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作者:由 藝術管理站站長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7-25

當人類還處在猿類時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普遍過著山居野處、群居雜婚的生活。所以,處於矇昧階段的人類根本沒有所謂的“姓”。當歷史進入母系社會初期,人們逐漸排除和禁止了氏族內部的性關係,開始實行氏族外婚制。每一個氏族在和其他氏族通婚和交往的過程中,通常需要有一個名稱作為區別和標識,於是就產生了族名,這就是原始的“姓”。據《白虎通義》載:“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當代著名史學家、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在《說文解字約注》中講道:“古之所謂姓,即近世史家所稱原始氏族制也。而母系氏族為最先,每一母系氏族,必有名號以相區別,此乃姓之所由興,故姓字從女也。”可見,原始的“姓”與當時人類生存和生產的基本單位“氏族”相對應,同時也是與人類社會早期的主要社會組織形式相對應的。

社會的發展因“婚姻有別”而產生了原始的“姓”,這一點可以從我國的歷史傳說中得到印證。伏羲、女媧兄妹倆是最早使用姓的人,為“風”姓。漢代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在《論衡•齊世篇》中曾說,伏羲之前,人們相當質樸,一般過著“群居野處”的生活,“知其母不知其父”,到了伏羲時期,人們走出了矇昧時代,“知(智)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暴寡”,這表明在伏羲之前實行的是族內群婚制。伏羲、女媧之後,開始了族外婚,同時也禁絕了兄妹通婚。《竹書紀年》記載女媧氏與伏羲同母,女媧“佐伏羲以重萬民之別,而民始不瀆”。這裡所說的“別”即“別婚姻”,“不瀆”即指“畏敬瀆”,也就是說人們開始禁絕兄妹間習以為常的血親雜亂性行為,認為這是對神靈的褻瀆,這表明此時有了亂倫的道德觀念。伴隨著氏族的不斷分化繁衍,在原始“姓”的基礎上又派生出了許多新姓,如黃帝二十五子分別為十二姓即其例。據《國語》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姑、儇、衣是也。”

關於“姓”的來源,學術界主要有兩種不同說法。一種是“圖騰說”,認為姓與圖騰有關。另一種是“地名說”,認為姓是得姓者所居之地名。所謂姓的來源,其實是“姓”的取名方式。“圖騰”是Totem的音譯,來源於北美Ojibwa族,意義為“超自然保護神及其親族”,實際上是指一個宗族的徽號、氏族名稱。這種族徽名稱,通常是以天、地、自然物命名的,並且被視為先祖,給予至高無上的崇拜。主張“圖騰說”最為著名的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人類學家李玄伯,至今在學術界仍有很大的影響。他在《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一書中,認為中國的古姓與氏族的圖騰有關:“按《說文》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則姓亦人所自出,故姓實即原始社會之圖騰。而古字實只作‘生’。”

若再觀古代各姓,如姜之圖騰為羊,風之圖騰為鳳凰,扈之圖騰為扈鳥等,則姓之無異於圖騰,更為明顯。聞一多先生也曾經撰文論述姒姓、子姓、姬姓等與圖騰的關係。傳說大禹時,洪水氾濫,大量田地房舍被淹,有一個塗山氏的姑娘騎在巨龍背上,飄到了一個山丘上。山丘上長著碧綠的薏苡草,薏苡結著串串紅色的果實,極為誘人。此時塗山氏的姑娘又飢又渴,便將薏苡果採來充飢,只覺又香又甜。誰知卻因此而懷孕,十月胎滿,竟產下一個男嬰,取名為“啟”。薏苡的“苡”與“姒”同音,因此夏氏族便以姒為姓,薏苡就成了夏人的圖騰。

