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食

那一碗悄逝的撈飯

作者:由 李三NO 發表于 美食時間:2021-09-26

豉油撈飯、豬油撈飯這樣的菜名,常常令我感到困惑。首先,當然是字面文法的問題。

豉油或豬油,毫無疑問是主要佐料的名字,那撈飯呢?如果,要把“撈飯”拆做兩部分——動詞“撈”和名詞“飯”,那麼豬油撈飯的正確意思應該是:一塊豬油(像人一樣,是個主語)自己在攪拌著米飯。

如果要說,豉油撈飯的意思是“加了豉油拌勻的飯”,其實好像也不夠有說服力。比如,加了豉油烹煮的雞,叫做豉油雞,而非“豉油撈雞”;放了豉汁一起蒸的排骨,叫豉汁排骨,而非“豉汁蒸排骨”。

“撈飯”應該是一個名詞,是一種食物。就好像蛋和蝦仁一起炒就叫“滑蛋蝦仁”一樣,豉油和撈飯拌勻在一個碗裡就叫“豉汁撈飯”。

撈飯,到底是什麼呢?

撈飯,也可叫籬飯,是一種正在消逝的飲食方式。這是適應砍柴燒火稻米稀缺的時代而生的一種食物,卻只能在電器成為廚房寵兒米糧充足的時代,默默走向終結。

撈飯,顧名思義就是“被撈起來的飯”。

昔日,客家人灶罅必有一把笊籬。

灶罅,是客家人對於廚房的稱法。舊時用灶煮飯,一般一個灶有兩個鍋位,一個鍋位能擺炒菜用的大鍋頭,另一個鍋位可放燉煮用的深鍋大鼎,也可彈性運用。

笊籬,則是一種用較硬的竹篾片編織成漏斗狀的網兜,另一端右手握的長柄,作為從稀粥中撈取乾飯的炊具。

米以水浸泡,合於掌間用力搓洗乾淨,放入大鼎中去煮,在一鍋米煮沸翻滾至米心熟透卻為軟爛,便用停止添柴。用笊籬把米粒全部過濾撈出,放在簸箕類竹篾編制的籮子裡,等水濾幹。

也有的人家,是將米煮到半熟,撈出放在蒸籠上,又放回鍋的頂部,一邊瀝水,一邊藉助以米湯的蒸汽講米粒蒸熟。製作過程,與釀造米酒時,蒸制米糟的過程相似。

灶頭裡餘下的柴火灰燼,慢慢悠悠把飯蒸熟的同時,把留在鼎內一鍋米湯熬煮成一鍋稀粥。以柴或煤炭作為能源燃料的年代,火勢不能說開即開說停即停。

撈飯,是以最節約的柴火,最簡單的操作,煮出一鍋香滑爽口的米飯。

只可惜,現如今,電飯鍋越來便捷易用,以既定比例放入米和水,按一粒按鈕,就能在規定時間後煮出一鍋完美的米飯,毫無難度,且自動斷電保溫,甚至沒有失敗的可能。所以,人們也漸漸忘記了“撈飯”的真正含義。

撈飯的主要成分其實是碳水化合物,嚴格的從營養學角度來說,是垃圾食品。而米粒中的維生素、蛋白質和微量元素,都留在了米湯稀粥裡。

以前農耕火種的年代,如果糧食缺乏,一家之內,從事農事勞動的壯丁,就可以吃幹撈飯,而居家的老人小孩和女人,只能喝粥水。聽起來好像是件十分艱苦的事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卻歪打正著地把營養均勻分配。體力勞動者使用撈飯,獲得了大部分的糖分來源。在家閒居的人,透過粥水補充必要營養即可。其實也不失為另一種養生。

尤其是那一鍋粥水,實在是諸多妙用。冬日,就加入薑末、胡椒、米酒碎等佐料,可解風寒。夏日早晨做好撈飯,粥水在灶罅放涼,到了暑意正濃的炎炎午後,舀一碗米白膠著的清涼粥水,大口喝下,在喉嚨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那清涼透心之感,不輸任何一種股夏日冷泉。

標簽: 撈飯  豉汁  豉油  一鍋  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