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離開,就是旅行的意義

作者:由 佳佳思行錄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6-08-17

旅遊的意義是什麼?常見的意見,無非那麼幾種:放鬆身心調節生活、體會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別樣的風土人情、接觸未知的人和事以開拓眼界。

但這些似乎都沒有說到點上。因為放鬆嘛,睡覺、運動、聊天都可以;而感受大自然和新奇的事物,似乎更應該看紀錄片——它們拍攝精美、記錄詳實,提供的細節資訊比自己實地看可要豐富多了。

所以旅遊,應該有少有人提的特別之處。

要明白這個問題,得先搞明白

旅遊是什麼

。旅指出行,遊指遊覽,所以旅遊便是出門觀光遊玩的意思。那麼多遠算出門、什麼樣的行為算觀光呢?其實只要是去平常不常去的地方,就是出門了;只要是為了一些新奇的體驗,就算是觀光了。去市裡一家名氣很大的咖啡館一探究竟,就算旅遊;在家門口隨便吃點兒,就不算旅遊。出差時順道品嚐當地的名小吃,就算旅遊;而出遠門途中餓了找個快餐店果腹,就不算旅遊。

所以旅遊,和距離關係並不是太大,關鍵是追尋一種新鮮感、陌生感。按這個理解,再不愛出門的人,一生也會有那麼幾次旅遊,比如逛逛小鎮上新開的商店之類的。

※※※

說到新鮮感、陌生感,那就引出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了——

陌生化

。②這個說法來自文藝理論③,意思是“違反常理,讓事物產生陌生的感覺,通過沖突、刺激,帶來美感。”舉個例子。有個洗衣粉廣告,是一條小狗早上起來,像人一樣把廁所的衣服扔進洗衣機、蓋下蓋子、按上按鈕,然後坐等衣服洗好了拿去晾曬。狗狗聰明可愛,整個過程流暢自然,深受觀眾喜愛。狗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學起了人洗衣服,給人一種“這個廣告有意思”、 “這個廠家不一般”的想法。

旅遊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去雲南的時候發現,“峻峭高聳的喀斯特地貌,和我們那泥土堆積的山還真不一樣啊!”去澳大利亞的時候,感受“說是冬夏相反,還真的如此呢!”去美國的時候,驚呼“喲,水龍頭放出來的水可以喝啊!讓我嚐嚐什麼味道!”去日本的時候,感慨“雖然商店看起來差不多,但店員真是好客氣啊!”

這些都與我們平常生活有聯絡,但又帶著反常的陌生感。

似曾相識的事物,卻在樣貌、功能、體驗上大相徑庭,帶給我們新奇,從而產生了美感。這種略帶刺激的美感,就是吸引人們去旅遊的真正原因。

另外,旅遊的陌生化,所帶來的作用遠不止放鬆、獵奇那麼一點。設計師在旅行中尋找靈感,戀人在旅行中瞭解對方,商人在旅行中發現商機……這些或多或少都是陌生化帶給他們的福利。

※※※

讀者可能會想到,

旅遊並不全是好的體驗,也有不少困難遭遇。這也許是陌生化程度過高或過低的問題。

還是用小狗洗衣服的廣告舉例:如果它不是像人一樣洗衣服,而是用狗狗的方式把洗衣粉打翻、掉進洗衣機,然後主人走過來按下按鈕洗乾淨,那人們就會覺得這個廣告稀鬆平常,沒什麼新意。這就是陌生化程度過低。而如果它和人一樣站立,前爪提著籃子,再走著貓步,學著驢叫,那人們會感到恐懼,驚呼“這洗衣粉是不是有毒啊?”

旅行中也是如此。如果遊客對風土人情司空見慣,那必然是乏味的。而如果環境太陌生,超出了遊客的承受範圍,輕則對飯菜不適應、睡不好覺,重則焦慮不安、水土不服,甚至生病或和當地人產生矛盾、陷入麻煩,那可就太悲劇了。不管哪種情況,都會讓旅行體驗大打折扣的。

但陌生化程度過高或過低也有一個好處

,那就是讓人明白自己司空見慣的生活環境有多美好。家裡安全,舒心,有親戚舊友,連食物也是最合胃口的。在陌生化的“逼迫”下,熟悉感,反而讓人覺得親切呢!

※※※

回到開頭。

對《旅行的意義》的理解

,有人說是講愛情,太俗,有人說是講人生,太雅。

我認為它講的還真就是旅遊本身。

“你”是喜愛奔波、貪戀新奇的旅人,而“我”就是旅人所熟悉、所生活的地方。對於嚮往他鄉的人而言,新鮮陌生的東西總是挑逗著他的神經,但熟悉之美卻是很容易忽視、不輕易提起、甚至不足掛齒的。為什麼“寄出的每一封信,都是離開的原因”?若不離開,則看不到美,甚至只會厭倦了;離開了,才看到了它的好,才偶爾問候,時常想念。某種程度上說,離開就是為了想念,想念了,就會寄信。

也許只有離開,站在遠處時,才能讓人看見真正的美,看見自己心中所愛。

①這篇文章講什麼是旅遊的體驗,不涉及什麼是好的旅遊體驗、如何擁有好的體驗等內容。

②“陌生化”由俄國文學評論傢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後來被廣泛應用於關於美學和藝術的各個領域。對於這個概念的論述其實古今中外的著作中一直就有。

③文藝理論是闡明有關文學本質、特徵、創作過程、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

標簽: 旅遊  陌生化  體驗  旅行  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