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第二章 如何培育良好的人際關係

作者:由 高圓潤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6-23

一位醫生正在對病人進行精神治療。醫生坐在一把木椅上,表情嚴肅。

他的病人垂頭喪氣地陷在皮沙發裡,因為一個打擊而萎靡不振。他們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位醫生在治療過程中忽然出現了一個失誤,他沒能正確理解病人的一句話。於是他道歉說:“對不起。”

“不……”病人回答道。

但是醫生打斷了她,繼續按照自己的思路說。

那個病人想插話,可是根本沒有機會。

好不容易等醫生停了下來,那個病人就開始抱怨這些年來她不得不一直忍受她媽媽的專制。當然這番話也是在間接地批評醫生剛才的行為。

就這樣,治療雙方的步調根本就不一致。

讓我們再來看另外一次精神治療吧,這次治療雙方的關係非常和諧、融洽。

這個病人告訴醫生,他前一天向與他交往了很長時間的女朋友——現在的未婚妻求婚了。以前他有婚姻恐懼症,為了幫助他鼓起結婚的勇氣,醫生已經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幫他分析、克服這種恐懼。現在他終於邁出了這一步,他們都充滿了成就感,感到歡欣鼓舞。

他們之間的關係如此和諧,以至連姿勢和動作都很相像,就像預先安排好的一樣。比如,當醫生活動腳的時候,病人也會做同樣的動作。

這兩次治療過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被錄了下來。在醫生和病人中間,有兩個像音箱一樣的方形鐵盒子,它伸出兩條金屬線,用金屬夾夾住醫生和病人的手指尖。

在他們講話的時候,一系列反映他們生理細微變化的資料就會透過金屬線傳到儀器裡。

其實,這兩次治療都是一項研究的組成部分,該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日常人際交往中的生理活動。 兩次治療錄影記錄的資料呈波浪形曲線,一條代表病人,一條代表醫生。這些曲線反映了他們各自情緒的波動。

在雙方關係不那麼和諧的第一次治療中,他們的情緒曲線像兩隻受驚的小鳥,各自忽上忽下,沒有任何的交叉。

但是在第二次雙方關係融洽的治療中,兩條曲線就像結隊飛翔的小鳥,舞出和諧一致的旋律。曲線還顯示,當兩人都很開心時,他們的生理曲線也是一致的。

在人際交往中,大腦活動是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因而對治療過程進行錄影並定量分析正是研究它的有效方法。儘管對生理反應的研究並不等同於大腦研究,但是我們可以據此反推在人際交往過程的不同階段到底是哪一部分大腦區域在進行怎樣的活動。

和諧人際關係的三大要素

我記得數年前我也曾有過這樣融洽和諧的經歷,那是我在哈佛大學讀心理學研究生時,在統計學老師羅伯特·羅森塔爾教授的辦公室裡。鮑勃(大家對他的暱稱)是全系最受歡迎的教授。不管我們什麼時候去辦公室找他、為什麼去找他,也不管我們去的時候有多焦急,出來的時候我們都會感覺自己找到了知音,心情也會神奇地好起來。

鮑勃具有提升他人情緒的才能,他擅長傳播沉穩的情緒。這並不奇怪,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非語言因素正是他的研究課題。數年後,他和同事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揭示了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良方。

和諧的關係存在於人們之間。在交流中,如果我們感到愉快、順暢、全神貫注,我們就會感覺到這種和諧。但是和諧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這些短暫的愉快瞬間。當人際關係和諧的時候,人們會更有創造性,而且能更快地做出決策。

和諧的人際關係使人感覺良好,產生和諧的力量。它使人們感受到彼此的熱情、理解和真誠。這些相互間友善的情感加強了彼此間的紐帶,儘管有時可能很短暫。

羅森塔爾教授發現,和諧的人際關係必須具備三個因素:彼此的關注、共同的積極情緒和一致性或同步性。這三個因素共同催生了和諧關係。

彼此的關注是第一個基本要素。當兩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對方的語言和行為上時,他們就產生了共同的興趣,從而達到知覺一致。這種雙向的注意力是產生共同情感的前提。