周人姬姓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姜塬是位活潑的羌族姑娘,一次,在路上看見一隻特別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上去,腳印如此之大,使她僅能足踩巨人的一隻大拇指,誰知這一踩不要緊,姜姬竟然心有所感而懷孕,十月以後產下一男嬰,被她拋棄三次卻奇蹟般地活下來,因而取名為“棄”,他就是周人的始祖,後來成為“教民稼穡”而被尊為農神的后稷。周作雲先生認為,姬字的“臣”原像熊跡,熊就是周人的圖騰,周人姬姓與姜姬履大人之跡(熊跡)有關。

以上相似的傳說還有很多,在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中也有許多有關姓的起源的神話。

除了以上的說法外,姓的起源還有“吹律定姓”說。“律”指律管,古代一種用以定音的樂器,律管的長短不同,可以吹出高低不同的音節,古代就有“五音十二律”之分。所謂“吹律定姓”是指聖人用吹律聽聲的方法來確定人們的姓,有很濃厚的神秘色彩。所以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說:“夫吹律定姓,唯聖能之”。凡夫俗子不得而知,效仿這種做法就更不可能了。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指出“吹律定姓”這種說法與古代的五行學說有關,漢代著名的學者京房對《易經》素有研究,他就曾推律自定姓為京姓,實際上他本來姓李。

透過以上論述可知,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此時的姓是所有氏族成員的共同稱號,長期以來,“同姓不婚”成為原始氏族的婚姻習俗。儘管關於姓的命名方式仍有不同說法,但這些說法之間並不存在矛盾。

氏的出現也很早,在表示家族或宗族組織的氏之前,還有表示部落組織的氏。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五帝之前無帝號,有國者不稱國,惟以名為氏,所謂無懷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者也。至神農氏、軒轅氏,雖曰炎帝、黃帝,猶以名為氏,然不稱國。至二帝而後,國號唐虞也,夏商因之,雖有國號而天下世世稱名,至周而後,諱名用諡,由是氏族之道生焉。”由此可見,在周以前也有所謂氏號如無懷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軒轅氏等,它們都是指國家出現以前部落的名稱或部落聯盟首領的名號,與周以後的氏號明顯不同。西周實行的是奴隸主貴族宗法統治,氏就是奴隸主貴族的宗族組織的名稱。後來,氏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等級的標誌,用以標明人們的身份地位及他所出身氏族的等級。當然貧賤者沒有什麼功德,就不具備擁有氏號的資格。而貴族的氏號往往因其官爵、執掌的事務而命名,這樣以來,就產生了班固所說的“聞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為善也”的效果。實際上,氏的產生、命名、繼承及其所反映的實際意義都與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等有著密切聯絡。從分立宗族的方式來看,氏的產生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1、天子封邦

即周天子封立諸侯。周初,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

2、諸侯立家

即諸侯封立卿大夫一級的貴族。如魯莊公公子遂,字襄仲,居魯國東門,人稱東門襄仲,其子孫便以東門為氏。

3、分族別氏

由於“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的原因,而卿大夫、士無權分封其支庶,當“側室”、“貳宗”逐漸繁衍龐大,世系血緣關係漸遠,只有透過“別族”的方式來使其支庶另立,別為宗氏。先秦氏的產生大概有以下方式:

(1)以國為氏

(2)以字為氏

(3)以官為氏

(4)以邑為氏

(5)以德行為氏

(6)以諡號為氏

(7)以居住地命氏

(8)以鄉、亭之名為氏

(9)以次第為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通籤•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係。“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

戰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那麼男子稱什麼呢?一般是貴者稱氏,賤者則以職業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醫和、優孟,這些職業名後來才成了姓。當時是通稱。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禮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為裡面隱含了樸素的優生學。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後加字首、字尾。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馮志亮:姓產生於原始氏族時期,它代表著一個外婚的血緣團體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出生於河北秦皇島。北京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易經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馮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修譜師、網路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展者,曾提出關於網路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2013年馮志亮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與哲學系特聘教授。馮志亮先生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並痴迷於文學歷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家史家譜研究專家。馮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詩詞集》、《姓氏溯源與民俗探究》、《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易經新解》,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餘部,《中華姓氏家譜》三百餘部。

標簽: 氏族  圖騰  部落  伏羲  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