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食

淺談六經辯證之陽明病篇

作者:由 我叫小夜 發表于 美食時間:2017-02-21

陽明病

是外感病程中,陽氣亢盛,邪氣集聚達到頂峰的時期,其病性多以

裡熱實證

為主,病位多在

中焦脾胃、下焦大腸。

前人有人解釋陽明病為“

二陽合明

”,實則就是指太陽與少陽病的進一步發展,然其一家之言不足以稱道。不過外感病入裡大都化熱化燥,故

陽明病

多以

燥、熱

的表現為主。

六經所證的每一步發展都有一定條件和因素,陽明病的產生一般有三:

一、

外邪因素

,如表邪未解直徑入裡,或解表發汗未透便及收而邪未鼓出;

二、

體質因素

,患者素體陽亢,或胃腸中有宿食積熱。

三、

醫療因素

,風寒表證誤用溫裡藥物,引邪入裡,或,表虛誤用麻黃湯大汗傷津。

一般

陽明病

所表現出來的體徵為,

身熱,自汗,惡熱,脈大而數。

身熱:

一般患者的體溫較高,按之如蒸灼,似有熱氣噴湧。

自汗:

患者體內熱邪亢盛,迫使津液外洩以散內熱,故而汗出。

惡熱:

由於邪氣由表入裡而化熱,表寒已解,傳裡的熱邪獨一家獨大,故惡熱

脈大而數:

陽亢而邪實,體內熱邪燔灼,故脈象多見大而數。若患者體不虛,則按之有力故為實脈,若患者體虛則浮大而空則為洪脈。

除以上症狀外,亦有

口渴、腹痛、大便秘結,小便利,神昏譫語

等作為辯證要點。

陽明病

一般分為兩種,或初期以熱為主的表現,或中後期以燥為主的表現。

陽明病

前期,一般津液尚未虧損,以壯熱的表現為主,故稱之為

陽明熱證,

此時燥屎尚未形成,故又稱其為

無形熱盛。

陽明病

中後期,一般津液已經虧損,此時熱與燥並存,或燥大於熱,故稱之為

陽明實證,

此時燥屎已經形成,故又呈其為

有形熱結。

二者的鑑別在於,有形與無形,即燥屎的形成即便秘為最典型的表現。

內經雲:熱者寒之。留者攻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

陽明熱證是

裡熱蒸灼所導致,由裡而透表,故以八法中清法為主,當

白虎湯主之。

若證見熱極陽鬱,四肢厥冷,脈象沉滑,此為真熱假寒,亦當

白虎湯主之。

若心煩口燥,煩渴不止,舌絳紅,苔黃燥,微惡寒,或時時惡風,當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陽明病用瀉下法後

,邪未散盡,留於胸膈,或邪從太陽傳裡,熱邪尚輕,結於胸膈,證見心中懊煩,飢不能餐,頭項汗出,舌苔微黃,當

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裡熱陰傷兼有水氣

,證見脈浮發熱,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證候複雜,但熱邪尚緩,

當豬苓湯主之。

陽明實證是熱傷津液所導致,故八法中以下法為主,而下法中又分為

緩下、和下、峻下、潤下、外導

五種。

緩下

適用於熱邪傳入陽明初期,腸中燥熱,胃氣不和,或邪實正傷,腸中乾燥,不更衣,脘腹漲滿,或熱結旁流,邪熱蒸蒸而發,心煩惱怒,神昏譫語等,當

調胃承氣湯主之。

和下

適用於腸燥較輕,邪氣滯留,氣機不暢,不更衣或便硬,譫語潮熱,腹部脹滿疼痛,舌苔黃垢,脈沉實或滑疾等,當以

小承氣湯主之。

峻下

適用於腸燥腑實重證,證見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譫語煩躁,腹部痞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矢氣頻轉,甚至喘息不得臥,舌苔老黃,甚至燥刺,脈沉遲實,此時若不峻下則有陽邪至極,津液枯竭之虞。或裡邪壅盛,上灼心神,導致神志模糊,不省人事,神昏譫語如見惡鬼,循衣摸床,抽空縷線,惕而不安,直視微息,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正氣陰液俱損,危在旦夕,更當峻下攻之。或邪實壅盛,氣血遏鬱,陽氣不能外達,導致四肢厥逆,這是熱厥,更當攻裡峻下,此皆需當

大承氣湯主之。

潤下

適用於脾約證,其特點是“不更衣十日無所苦”,因胃中有熱,脾陰不足,運化失司以導致腸中乾燥,它與熱邪和腸中糟粕相結不同,雖然大便秘結,但無潮熱腹痛疼痛等證,所以不能用承氣湯類方進行攻伐,當

麻子仁丸主之。

外導

適用於津液不足的腸燥便秘,由於直腸乾燥,便硬不得排出,當治宜蜜煎潤竅,導而利下。若津傷而熱,則可以豬膽汁灌腸,本法通下大便作用很好,屬於下法,更是最早灌腸記載。

另外有變證,合病和並病,因為是淺解這裡就不做論述了。

標簽: 陽明病  熱邪  湯主  津液  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