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毒舌加入網路電影浪潮,它會成為下一個特呂弗嗎?

作者:由 餘黎黎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7-02-08

辛辣、犀利、毒舌、一針見血、十萬+,是大家對“

毒舌電影

”的第一印象。不過你知道嗎?毒舌電影也進軍網路大電影,也要拍電影啦!

當前自媒體已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格局,而垂直類自媒體投資正在進入增長期。2017年一月“十點讀書”完成了6000萬A輪融資,估值高達4億,而去年毒舌電影完成的A融資,30人的團隊創造出了高達3億的估值,積累了1100萬全網使用者。

在資本的助力下,“毒舌電影”除了開發APP,撰寫原創影評之外,憑藉著自己龐大的粉絲群,篇篇十萬+的閱讀量以及在業界的影響力。也開始走上流量變現的道路,向影視內容產業進軍,而進軍影視產業的第一部,就是從試水

網路大電影

開始,可以預見“毒舌電影”也將很快拍攝院線電影。

“堅持原創,只說真話”,這是毒舌電影點評電影的宣傳語。從辛辣的影評人,到自己投身創作電影,當毒SIR也來拍電影,他就能保證不拍爛片?對於自己拍攝的影片就能夠做到客觀評價嗎?“毒舌電影”的戰略無疑受到大家的關注。

不過這樣的戰略也是毒舌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兩年來,在移動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隨著在電影產業迅猛發展,人們觀影的水平也是不斷提升,網際網路上影評人的評論對於一部電影的宣傳以及票房的影響越來越大。憑藉著觀點鮮明、點評犀利、互動性強的特點,不錯原創內容的毒舌就很快脫穎而出獲得了大量融資。

毒舌電影除了開發APP,原創稿件,網站影片欄目之外,獲得大量融資之後投資人的錢也會尋找專案花出去,“網路大電影”對毒舌電影來說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首先院線電影網路大電影目前來說相對較弱,毒舌電影憑藉著自己的“網紅”資質和團隊對影視作品的鑑賞和判斷能力,很容易在網路大電影這片市場中後來居上。

其次網路大電影是自帶流量的網際網路產品,毒舌電影作為一個超級自媒體,可以運用嫻熟的宣傳和營銷技巧,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流量進行直接的引流、實現變現。

最後,如果選擇院線電影,就目前的市場環境來說,不光投資高,風險還極大,僅僅靠自身的影響力很難在院線中取得好的收益。

其實影評人拍電影近年來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去年影評人

李雲波

就拍攝了處女作品《呼吸正常》,這部沒有機會在院線上映的藝術片也被毒舌拿到50個城市放映了65場,實現了35萬票房,7000多人參與。雖然受到了不少關注,但是這部影片也是令人失望。作為導演的影評人在豆瓣上就遭到了不少網友的討伐,大家還是奉勸他還是老老實實去做他的影評人吧!

看來影評人也難免拍出大爛片。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2015年的院線電影《

少女哪吒

》就是由著名影評人

李霄峰

所拍攝處女作,在青春片氾濫的今天,這部講述兩位少女成長的文藝青春片就獲得了不少業界的肯定。

看來影評人拍攝電影的能力也不能一概而論,其實作為導演拍攝電影或多或少更多的都是體現出導演的表達。一個導演的個人素養、出身背景、生活閱歷等等都影響著影片的質量,影評人作為導演拍電影其實也一樣,不能的影評人可能就拍出不同水平的電影。

就《呼吸正常》《少女哪吒》這兩部作品而言,很顯然同樣作為影評人的兩位導演李雲波很顯然遜色李霄峰許多。李雲波筆名雲中,電視臺編導,身居廣州,在影評界小有名氣,非科班出身,在影片網站上,聯合創辦了影片節目《電影公嗨課》,講述電影相關的比較淺顯的電影知識,並無參與電影製作的經歷。

相反導演李霄峰經歷就豐富的多了,2001年出版網路影評人第一本個人電影隨筆集《

天亮說晚安

》,其間亦與人合著《獨立精神》、《

熱春光

》等電影推介書籍。1999年起以Liar筆名撰寫網路影評與電影隨筆,在網易電影頻道開設中國內地網路第一個個人電影專欄《

浮世戀曲

》。他2003年就開始入行做電影,從加入陸川工作室做《可可西里》開始就從基層做過多個電影相關的崗位。這樣對比看來,兩位導演的基礎和功底就顯而易見。

除了內地導演之外,

翁子光

也是香港導演中,影評人轉導演的典型。翁子光是“香港電影協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正是會員,多次參與大獎的評委工作。

2015年他導演的作品《

踏血尋梅

》獲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等七項大獎。翁子光也成為影評人成功轉型導演的典範。

至於國外的導演,大導演

特呂弗

也是個不能不說的例子。1954年,21歲的特呂弗在《電影手冊》發表影評《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點名批評導演奧唐•拉臘、

克雷芒

和編劇奧朗什、博斯特,說他們只會拍平庸、華麗、虛假、公式化的文學改編電影 。。。 這些年輕人認為,創作者應該拿起“攝影機的筆”,拍自己的故事,就像信仰和日記一樣,用第一人稱來表達——這是以後“作者論”的基礎。特呂弗在影評界六親不認,連岳父

摩根斯坦

的電影也不放過。有一天岳父怒了:“如果你那麼懂電影,為什麼不自己拍一部?”

結果,岳父給了特呂弗三分之一的錢,特呂弗向法國政府申請補助拿了三分之一,又跟幾個朋友拼湊了最後的三分之一,拍出了《

四百擊

》。特呂弗也憑藉這部處女作拿下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58年—1962年間,法國一共出現了97部處女作。僅是《電影手冊》那五大影評人特呂弗、裡維特、戈達爾、

夏布洛爾

和侯麥就拍了32部電影。這些電影全部實景拍攝,片中主人公是巴黎街頭最前衛的年輕人,他們反體制,挑戰權威,在莊嚴的盧浮宮裡賽跑,對男女關係無所顧忌……電影記者弗朗索瓦•吉勞德在《快報》上,把這一系列現象命名為 “ 新浪潮 ” 。新浪潮迅速席捲全世界,成為世界電影史光輝的一頁。

憑藉著自身的條件優勢,加入網路電影浪潮的毒舌電影必將成為弄潮兒!至於能否成為中國的特呂弗,當然要看毒舌電影的影評人能否達到特呂弗的水平

暫且我們很難能預料到毒舌電影在未來能否拍攝出好的作品,這與真正執導所拍影片的導演關係很大。當我們去分析影片時,或是要做出判斷時,還是要具體到拍攝的導演,毒舌電影這個平臺固然重要,但是導演的才華才是起到了關鍵作用。

影評人往往從電影質量本身出發來分析電影,來評價電影的好壞,很少受到市場因素影響,而作為創作者的毒舌電影在創作上可能會更多的增加商業因素的考量。在經濟利益和堅守底線上如何平衡,無疑也考驗著毒舌電影的智慧。

好的影評人能夠促進電影的發展,也是觀眾和電影之間的橋樑,同時平等地面對觀眾、平等地面對電影,這是很難的一件事兒。希望今後毒舌電影能夠“幹掉爛片”的同時,面對自己的作品也勇於說真話!

標簽: 電影  毒舌  影評人  導演  特呂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