和諧人際關係的指示器之一就是同理心,也就是交際雙方能夠體會彼此的感受。鮑勃和我們談話時就是這樣,他總是全神貫注地聽我們訴說。這就是輕鬆的交往和完全和諧之間的區別。在輕鬆的交往中,我們會感到愜意,但是並不會認為對方能夠切實體會到我們的感受。

羅森塔爾教授曾經講述過一個實驗。在實驗中,志願者被分成兩人一組,每組中分別有一個人按照研究者的指示,假裝自己有根手指受傷,纏上了膠布,並且做出很疼的樣子。過了一會,他們又假裝再次傷到手指。如果當時他們的同伴是在直視他們的眼睛,那麼對方也會受到驚嚇,並且不自覺地模仿他疼痛的表情。而如果他們的同伴沒有看他們的眼睛,那麼對方即使意識到他很疼,也不會受到驚嚇。在精神不集中時,我們會忽視一些重要的細節,特別是情緒方面的細節。因此,直視同伴的眼睛為產生同理心創造了條件。

僅有關注是不夠的。營造和諧人際關係的第二個要素是共同的積極情緒,它主要是由語調和麵部表情引起的。對於營造積極情緒,交流中傳達的非語言資訊比語言本身更有效。在一項實驗中,管理人員直言不諱地批評了一些志願者,但是聲音和表情都非常熱情。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些人雖然受到了批評,但他們仍然覺得整個交流過程非常愉快。

一致性或者同步性是羅森塔爾教授和諧人際關係理論的第三個要素。一致性大多是透過微妙的非語言途徑,比如交流的節奏和身體的動作來體現的。處於和諧關係中的人們心情愉快,暢所欲言。他們的反應自然而迅速,他們的對話就像是事先編排好的一樣。他們會四目相視,拉近椅子,甚至鼻子間的距離都會比通常交往時要近。即使中間出現一兩秒的沉默,他們也不會感覺尷尬。

如果缺乏一致性,那麼交往中的人們就會感覺不舒服,可能會出現不合時宜的回答或者尷尬的冷場。人們可能會煩躁不安或者沉默冷淡。這些不協調會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成功的秘訣:要與別人情緒一致

當地一家餐館有位女服務員,大家都喜歡讓她來服務。她有種神奇的能力,可以與顧客的情緒和節奏形成默契。

如果有愁眉苦臉的顧客坐在角落裡喝悶酒,她會非常安靜,不去打擾。但是如果有一群同事說說笑笑,開心地吃午餐,她就會變得非常熱情、外向。如果碰到帶著小孩的年輕媽媽,她會馬上變得非常活潑,對這些好動的孩子做鬼臉或者給他們講笑話。因此,她得到的小費總是最多。

這個能夠感知他人情緒的女服務員體現了這樣一個原則:與他人情緒一致會取得人際交往的成功。在交流中,雙方下意識的動作和習慣越是一致,交流的效果就會越好,他們彼此的印象也會越好。

這種一致性的微妙力量在一系列實驗中得到了驗證。紐約大學的一些大學生自願參加了這個實驗,他們以為這是對一個新型心理測試的評估。在實驗中,一個學生會和另外一個學生——研究者的助手坐在一起,對一系列照片進行評價。研究者要求助手在看照片的過程中偶爾微笑、晃晃腿或者摸摸臉。

不管助手做什麼動作,志願者們往往都會模仿。如果助手摸自己的臉,志願者也會摸自己的臉;如果助手微笑,志願者也會微笑。但是研究者們在仔細詢問後發現,這些志願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模仿了別人的微笑或者晃腿,而且他也根本沒有注意到實驗助手故意做出的這些動作。

