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關於音樂受眾(三)

作者:由 弗林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9-09-08

音樂受眾,用另一句話說,音樂需要為誰而作。要釐清目前的音樂受眾,需要對目前的社會人群進行一次解剖,由此以回憶以前的人群狀況和大致預測以後的人群狀況。

對人群如何分類是個問題,,以年齡分類,以地域分類,以方言區分類,以收入分類,以性別分類,以職業分類等等,每一種分法可能會得來不同的結論。而且現在社會發展過快,資料又常帶偏見,人心浮動更快。上半年的資料經常不能指導下半年的狀況,在變幻如此快速的文化領域尤是。

但我們仍然可以在宏觀上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可以先看一張中國人均GDP走勢圖。

關於音樂受眾(三)

將這個人均GDP走勢代入到《事實》一本書裡的分類,我們應該能得到,國內人均收入差不多剛過2美元,屬於剛能吃飽,有固定飲水的階段。

關於音樂受眾(三)

這其實和大多數城市人群感官不同。因為GDP增長過快,實際收入是很不平均的。新年輕工作的人實際分到的錢更多,甚至有進入了第三級或者第四級的感覺,山區,農村的老人能得到的收入很多是低於這個水平的,是屬於被遺忘的那群。

舉個隨便想的例子,假如一個30歲的男人2009年一個月他能掙6000元,他55歲的的母親可能能掙2000元。到2019年,這個40歲的男人一個月大概能掙8000元,他的65歲的母親仍然是2000元,而同樣的一個技能不如前面的30歲年男人在2019年也是能掙8000元的。

不同級別的收入其實對音樂的需要是不同的。當一個人一直吃不飽,也就是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音樂需要一般是滯後的。當一個人剛開始能吃飯,並有一定閒暇的時候,會產生基本的音樂需求,但不會過多要求。當一個人一開始能吃飽飯,還有餘錢,在資訊的影響下,他可能有聽現場音樂的需要了,甚至開始會對音樂型別有更高的需求。

然而需求可以先有,但實際作品無法一蹴而就,這涉及到一個音樂歷程和音樂代差的問題。我們目前聽到的音樂是個泊來品。而且是經過多次咀嚼和消化後的泊來品。在八九十年代,我們聽到的流行音樂多是港臺音樂,由此產生第一批流行音樂受眾。臺灣樂壇還好,它們吸引消化了日本和歐美的音樂後,產生了適合中國文化的本土音樂。而香港則多是對日本文化進行篩選後直接搬到內地,其篩選的歌曲以簡單悅耳為多,篩選後直接全搬編曲旋律,並配以快餐式的商業化很重的歌詞。如此急功近利,雖然填補了流行樂的空白,也造成了持續到今天的“流毒”。能從歐美直接學習一手資料來進行本土化創作,這是中國搖滾了不起的地方。

文化的產生一般是滯後於生活的。在國內我感官上覺得大概滯後十年。也就是說,如果你二十歲工作有閒錢了,作為音樂受眾你是第一批趕在大多數人前面的人,而且和你一樣經濟狀況的有一大批人,你喜歡上了爵士音樂,你要等十年才能等到國內本土的爵士音樂(也就是初級的本土化)進入到你的生活。而能讓你現場接觸到爵士樂,需要國內至少有十來支爵士樂小樂隊。

但流行不會閒著,港臺流行樂,和一部分國內流行樂在國內攻城略地,小眾音樂其實在掙扎求生。音樂口味開始不同,音樂分圈已經形成。其實在絕對數量級的流行樂面前,小圈意義其實是不大的。在一個同質化的社會里,所有的一切追求都會被社會大潮給同化掉。

釐出受眾的第一重意義在於,去討論怎麼供養小眾音樂,另外一重意義在於,受眾中會產生後面的創作者。第一批接受香港流行樂的先聽了《忘情水》,到後面十年後就能產出一批《求佛》,《香水有毒》。第一批聽彩鈴時代的《豬之歌》之類的萌化歌曲的,十年後就會產出《學貓叫》,《你笑起來真好看》。十年前聽了中國風的,十後後就開始了大批《離人愁》《將軍等一下》。因為我們聽到主流是”簡單的快感歌曲”。

大眾對“快感歌曲“如此著迷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快感歌曲“大眾初次接觸能填補流行樂空白,並能一代代往下傳;二是國內文化產業的諸多限制沒法讓多數人直接接觸到優秀音樂,三是國內連差勁都說不上的音樂教育,讓他們無法理解音樂形式和音樂結構,這甚至導致港臺流行樂,後來的網路音樂,基本是他們唯一能接觸到的現代音樂。

下一篇,討論音樂的“高低貴賤”

標簽: 音樂  流行樂  受眾  分類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