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邏輯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一個文科生的視角

作者:由 卓瑪的羊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02-25

二話不說,先分享從《簡單邏輯學》這本書裡吸收到的三大營養:

“無處不在的邏輯。”

生活中的邏輯無處不在。無論我們是有意還是無意,邏輯學無時無刻不在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然而邏輯學到底是什麼,也許並沒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

“這是本小書。”

之所以說它小,第一是因為它確實不厚,與市面上長篇宏論的大部頭相比,它確實很小;第二是因為閱讀本書並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可讀性很強。正如作者所言,這本小書並不是一本刻板的教條書,更不是在研究高深的邏輯學難題,而是一本指導實踐的小書。

“簡約而不簡單。”

閱讀這本書時會發現本書的內容還挺簡單,晦澀的字少,邏輯清晰。在我們閱讀時,可以思考一下:生活中是否都在遵循這些簡單的原理,用正確的語言,做正確的判斷和論證。

再讓我一一道來——先說說無處不在的邏輯。

邏輯是啥:

邏輯,生於常識,但又高於常識。邏輯本質上是關於真相的,在被發現之前,事物真相存在的確定地點我們是不知道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預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探尋真相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永遠不要先直接調動情感,要努力使人們自己發現真相。只有真相,才值得人們為之歡呼雀躍。

為啥要有邏輯:

將使我們對正確推理有更深入的瞭解,讓我們的神經更為敏銳,從而使我們更加堅定地遵循正確的路徑;在我們面對錯誤推理時,它將保護我們不受誤導。

除了人生三觀,怎麼建立自己的邏輯觀呢?

場景一:看到事物——產生觀念——語言表達

都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全神貫注的提高注意力的能力不忽略每一個細節。可以觀察到事實是既成的,有其客觀性獨立於我們的觀念而存在。事實需要我們主動去認識,一旦我們忽略它的存在,它就會露出猙獰的面目。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觀的,它們都存在於公眾領域,原則上可以為每個人所獲得。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首先是事物,然後產生觀念,最後出現語言。即使一個觀念清晰明確而且忠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為了交流的方便,我們也應該用語言表達出來。觀念必須和語言緊密切合,人們才能暢順交流。然而,給觀念找到合適的語言並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這一工作常常充滿挑戰性,我們不是都有詞不達意的經歷嗎?

為了能準確地表情達意,我們的最終目的如下:語言要忠實表達出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從而使我們的溝通有堅實的事實基礎。僅僅用語言表達相應的觀念是不夠的,它還應該用來表達明晰正確的觀念。語言和觀念的匹配度越高,溝通就越清晰、有效。混亂的思維不可能帶來有效溝通。

場景二:正確的論證, 是科學也是藝術。

首先,任何一個論證如果想要得到正確的結論,必須達到兩個基本的要求:一是它必須有正確的內容,二是它必須有合理的結構。

其次,在構造一個論證時,首先要注意的還是老生常談的兩個要素:前提和結論。僅僅是命題,論證不會自動建立起來。你的前提必須符合兩個標準:真實、有力。

最後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來自於作者由來已久的忠告:瞭解你的聽眾。雖然邏輯學是一門科學,但它同樣是一門藝術。一個論證有雙重的目的:得出正確的結論,說服聽眾接受。為了成功做到後者,在論證時,我們必須選擇適合於聽眾的方式。這就是邏輯學藝術性的由來。

場景三:論證是理性的探討,不是爭吵。

論證是理性的探討,不要將它和爭吵混為一談。論證的目的是發現真相,爭吵的目的是擊敗你的對手。有許多人,雖然他們願意和你爭吵,但卻不願意或者沒能力和你進行論證。不要浪費時間、精力和這種人進行爭論。

場景四: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衡量,或許我們可以說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

人們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時候才能接受什麼是真,也只有在獨立判斷的時候才能確定什麼是真。例如愛、美麗、善良、公正、自由、和平,等等。我們如何衡量它們?它們有多重?速度是多少?成本幾角幾分?試圖將不需要量化的事物進行量化是對它們的褻瀆。

場景五:帶著邏輯去做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

● 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的聽眾會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

● 說完整的句子;

● 不要將主觀看法當成客觀事實;

● 避免使用雙重否定;

我們還是應該花更多精力來領會邏輯思維的正確原則,畢竟這是有效思考的前提條件,也是日常生活的行動起點。我們能運用邏輯思維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運用邏輯思維的場合無所不在。我們從來就不缺乏欣賞邏輯這門藝術的機會,所以永遠也不要抱怨在生活中你的邏輯能力無用武之地。邏輯之藝術並非天外來客,它是我們生活中行動與思考的核心所在。

推薦書籍:《簡單的邏輯學》

邏輯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一個文科生的視角

標簽: 邏輯  我們  論證  邏輯學  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