這項實驗要求另外一組實驗助手故意模仿他們交流物件的動作和手勢,但是結果顯示對方並不怎麼欣賞他們。只有當模仿是自發的、下意識進行的時候,才會有好的效果。和一般暢銷書上寫的相反,有意和他人保持一致,比如模仿他們的手勢、姿勢等,並不能使關係變得和諧。這種機械的、偽裝出來的一致沒有什麼效果。

社會心理學家們已經多次證實,交流雙方自然的舉動越是一致,比如語速接近,他們的關係就會越和諧。 如果你從遠處觀察兩個人的交談,但是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你就能更好地觀察他們的非語言交流,比如協調的身體動作、流暢的話輪轉換,還有默契的眼神交流等。 表演系老師經常會讓學生在看電影的時候把聲音關掉,以便更好地觀察這種非語言交流。

科學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肉眼看不見的現象,比如當一個人說話時,他的交流物件的呼吸正好與他互補。 在一項實驗中,交談雙方都佩戴了可以監測他們呼吸節奏的感測器。結果顯示,他們的呼吸節奏大體一致,說話者呼氣的時候聆聽者可能在吸氣,或者他們同時呼氣。

如果交流雙方關係較為密切,這種呼吸節奏的一致性就會更強。當親密的朋友開懷大笑的時候,這種一致性表現得更為明顯:他們會同時發出笑聲,而且在笑的時候,他們的呼吸節奏極為一致。

在面對面的人際交流中,一致性充當著社交緩衝器的角色。如果交流雙方動作協調的話,那麼一次本來可能非常尷尬的談話也會變得較為順暢。這種協調的交流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小的插曲,比如話語停頓、插話或者雙方同時說話等,但這並不影響整體的一致。即使交談中出現爭吵或者沉默,身體的協調會使人感覺交流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這種一致是交流雙方之間達成的默契。

如果缺少這種身體的一致,那麼對話中的語言必須更加順暢,交流才能顯得和諧。比如,透過電話或者對講機交流時,交流雙方無法面對面,這時他們的語言和話輪轉換就要比面對面時更流暢才行。

即使只有姿勢的匹配,也能對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記錄了課堂上同學們的姿勢變化。結果發現,學生和老師的姿勢越相近,他們的心情就越舒暢,上課時的注意力就越集中。事實上,我們可以透過姿勢是否匹配來迅速瞭解課堂氣氛。

一致性會帶來生理上的愉悅,而且交流者人數越多,愉悅感就越強烈。比如,觀眾們一起欣賞舞蹈或者隨著音樂一起晃動身體都是群體協調性在審美方面的表現。再比如,在體育館中觀看比賽時,觀眾們揮舞著雙臂形成的人浪也同樣是這種愉悅感的表現。

這樣的共鳴似乎是內置於人體神經系統的。比如,胎兒還在子宮裡時,他們運動的節奏雖然不受其他聲音的影響,但是和外界人們說話的節奏保持一致。當嬰兒長到一歲的時候,他們會根據母親說話的節奏來調整自己的語速。無論是嬰兒和母親之間,還是第一次見面的兩個陌生人之間,這樣的一致性都傳達著同一個資訊:“我在聽著呢,請繼續說吧。”

這樣的資訊使交流雙方願意繼續他們的談話。當兩個人的交談快要結束時,他們的一致性就消失了,這就暗示他們該說再見了。如果兩個人的交流一開始就不協調,比如他們不斷打斷對方,或者話不投機,那麼彼此都會產生不自在的感覺。

每一次對話都是透過兩個層次——大路神經系統和小路神經系統來進行的。大路神經系統負責理性思維、選詞和意思表達。小路神經系統則負責語言之外的交流,由直覺來控制。語言之外的情感因素比語言本身更能促進交流的順利進行。

其實這種潛在的聯絡並不神秘。我們經常透過自然的面部表情、手勢、目光等來表達我們的感覺。此時,我們是在進行無聲的交流,這些表情、手勢和目光正是我們內在思想的外在表現,它們使交流物件能夠了解我們的感受,並相應調整自己的狀態。

