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道德經54章說善抱者不脫是不是在諷刺孔子聚徒講學的做法?

作者:由 啦啦島島主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03-21

道德經54章說善抱者不脫是不是在諷刺孔子聚徒講學的做法?簡e2021-03-21 15:44:53

朋友,老子是用形而上,來傳授形而上。孔子是用形而下,來傳授形而上。

《易經》的復卦,倒過來就是剝卦。看似相反,實則一體,故稱綜卦。古之聖賢,心同,理同,但表述不同。

一己之見,請參考。

道德經54章說善抱者不脫是不是在諷刺孔子聚徒講學的做法?空氣濾心2021-03-22 13:04:27

道德經這一章恰恰啟示人性道德要有為,“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善於建立德之理的,就不會去拔高人性道德。善於遵從本性道德的就不會去放棄。結合下文,很容易解讀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從這一章的結尾“吾何以知天下載?以此”來看,這一章就是啟示人性下德的,也就是儒家經典啟示的人之道。因為道德經里老子說自己為什麼能得道時說過“如嬰兒之未孩”,自己是以還沒有學會啼哭的嬰兒之心得道並啟示天之道的。赤子之心就是儒家經典的中庸之道,就是人的天賦本性精神,“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是指還沒有學會哭鬧,不受情緒干擾的剛出生嬰兒的天賦本性精神,也就是天賦德的精神。其它的解讀都不靠譜。

“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啟示儒家經典啟示的人之道要積極去主張和作為,但不能與高於人性的天之道對抗。

“失道而後德”,道德經啟示高於人性精神的是天道,但並沒有啟示人要放棄或改造人性道德,而是面對高於人性的天道要懂得無為。儒家經典叫知止,止於天道的至善。

道德經啟示“萬物尊道貴德”,地上萬物包括人,都要敬畏天道,並遵從自己的天賦本性精神。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中庸》啟示,人之道修好了,才能承載天之道。

先秦儒道經典不可分離,分離了,才容易走上愚昧的求聖之路。後世道學走上愚昧的修仙求聖之路,就是脫離了儒家經典。

道德經54章說善抱者不脫是不是在諷刺孔子聚徒講學的做法?戍成2021-03-22 14:47:53

不是。與聚徒講學不貼邊的!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休者,不脫。

譯文:能做到裂土封侯者,功業不會被動搖。能做到功述身退者,功業不會被剝奪。

道德經54章說善抱者不脫是不是在諷刺孔子聚徒講學的做法?吳金銘2021-03-24 06:53:00

有個成語叫做鄭人遺斧,說一個人丟了斧頭,懷疑是鄰居偷的,去看看鄰居結果發現走路像小偷說話像小偷,怎麼看怎麼像小偷。幾天後鄭人發現斧頭是遺忘在柴房了,再看鄰居怎麼都不像小偷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抱著偏見的學習只是加深自己的偏見。建議先放棄一切帶偏見的學習,直到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之後再開始學習,否則只是禍害自己。

道德經54章說善抱者不脫是不是在諷刺孔子聚徒講學的做法?朝暉2021-03-24 16:03:51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樹立善念的人,不可撼動,堅守善念的人,不言放棄,子子孫孫相傳承,祭祀不斷,香火不絕。善修於身,德行純真;善修於家,德行充裕;善修於鄉,德行長遠;善修於邦,德行豐沛;善修於天下,則德布天下,惠澤萬民。所以,由自身可觀察他人。由自家可觀察別人家。由自己鄉里可觀察他鄉。由自己國家可觀察他國。由我所見的天下,可以觀察全天下。我們可以憑這個瞭解天下。

這樣去理解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