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道德經》中的“長生不老藥”:老子告誡世人的三個“取死之道”

作者:由 希夷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02-21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最放不下的就是“名利”二字。儘管人人都知道生命是最重要的,但是常常卻做著南轅北轍的事情,為了爭名奪利,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雖然看起來很低階,但是確實千古不易的道理。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孫策,為了自己的“君候”的名聲,因為一己之執念,生怕“於神仙”搶了自己的風頭,嫉妒治下的臣民對其百般崇信,剛愎自用,力排眾議,非得殺死民間“神醫”于吉。

老子在《道德經》44章一開始,就連著問了三個“送命題”: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名聲與身體相比,哪一個更重要?身體健康與財貨相比,哪一個更重要?得與失到底哪一個才是有害的?

表面上看,這三個問題都很好回答,只要是稍有理性的人都會明白,比起名利財富,還是命重要,人生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人死了,錢沒花了。可是人人都是生活的“理論家”,一旦遇到事,受到名利的誘惑,這些保命的大道理就會統統被拋到九霄雲外。

“楊修之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楊修是一個丞相府小小的書記員,雖然本人很有才,但事情就出在他太有才,還太子以為聰明上。作為一個小小的文字秘書,你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幫曹丞相寫好發言稿、通知、新聞統稿、講話稿等。

就像所有的老闆一樣,曹操最嫉恨的就是那些自以為可以參透自己心思還常常自作主張的部下。曹操嫌棄公園的大門太寬,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他的用意就是等著手下人猜不到什麼意思,然後來問自己,顯得自己文思細膩,才華橫溢。

但是楊修卻擅自在曹操之前就公佈了丞相懸賞的題目答案,你說你這樣幹,讓老闆怎麼下臺?老闆還沒說呢,全天下人都知道答案了,換了你,就不會覺得特尷尬嗎?

曹操有心退兵,但是又因為前面牛吹得太大,一時不好收場,所以猶猶豫豫,才發出“雞肋”的口令,如果是一個識趣有情商的聰明人,楊修該做的應該是給老闆曹操一個漂亮的臺階下,而不是在背後使絆子,直接讓曹操從臺階上摔下來,跌一個狗吃屎,磕得鼻青臉腫。

他私底下揭穿曹操的心跡,就是在背後打曹操的臉,你說他不死誰死?楊修就是因為自己的才名,為了自以為是的小聰明送命的。而且前幾次小事情,曹操已經明顯不悅了,他還不知悔改,變本加厲,真是要名不要命的典型了。

當然也有人是為了自己的名聲,不顧別人的性命,草菅人命。比如秦朝的昭襄王,根據史書中的記載,一帶戰神白起在長平打敗了趙國四十萬軍隊,面臨如何處理俘虜的問題。

倒不是有什麼選擇性困難,白起心裡很清楚,四十萬趙軍,如果接受他們投降,就等於在秦國的軍營裡進駐了一支趙國的國家隊,他們的數量和秦軍實力相差不遠,如果他們反叛,隨時都是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所以,趙軍的降軍必須死,只是白起在等的是秦王的一個承諾,給自己下一道命令。但是昭襄王為了自己國君“清白”的面子,為難白起,最終白起只能在屈辱中處死降將,獨自揹負千古罵名。

也因此,昭襄王失去了白起的忠心,秦國也因此失去了最佳的戰機,使得統一大業推遲了很多年。

因為金錢財富而丟掉性命的,例子更是勝不勝數。比如影視劇中的殺手,就是典型的要錢不要命,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過著刀上舔血的生活。再比如很多人為了錢財不惜鋌而走險,最終鋃鐺入獄,淪為死囚。雖說是抱有僥倖心理,其實根本上講,還是把錢財看得比命重要。

那麼什麼才是保命大法,是我們長生不老的“仙藥”呢?那就是知足。

《紅樓夢》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歌詞:瘋道士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順之則人,逆之則仙。神仙之所以能夠成為神仙,就是因為他們能夠擺脫凡人對於金錢美色的慾望,內心恬淡自然“長生不死”了。

蒙古國的開創者成吉思汗也曾請教過丘處機道長長生不老之法,丘處機當時就建議他放下軍務,不要再領兵打仗,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內心,活在當下,知足常樂。可是身為蒙古大汗的他怎麼可能放棄這些呢?還不如要了他的命呢。

於是成吉思汗雖然統一了蒙古,他的子孫更是出息,一路殺到了歐洲,打到了黑海一帶,但是最終他留給世人的,還不是隻有一個土墳,一座荒冢?

多情必夭,多智不壽。林黛玉本來身體就弱,還多情,終究花子漂流水自流;諸葛亮智力過人,但奈何天不護佑,只活了53歲就“鞠躬盡瘁”了。

所以老子告誡我們,要想長壽,要想保命,就不要太愛惜名利財貨,就要安貧樂道,知足常樂。如此才可以長長久久。這便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標簽: 白起  曹操  楊修  名利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