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兩晉南北朝史》政俗之弊(6)《安身論》回答了晉初風俗頹敗的源頭

作者:由 謝謝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5-17

《兩晉南北朝史》政俗之弊(6)《安身論》回答了晉初風俗頹敗的源頭

題注:

劉頌指出的於民政策,要休養生息。)

經百年喪亂之餘,人民所禱祀以求者,宜莫如休養生息。當時政事之及於民者,果何如乎?劉頌言:“董卓作亂,近出百年。四海①勤瘁,丁難極矣。六合渾並,始於今日。兆庶思寧,非虛望也。古今②異宜,所遇不同,誠亦未可希遵在昔,放息馬牛。然使受百役者不出其國,兵備待事其鄉,實在可為。縱復不得悉為,苟盡其理,可靜三分之二,吏役可不出千里之內。但如斯而已,天下所蒙,已不訾矣。政務多端,世事之未盡理者,難遍以疏舉。振領總綱,要在三條:凡政欲靜,靜在息役,息役在無為。倉廩欲實,實在利農,利農在③平糶。為政欲著信,著信在簡賢,簡賢在官久。三者既舉,雖未足以厚化,然可以為安有餘矣。”

參考譯文:經過百年喪亂,人民所祈禱追求的,應是休養生息。當時政治對於民眾,真是這樣嗎?劉頌說:“自董卓作亂起,將近百年時間了。四境之內辛苦勞累,人民困囧至極。國家一統,從今天開始了。黎民百姓想要安居樂業,並非虛假的願望。雖然古今時代不一樣,所遇的情況也不同,固然不能遵循以前的做法,放息馬牛歸山。然而讓需要應徵徭役的人不出國都,需要應徵準備兵事的在自己的家鄉,其實是可以做到的。縱然不能都做到,按照這個原則,可使天下三分之二的人都能安身立命,徭役不出千里之外。但即使這樣,天下人民所蒙受的恩德,已不可估量了。政務有很多事情,世事沒有完善的,難以一一列舉。提綱挈領,關鍵在三條:凡是政治想要平穩,平穩在於去除徭役,去除徭役在於執政者不要亂作為。倉庫要富足,在於推興農事,推興農事在平價出售。當政者要彰顯威信,彰顯威信在於選賢任能,選賢任能在於對為官者長久考察。這三條實行起來,即使沒能夠敦化時政,然而想要國家安全綽綽有餘了。”

①勤瘁:辛苦勞累

②異宜:所宜各不相同

③平糶:拼音是píng tiào,意思是官府在荒年缺糧時,將倉庫所存糧食平價出售。

題注:

劉頌和傅鹹的政策被被擱置,究竟是沒有實行的。)

時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荀勖議以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傅鹹言:“泰始開元,以暨於今,十有五年矣。而軍國未豐,百姓不贍;一歲不登,便有菜色者?誠由官眾事殷,復除猥濫,蠶食者多,而親農者少也。舊都督有四,今並監軍,乃盈於十。夏禹敷土,分為九州,今之刺史,幾向一倍。戶口比漢,十分之一,而置郡縣更多。空校衙門,終雲無益宿衛,而虛立軍府,動有百數。五等諸侯,復坐置官屬。諸所寵給,皆生於百姓。一夫不農,有受其飢,今之不農,不可勝計,縱使五稼普收,僅足相接,暫有災患,便不繼贍。以為當今之急,先並官省事,靜事息役,上下用心,惟農是務也。”並官息役之事,蓋終西晉之世,未之能行。平糶之法,據《晉書·食貨志》:泰始二年(266),即下詔令主者具為條制,然事竟未行。劉頌言平已有成制,其未備者可就周足,蓋亦徒有其法。至於綜核名實,整飭官方,則晉世之所為,尤翩其反而矣。

