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老秦人的故事】136、變法評介(4)

作者:由 林先生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9-02-11

下面我們談談,商鞅變法對於中國的深刻影響。

首先,我們要說一點,人性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但是我們發現,東西方人性的發揚是不同的。

西方對待外國,可以說是極其邪惡。例如新航路開闢時期的販賣黑奴的行徑。

而中國人對待外國,向來以懷柔政策為主。但是他們對待本國人,卻把惡的一面發揚出來。

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地形封閉,人性惡的一面,他的伸張物件只有本國人。

所以,專制社會已降,種種慘烈之行徑,儘可以說明。

下面我們要討論一部書,就是著名的《商君書》。

《商君書》署名為商鞅所著,實際上不然,可以說大部分的文章,都不是商鞅的思想,而是後世繼承商鞅法家思想的一些人所撰。

這裡面的政策,他把商鞅的思想推到了極端的程度。要知道,商鞅是一個實幹家,他懂得如何調和國內矛盾。而後世這些著書立說的人,未必真正實踐過,往往就帶有某種空想的意味。

其中,有一種思想值得注意,這就是壹民、貧民,弱民等政策。

《商君書》提出,對待民眾,要逼迫他們耕種,然後剝削他們的勞動成果。把他們的財富搶奪過來,然後讓他們淪為貧民,然後再去逼迫他們耕種。

一言以蔽之,對內,逼迫民眾耕種,讓他們淪為貧民。對外,把矛盾輸出到其他國家,所以要發動戰爭,擴張領土,讓國家變成貧國,又形成一次迴圈。

隨著商鞅後學的推動,戰爭就變成了比耕種更為重要的東西。到了後期,君王的權力越發膨脹,形成了獨尊君王,提倡法治兩條治國理念。

這種治國理念,就變成了秦朝的治國思想。但是這種思想其實已經不太符合商鞅本人的思想。

自商鞅以後,法家思想成為秦國的主導思想,其次是融合了策士的功利思想,爆裂的軍事思想。中國文化進而被改造為極富功利性的一種文化體系。

儘管,在一個狹隘的歷史視角看,我們可以把其後中國歷史的發展怪罪到商鞅身上。但是從歷史大背景看,正是春秋戰國近五百年持續,且不斷爆裂化的戰爭的驅動,使得中國形成了最初的文化定型。

我們知道,商鞅變法的核心目標,就是使得國家政治,從貴族血緣制向科層官僚制社會轉型。

這一點變化對歷史而言太過重大。

舉個一個對比例子,中國的鄰國是日本。

那麼日本是一個狀態呢?日本從他立國開始,直至今天,他的國號都叫日本國。

所謂日本國,實際上和中國的秦國、魏國、韓國等等國家是一個性質的國家。所以日本沒有朝代,只有時代的劃分。因為天皇是萬世一系,這個血緣是一直延續下來的。

那麼,為什麼日本能夠如此穩定呢?

原因在於,日本是虛君政治,除了飛鳥時代和院政時代,天皇權力稍微膨脹以外,其他時間,天皇處處受到攝關政治和武家政治的制約。

我們對比商鞅變法和分封制度我們知道,這兩條路線,實際上是兩種思想。

商鞅變法強調的是效率型國家。他的思想就是發展才是硬道理。

分封制度強調的是穩定性國家。他的思想就是穩定壓倒一切。

所以,日本戰後竟然還實行的是終身僱傭制,即個人在接受完學校教育開始工作時,一旦進入一個組織,將一直工作到退休為止,而組織不能以非正當理由將其解聘的制度。其中明顯體現著穩定工作的思想。而這個制度的來源是江戶時代分封制度下的“藩主效忠制”。

後世的專制社會,他就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既要效率,又要穩定,這無異於與虎謀皮。效率體現在,皇帝要依靠著他的官僚體系,穩定要求官僚體系永不叛變。但是這是做不到,官僚體系才是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官僚體系會貪汙腐敗,會意圖奪權,所以其後中國的政治制度的更迭,不過就是兩者之間的博弈。

而另一方面,底層平民和官僚體系實際上又處於敵對的關係,官僚體系的盤剝使得平民和官吏之間的矛盾加深,使得中國不斷處於官逼民反的情況,而另一方面強大的官僚體系卻促使平民敢怒不敢言。一旦怒了,伏屍百萬。那就是這種民粹化的陰霾始終揮散不去。現代文明體系下的妥協政治始終無法建立。

而由於底層平民他們的權利根本得不到保障,下層民眾沒有權利掌握自己的命運,於是下層民眾傾向於讓一個明君代表他們來掌握自己的利益。但是殊不知,明君聖主是另一個利益集團,反而侵害到他的利益。

所以中國政治無法自主產生現代化文明,因為工業文明的發展依託於個人主義的興盛。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就是提倡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而如此爆裂的社會,官吏的層層盤剝,民眾豈能不怨,一旦民眾發怒,就必然以剝奪私有財產作為基本代價,甚至生命權都無法得到保障。

所以至此,春秋大義的貴族精神,在戰國時代的功利化的縱橫家和法家思想的指導下,在後世專制社會的皇帝和官僚體系,官吏和平民的博弈下,蕩然無存。而所謂的貴族精神,往往是建構在一套傳統文化體系下和宗教體系下,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精神是一種虛偽的表現。

但他們似乎忽視了,虛偽才是最大真。因為如果趨利避害是真,豈不是說善良,利他就是虛偽?而春秋時代,中國傳統的文化體系就是周公所說的以德配天,即天命歸於有德之人。

自由和平等本是矛盾的,在一個自由的狀態下,必然締造不平等。而這個不平等卻是需要限度的,只有在彼此博弈和彼此妥協之下,形成任何人都能接受的體制。這就是目前最好的體制。這就是我們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內。但是枷鎖並非限制了我們的自由,而是保證了我們的自由。

改革不能和人性相違背,儘管商鞅變法是特殊時代下的特殊產物。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商鞅違揹人性。商鞅變法注重民眾的基本保障,這反而是後世的社會不能做到的。

所以《史記》記載,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

家給人足

這個家給人足可是後世社會賢明之政的標誌之一。在農業文明時代,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是,就是人人有地種。

當改革違揹人性,違背歷史潮流的時候,這場改革必然失敗。這大概就是商鞅變法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而商鞅變法締造的專制體制,在其後越演越烈,核心特徵就是中國形成了超穩定超動盪結構,這一點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從整體歷史來看,中國政治始終沒有突破原有限制,形成了專制體制的超穩定結構

其二、從短暫的朝代來看,朝代會有個兩百年左右的穩定時期,然後突然出現改朝換代的局面,然後又一次迴圈。

而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會帶來一次不小的文化損失。甚至嚴重的會造成文化斷層。

標簽: 商鞅  思想  體系  官僚  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