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人如何做到真正的“客觀”?

作者:由 Integrabel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6-10

人如何做到真正的“客觀”?初允2019-12-15 20:56:24

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主觀世界和一個客觀世界。主觀世界是意識感知到認知到的世界,客觀世界是實際存在的世界。

隨著認識程度的加深,主觀世界是會發生變化的。比如說一個人在之前認為世界上是壞人多,然後有一天碰到了很多好人,然後就覺得是好人多。但客觀世界是不會因為主觀世界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世界上的好人壞人的數量並不會因為一個人認為是好人多或者壞人多而發生變化的。

這裡主觀和客觀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個人意識上的主觀不可能說是客觀。但主觀認識和客觀事實的結果是可以接近的,甚至一致的,這依靠於足夠多的資訊。

簡單的事物要的資訊少,複雜的事物要的資訊就更多。

比如說:瓶子裡有幾個球,只需要看一下,主觀認識就能很接近客觀事實了。然後如果要知道球的密度,那還要知道體積和質量。

然後,如果是要知道是誰偷了東西,就必須要有足夠多資訊,只憑自己想法肯定不行的。

不過,即使資訊足夠了,也不一定可以與客觀事實一致。比如說數學題……

另外就算是對某些事物的主觀認識和客觀事實一致,主觀也不是客觀,認識怎麼可能等於事實。

要讓自己做到更客觀(自己的主觀認識更接近客觀)的話,第一,足夠多且足夠真實的資訊。第二,自己理性的思考。

人如何做到真正的“客觀”?知乎使用者2020-03-15 11:25:57

依我看,知道自己並不客觀,也不可能客觀,並不難。許多人都知道。盲人摸象,不識廬山真面目之類的典故幾乎家喻戶曉。

為什麼我們會有大家不知道這一點的錯覺呢?因為很多人不是蠢,而是壞。

更多更多的人則是又蠢又懶,尤其懶得動腦,寧可做快樂的豬,也不要痛苦的思考,最好有個內聖外王可以依賴,不幸被賣,還要邊幫著數錢邊唱讚歌,或許以為唱得多了,就能弄假成真?(假的就是假的,重複了億萬遍,變成口號大喉嚨放大億兆遍,也還是假的)

人如何做到真正的“客觀”?headache2020-03-15 14:43:40

首先一般來說我們說的“客觀”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絕對靜止的東西。如果我們說摻雜了個人價值判斷的東西就存在“主觀”的話,就需要排除在這種真正的“客觀”之外的話,那麼如果我們要遵循這種純粹的、絕對靜止的真正的“客觀”的話,我們就什麼都做不了了。

比如我們只能描述什麼東西多、什麼東西少、什麼東西新、什麼東西舊,但是我們就不能說“物以稀為貴”、“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因為這些價值判斷裡面都包含了以人作為尺度的主觀判斷。什麼“稀少”就是“貴重”呢?為什麼“向前”意味著“發展”呢?其實都是一種主觀價值判斷。

這個是必要的,不然你就什麼都做不了嘛,因為沒有好壞優劣之分了,我們必須要以我們自身為尺度去建立一個價值標準,然後我們才能做點什麼。就像我們說寫書的人,要是真的把什麼東西都準備好才能開始寫書,保證書中內容完全符合客觀事實,那ta永遠不用動筆了,永遠寫不出書來。

據這些例子,這麼說,不光是說從功利的角度、實際的角度出發你得這麼操作,更深一層的意思是這就是動態的、相對的“客觀”的本質。這也是現代解釋學,不光是作為一種方法論,而是作為一種本體論,即理解世界本質的視角。