參考譯文:當時朝議減免州郡縣一半的吏,以促進興農。荀勖以為“減免吏不如減免官,減免官不如減免事,減免事不如清心寡慾”。傅鹹說:“泰始開元,到今天,十五年了。然而國庫沒有豐盈,百姓不富足;一歲不豐收,便有臉上有飢餓之色?實在是由於官員胥吏人多事雜,還有貪贓聚斂,蠶食百姓的人多,而督促興農的人少。以前,一支隊伍有四個都督,今天加上監軍,有十多個。夏禹計量國土,分為九州,今天的刺史,比原來一倍還多。戶口比漢朝,只有十分之一,而設定郡縣更多。空有衙門設定,對國家防衛沒有益處,空立的軍府,動不動百數之多。所有級別的官吏,有設定自己的部署。所有的給養,都是百姓供奉。一個農夫不耕作,便有人受到飢餓,今天從事耕農的,不可勝數,縱使所有莊家都豐收,僅僅足夠年年相接,一旦有天災人患,便不能自給。所以,今天所急切的,先要合併官職減免官員,減少雜事去除徭役,上下用心,權利發展農業生產。”減免官員去除徭役的事,大概終西晉之世,也沒能施行。平糶之法,據《晉書·食貨志》記載:泰始二年(266),武帝就下詔令各地方官根據情況制定條制,然而事情最終還是沒能推行。劉頌說平糶已有成規,若沒有設計完備就用以前的方法,大概也是徒有其法。至於綜核名實,整飭官吏,則西晉的做法,卻是恰恰相反。

題注

:潘尼《安身論》分析晉初風俗頹喪的源頭——自私(為自己打算)、多欲。潘尼說是“棄本要末之徒,知進忘退之士”,呂思勉講“凡功名之士,多非純正之徒。”)

《晉書·潘尼傳》:尼著《安身論》曰:“祟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無私,無私莫深乎寡慾。憂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興於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濟其欲,理之至也。欲苟不濟,能無爭乎?私苟不從,能無伐乎?人人自私,家家有欲;眾欲並爭,群私交伐。爭則亂之萌也,伐則怨之府也。怨亂既搆,危害及之,得不懼乎?

參考譯文:《晉書·潘尼傳》記載:尼著《安身論》上說,“推崇德行最重要的是立身,立身重要的是心存正直,存正最重要的是無私,無私最重要的是寡慾。憂愁禍患,都是生於自私,興於有欲。自私的不會不想著滿足自私之心,有欲的人不會不想著滿足他的慾望欲,這是普遍的道理。如果不能滿足慾望,能不爭嗎?其他人不能順從他的自私自立,能不討伐?人人都自私,家家都有欲,大家為滿足慾望就相爭,眾人為了自己私利就互相攻伐。爭是亂的萌芽,攻伐是互相怨恨的源泉。怨亂既形成,其危害,能不令人擔憂嗎?

“然棄本要末之徒,知進忘退之士,莫不飾才銳智,抽鋒擢穎;傾側乎勢利之交,馳騁乎當塗之務;朝有彈冠之朋,野有結綬之友;黨與熾於前,榮名扇其後;握權則赴者鱗集,失寵則散者瓦解;求利則託刎頸之歡,爭路則搆刻骨之隙。於是浮偽波騰,曲辯雲沸;寒暑殊聲,朝夕異價;駑蹇希奔放之跡,鉛刀競一割之用。至於愛惡相攻,與奪交戰,誹謗噂杳,譭譽縱橫;①君子務能,小人伐技;風頹於上,俗弊於下,禍結而恨爭也不強,患至而悔伐之未辯。大者傾國喪家,次則覆身滅祀。其故何邪?豈不始於私慾,而終於爭伐哉?

參考譯文:“然而捨本逐末之徒,知進忘退之士,都在修飾自己才能表現出有睿智,希望能夠脫穎而出;偏向於勢利的結交,奔忙於政事的瑣碎之事;朝中有彈冠相慶的朋友,鄉野中有出仕為官的朋友;生前黨羽很多,死後負有盛名;掌握大權就依附他的人很多,失寵就四散離去;為了求利就說有生死相隨,為了相爭就埋下刻骨之怨。於是虛情假意盛行,曲意逢迎鼎沸;說話前後之間、朝夕之間就不一致。能力低下也不努力,作文辦事一無是處。到了愛惡互相攻擊,給予爭奪互相討伐,就誹謗紛至,詆譭稱頌充盈朝野;君子誇耀他的功勞以凌駕於小人之上,小人誇耀他的技能以凌駕於君子之上;風氣形成於上,流毒於下,災禍連線也可惜相爭還不夠,禍患將至還後悔討伐沒結束。大的方面說傾國喪家,小的方面講身死滅祀。什麼緣故啊?豈不是始於自私和慾望,而盲目相爭攻伐導致的嗎?

①君子務能,小人伐技:及其亂也,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意思是當它動亂的時候,君子誇耀他的功勞以凌駕於小人之上,小人誇耀他的技能以凌駕於君子之上,此處指上下無禮。

標簽: 自私  減免  君子  小人  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