道論講一下細節部分,以及四念處以及無常苦空非我是如何在證道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

證道前,必須入禪定,沒禪定是不能證道解脫的,那麼禪定中第一個要思維的就是五蘊(包括十二處以及十八界)到底是怎樣的,這個在南傳佛教稱為“名色識別智”,也叫“見清淨”,是清淨道論中的十六觀智之一。當對五蘊都能清晰的正確的識別之後,你要明白五蘊是如何緣起的,注意,這裡的緣起是三世的緣起,而不是當下的緣起,因為當下的緣起不需要你藉助禪定去了解,用科學的顯微鏡或者腦電波測試,以及心理學種種臨床實驗,要比你用禪定思維準確客觀的多,因此佛教對五蘊的緣起是從三世來思維的,比如你的身體為什麼是男的而不是女的,原因是什麼?這就是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思維三世的十二緣起,這個十二緣起實際上就是揭示了五蘊是如何在三世中流轉的,如何因生果滅迴圈往復的。這一步非常關鍵,如果你可以證得五蘊的三世緣起,在南傳佛教稱為小須陀洹,也就是說,你已經非常接近初果聖人了,這一步在清淨道論中稱為“緣攝受智”,也叫“度疑清淨”,是十六觀智的第二智,這一智的獲得,必須斷三世十六疑,也就是說,你必須證得三世的緣起過程,從而對三世因果毫不懷疑。

再往下修證,就涉及到你講的四念處或者無常苦空無我了,其實瞭解到五蘊以及它的三世十二緣起並不一定可以成為聖者,因為你僅僅是瞭解了五蘊輪轉的規律,而如何利用這個規律,你完全是有選擇權的,當你選擇利用這種規律去更好的輪迴的時候,那麼你只能最多成為一位天人,而不能成為佛教的聖人,因為佛教認為不輪迴才是最好的,而更好的輪迴屬於世間法,不算出世的解脫之法。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四念住或者無常苦無我來思維五蘊是苦的,從而利用五蘊輪轉的規律來斷滅五蘊。沒有四念住或者無常苦無我,你是不會產生出離心的,當你清晰的瞭解五蘊極其緣起的時候,四念住或者無常苦無我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否則你一旦選擇了人天福報並去更好的輪迴,那麼你的名色識別智以及緣攝受智是沒辦法讓你成就果位的,這時候就涉及到了十六觀智的第三智,即“思維智”(又稱為道非道清淨),思維智主要是思維五蘊以及其緣起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包括再往後的八智,全部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清淨道論中在思維智之後,又記載了“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這八智統稱“行道智見清淨”。這裡雖然有八智,但實際上只有四智,因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是一體三面的,代表厭離心的生起,“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也是一體三面的,代表出離心的生起,所以八智只有四智,全部是圍繞著厭離或者出離心的生起,那麼這裡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思維智所思維的無常苦無我所導致的。

當你真的認定五蘊的過患並認為是不好的,想要斷滅它的時候,就已經證得了苦諦,並結合著十二緣起,你很快就會推理出集諦和滅諦(包括對世尊所傳授的道諦的認可),你這時候就會證得十六觀智餘下的智慧,即“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統稱為“智見清淨”,它們具體的細節我就不解釋了,但是你如果到了這一步,就已經是入聖流了。

綜上所述,你應該會發現,四念處或者無常苦無我是佛教的一種價值觀,作用是產生出離心並證得苦諦的,苦諦證得後,餘下的聖諦順著十二緣起也會同時證得,當四諦都證得後就會成就果位。

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已登出」2017-12-03 07:56:44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其實你引用的經文中,舍利弗尊者都已經明確的給你答案了。我僅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經文中說的是“五受蘊”,“五受蘊”在巴利經藏中一般被稱為是五取蘊。五取蘊現象是指由於無明(不知苦集滅道)緣故,在對境時會產生貪愛(觸緣受,受緣愛);緣於貪愛,新的五蘊被不斷的集起(愛緣取,取緣有)而形成的輪迴現象。所以與單純的五蘊還是有區別的。五取蘊是苦諦的核心概念,所以舍利弗尊者所言的“病、癰、刺、殺”即是因無明而產生的輪迴的過患——苦。

這段經文說得比較籠統,在

經藏·中部·六處品·六個六經

經藏·中部·六處品·六處大經

中,佛陀詳說了如何觀察五蘊非我,以及苦集、苦滅的過程和結果。你需要做的就是反覆不停的閱讀佛陀所述說的過程,然後透徹的弄清楚佛陀在經文中提到的所有定義,能夠在觀察時對上號。

在巴利經藏中,初果除了對佛、法、僧有淨信,還具備戒行。所以你可以從現在開始捨棄一些佛陀認為是惡行的行為,比如殺生、不予取、邪淫、妄語、飲酒等等。另外,只有觀察到五蘊非我後才能有正定,所以專注類禪定可以不用刻意練,不要捨本逐末。

最後,你要相信經藏,與大乘偽法不同,正法經藏中佛陀說的話都是決定性的金口玉言,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知乎上看到什麼觀點,要去經、律中尋求答案:如果經藏中沒有相應記載,那麼直接捨棄;如果經、律中有記載,那麼要以經、律的言論為核心去採信。這是每一個對佛、法、僧淨信的修行者必備的品質,也是

經藏·長部·大品·般涅槃大經

中佛陀般涅槃前特意囑咐的四大法教。你現在是把經中的觀點拿到知乎上,看其他人的說法來決定信不信,這是顛倒的。

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知乎使用者2018-01-21 21:22:00

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

只能得小乘果,不能得大乘果,何以故?未解未達法界實相故。

何謂實相?所謂萬法本空,無慾體可得,無物可得,無生死可得,

無苦相可得,無我相可得,無非我相可得,無空相可得,無無常相可得。

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能調伏心耶?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猶名為想,涅槃無想,汝云何言獲得涅槃?

善男子,汝已先能呵責粗想,今者云何愛著細想?不知呵責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故名為想!如癰如瘡,如毒如箭!

善男子,汝師鬱頭藍弗,利根聰明,尚不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處,受於惡身,況其餘者?

須跋陀言:世尊,云何能斷一切諸有?

佛言:善男子,若觀實相,是人能斷一切諸有。

須跋陀言:世尊,云何名為實相?

佛言:善男子,無相之相,名為實相。

(無相之相,是清淨實相,無損無壞,無有住處,若無住處,即是聖相,如金剛故)

須跋陀言:世尊,云何名為無相之相?

善男子,一切法,無自相、他相、及自他相,無無因相,無作相,無受相,無作者相,無受者相,無法非法相,

無男女相,無士夫相,無微塵相,無時節相,無為自相,無為他相,無為自他相,無有相,無無相,無生相,無生者相,

無因相,無因因相,無果相,無果果相,無晝夜相,無明暗相,無見相,無見者相,無聞相,無聞者相,無覺知相,

無覺知者相,無菩提相,無得菩提者相,無業相,無業主相,無煩惱相,無煩惱主相,

善男子,如是等相,隨所滅處,名【真實相】。

善男子,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

善男子,是相,法界畢竟智,第一義諦,第一義空,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

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洪權2018-10-30 13:51:53

時代不同了。電視,手機,資訊滿天飛。

沒有靜坐的人,滿腦子資訊。自己應該清楚

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匿名使用者2020-03-06 00:06:32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慾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標簽: 五蘊  緣起  證得  思維  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