那麼什麼時候會發現這種相對的、動態的“客觀”不那麼客觀了呢?也就是什麼時候體現出這種相對和動態了呢?我的理解就是一個“主觀”遇見另一個“主觀”的時候。這是一個兩面的問題,有時候我們會因此(因為這種遇見)反過來反對我們自身的本質。我們的主觀價值,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成為我們的傳統,這些傳統會以某一些客觀現實的方式固定下來,比如一些習俗、一些制度等等。但是主觀世界價值是會變化的,通常我們會注意到的是因為和他人的相遇,比如談戀愛,對方的價值觀不一樣,或者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人相處,他們的價值觀也不一樣,但其實自身的主觀世界價值也是在變化的,因為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會發展變化的人,所以自己和自己也會相遇。

當這些相遇作為契機發生在生活中的時候,我們已經作為某種客觀現實固定下來的那個“主觀”,就可能會以客觀的名義反對新出現的“主觀”,不管這些主觀是來自於他人還是來自於自己。因為生命本質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如果這種固定的被過度客觀化的主觀力量過於強大,那就可能以破壞生命內在發展的動力為代價,壓抑這種內在動力。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基於對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曾經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即生命的動力如果不能以創造的方式得以發展表達,那麼就會以摧毀自身的方式被表達。

如果說有誰能夠真正做到“客觀”,那相信ta也就喪失了“人性”。

人如何做到真正的“客觀”?陳平2020-04-20 11:25:46

瀉藥。

人可以做到相對的客觀,也就是主觀性的客觀,不能做到絕對性的客觀,也就是真正的客觀。

因為我們所認為的客觀,都是從我們的意識出發去分析和評判事物,只要是意識為前提都離不開主觀意識,就必然包含人類的感官和思維方式,也就是以人類的主觀意識為前提,自以為的客觀而已並非抽離世界之外的客觀。有答主說,不對呀,我們以上帝視角來認識世界呀。呵呵,那你要問問自己,你是不是上帝?你怎麼知道上帝是這樣創造世界的?

另外,給一個有趣的頗有爭議性的問題思考,缸中之腦的假設,是否意味著我們真實存在的僅僅只有意識,而物質世界只是一個幻象呢?

最早的對缸中之腦問題的思考,是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他揭曉只有靈魂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眼睛看到的僅僅是真實世界的影子,是真實世界的摹仿虛擬。

如何理解呢?我們把物質分解到最後,就是一些粒子和虛空,而粒子最終形態卻是一種帶能量的電磁波。世界說白了就是虛擬的,只不過解析度高人的眼睛無法分辨真假罷了。

或者換一個角度,我們見到的一切都是被我們的意識瞬間還原在同一個時空的全息投影 ,也許是上帝把意識所能讀懂的資訊輸入到每個人的意識中,加上了一些意識能夠感覺到的觸覺和嗅覺,只是意識感覺到了冷暖、軟硬、香臭等刺激。視覺受光的影響,而光又是一切電磁波的特殊形態,我們的肉體也是資訊還原的一部分,如果不能理解可以試試想象VR遊戲,或者有點像電影《阿凡達》,細思極恐原來我們在更牛掰的虛擬遊戲裡。

所以,只是人們口中自詡客觀而已,其實都是主觀,只要你是人類,都只有真正的主觀,沒有真正的客觀,除非你是上帝。

人如何做到真正的“客觀”?西西弗斯的備忘錄2021-01-06 18:25:07

有客觀,就有主觀,兩者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你的出發點或者說參照物

這麼一說就涉及到相對性了,簡單來說就是,主觀成就了客觀,客觀也成就了主觀,兩者互相牴觸但卻不能完全取代對方,就行陰陽魚,如果客觀到了極致即消滅了主觀,那麼客觀本身也就不復存在,也就無談所謂“絕對的客觀”

客觀再延伸,可以到經驗主義,主觀延伸,可以到理性主義。一般來說,國內說要“更客觀一些”,意思並非是形而上學意義的,而是想要校正現實中主觀因素過多而影響交流和認知的現象。

再客觀你能比休謨客觀嗎?經驗主義的極致是一個嚴肅、冰冷到令人恐懼的地方

標簽: 客觀  主觀  我們  世界  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