在任何一次交往中,我們都能發現這樣的情感共鳴,比如同樣上揚的眉毛、快速的手勢、飛速閃過的面部表情、語速的迅速調整和目光的變化等。這樣的協調性使我們能夠順利交流。如果協調性強的話,就會產生和諧的人際關係。

交流雙方的情緒越協調,他們的感覺也就越和諧。協調可以達到情緒上的一致。比如,隨著嬰兒和母親的情緒從低潮達到高潮,他們分享的快樂也在逐漸變得強烈。即使是嬰兒也可以產生共鳴,這表明大腦中存在某個潛在通道,它自然地產生了這種協調。

日常交流如何做到協調一致

“你知道我為什麼總是講不好笑話嗎?”

“不知道,為什麼……”

“因為我總是掌握不好時間。”

傑出的喜劇演員似乎根本不會刻意地注意節奏,他們這種控制時間的本領使得他們的表演引人入勝。就像音樂家看樂譜一樣,喜劇大師知道在抖出笑料之前需要停頓多久,也清楚什麼時候應該打斷別人的話,就像在上面對話中說的一樣。在講笑話時,掌握好說話的時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大自然也鍾愛和諧的節奏。大自然中隨處都有和諧的例子,比如一個自然過程會和其他的自然過程發生共振。例如,如果兩組波的頻率和波長都相同的話,當振動步調一致時,波的振動就會加強;而當步調相反時,波就會減弱。

在自然界中,從海浪到心跳,一切事物都是有節奏的。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的情緒也是有節奏的。當一個人充當情感給予者的角色,使我們心情愉悅時,他傳遞了善意的資訊,而當我們使他人心情愉悅時,我們又把這種善意的資訊傳遞給了他人。

談到這種節奏的協調,欣賞交響樂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演奏交響樂時,所有的演奏者似乎都沉醉在音樂中,隨著音樂的節奏一起搖擺。這種協調是我們看得到的,還有一種協調是觀眾們看不到的,那就是演奏者們思想的一致。

在演奏過程中,如果我們可以觀察到其中兩個人神經系統的活動,那麼它們肯定是非常一致的。比如,當兩個大提琴手在演奏同一首曲目時,他們右腦神經細胞的活動就十分相似,甚至比他們自己大腦中左右半球神經細胞的活動更為相似

當人們處於上述和諧狀態時,那就是神經學家們所謂的“振盪器”在起作用。“振盪器”是負責“校對時間”的神經系統,它不斷調整神經細胞的活動,使之與外來訊號的頻率達到一致。

這種外來訊號可以是很簡單的,比如一個朋友洗完盤子後遞給你的速度;也可以是很複雜的,比如精心設計的雙人芭蕾舞動作等。

雖然我們對這種日常交流中的協調性習以為常,但是科學家們並非如此,他們經過研究後提出了精妙的數學模型,以對數系統來解釋這種協調性的機制。 [16]它適用於我們與外界交流的所有情況,不管我們是在與他人交流、攔截高速執行的足球,還是以每小時150公里的速度把棒球投出去的時候。

即使是最簡單直白的交流,它的節奏性和協調性也像爵士樂一樣複雜。

想象一下我們保持協調的方式吧。當兩個人全神貫注談話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動作與他們話語的速度和內容是一致的。對交流雙方談話的分析表明,他們的身體動作會不時點綴在談話的節奏中,頭和手的動作也與談話中的重音和猶豫處相對應。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身體動作與語言的一致性是瞬間發生的。當我們與別人交談時,這種一致性是存在的,但是我們的大腦根本察覺不到這種複雜的行為。身體就像大腦所控制的木偶一樣,大腦裡的計時器反應極快,它在幾毫秒甚至幾微秒中做出反應。而我們有意識地處理資訊時,至少要花幾秒鐘。

儘管我們意識不到,但我們的身體總是隨著我們交流物件的變化來調整自己,以便與他人達到一致。 你可能會注意到,當你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並和他一起走時,在開始的幾分鐘內,你們兩個人的手和腿都會做出調整,以達到協調一致。這種情況就像兩個原本自由的鐘擺現在以同樣的節奏搖擺一樣。

人際交往的原型

一個母親抱著她的嬰兒,想要深情地親吻他。看到母親撅起嘴,嬰兒也把嘴唇向前伸,但是臉上沒有什麼表情。

母親微微一笑,嬰兒也跟著張開雙唇,微笑起來。這時母親和嬰兒都在微笑。

隨即,嬰兒的笑容像花兒般盛開在臉上,他不停地搖頭晃腦,開心得不得了。

這個過程用了不到三秒鐘。雖然整個過程動作和表情不多,但毫無疑問他們溝通了感情。這種最簡單的交流叫作“原對話”,它是所有人際交往的原型,是最基本的溝通形式。

透過對上面原對話中母子兩人身上的振盪器進行分析,人們發現,他們互動的開始、結束和停頓的時間都是一致的。

這些“交談”都是非語言性的,其中出現的語言只相當於背景音樂。在原對話中,我們透過目光、觸控和語氣與孩子進行交流。資訊是透過微笑和咿咿呀呀的話語,特別是“母性語言”——孩子學說話時母親們使用的語言——來傳遞的。

不管母親們說的是漢語、烏爾都語還是英語,她們的母性語言都像唱歌一樣,抑揚頓挫,韻律優美。母性語言聽起來十分親切、有趣。母性語言的聲調非常高(準確來說,大約300赫茲),尖細抑揚。

在說母性語言的時候,母親經常會有節奏地拍打或撫摩孩子,還會隨著話語和拍打的節奏搖頭晃腦。於是孩子也微笑著迴應母親,揮舞著小手,嘴裡咿咿呀呀地說著什麼。孩子對母親做出迴應的時間很短,只有幾秒鐘,甚至幾微秒,然後他們就達到同樣的狀態,而且通常是愉快的狀態。母親和孩子就像在表演二重奏一樣,呼吸相同或者互補,心率都在每分鐘90下左右。

透過科學觀察得出這樣的結果並不容易,愛丁堡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克洛因·特里沃森和其他許多發展心理學家一樣,認真觀看了無數母子交流的錄影帶,經過枯燥的分析後才得出這樣的結論。特里沃森也因此成為世界知名的原對話專家。就像他說的那樣,原對話的雙方“尋找心跳的和諧,合奏出悅耳的音樂”。

當然,他們不只合奏出悅耳的音樂,還在對音樂的主旋律——情感進行交流。母親的愛撫和聲音使孩子感受到濃濃的愛意和安全感,也因此產生了一種特里沃森所說的“親密的、無須語言表達的和諧關係”。

這種資訊的交換在母子間形成了一個交流通道。由此通道我們可以使孩子快樂興奮、平靜安詳或者心煩意亂、啼哭不止。在快樂的原對話中,母親和孩子關係和諧,心情舒暢。但是,如果在交流中母親或者孩子有一方沒能領會對方的意思,那麼結果就會大大不同了。比如,如果母親對孩子的表情關注不夠,或者情緒不熱烈,孩子也會表現冷淡。如果母親沒有掌握好節奏,孩子就會感覺迷惑,然後變得沮喪。反過來,如果孩子沒有對媽媽的表情做出適當的反應,母親也會感到不安。

上面的研究對我們很有啟發。原對話是孩子們學習如何與人交往的第一課。在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協調時,就學會了如何與他人達到情緒上的一致。原對話保留了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在我們與他人交流時悄悄地發揮著作用。這種小時候學到的本領將伴隨我們終生,指導我們如何與人交往。

情感是我們兒時原對話的主題,也是成人溝通的基礎。這種無聲的交流是所有交往的基礎,也是每次交流隱藏的主題。

未完待續。

標簽: 交流  和諧  他們  我們  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