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如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理解,那麼"道可道,正常道;名可名,正常名。"又怎理解?

作者:由 一撮好人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06-22

如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理解,那麼"道可道,正常道;名可名,正常名。"又怎理解?動態屬性2021-06-23 12:43:38

這麼說沒什麼意義。這是小孩子玩的。

如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理解,那麼"道可道,正常道;名可名,正常名。"又怎理解?靜一居士2022-01-07 09:29:2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的版本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這說明《道德經》中的常是恆的意思,大概是流傳到漢朝,避諱漢文帝劉恆之名而修改的。

這句話在道德經中非常重要,不理解這句話,道德經中後面很多東西可能都抓不著根本。而且如果真的理解了這句話,對於理解《金剛經》中佛陀那些既是又非而充滿智慧的燒腦論斷非常有用。

1、關於“道可道、非常道”為什麼“非常”,可從察道階段、道體變化、體名之別深究。

(1)從察道的階段看

白話就是“道如果可以輕易言說,那麼就不是恆常之道”。道在經文中作為一個物件,一個東西,實際想表達的是一個本體。這個東西可能是世界之源、可能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狀態、也可能是世界通行的規律,總之是一個人們想去感知和深究的東西。

那麼人們作為認識主體,意識到可能有這麼一個東西,所以去了解她。由於人的認識,或是有個體侷限、或是有歷史侷限,所以這麼一個稱之為“道”的東西,與人相遇就有幾種可能。一是人們暫時還感知不到她的存在,那麼當然就無法言說和深究;二是人們已經感知到有這麼一個東西存在,但是卻是一種意境般存在,明明感覺到了其存在,但是其如同幽靈,看不見、聽不到、抓不著,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部分;三是感知到了她的存在,並且抓住了它的一些特徵,然後表的出來。

就認識論看,人對道的感知和認識階段看,有尚未感知之道、已感知到但無從言說之道、感知並可言說之道三種狀況,如果人們輕易能夠言說的道,自然就不是恆久之道,這個“非常”是從對道的感知階段和程度而言的。

(2)從道體的變化狀態看

“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道作為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東西,一種人想去感知、體察和因用的東西,其實她本身也是不斷變化的,雖然不是本質和規律的變化,但確實紛雜表現形式的變化。所以道本身不是機械不變的,在不同歷史階段,藉助不用感知工具,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所以可以明確言說的道,就不是恆常、固定不變之道、

(3)從體名的區別看

我們用道這個字,其實是表達道體這麼個東西的,就是說道是我們用來指向和界定道體本身的索引,是人對道體這個東西起的一個名字。我們稱之為道,難道釋迦牟尼就不會稱之為菩提心、如來嗎?難道基督神學就不能把她稱之為神靈嗎?難道成吉思汗就不能稱之為“長生天”,匈奴人就不能稱之為“崑崙神”嗎?所以道是道體的名字,如果停留在道名的層次上,即使滔滔不絕、口不離道,其實道與演說者也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2、關於“名可名,非常名”。

名是體的一個認識和表達意義上的東西,名是體的表面和索引,體是名的本體和落腳點。

凡是名,就可以有多重叫法,況且體本身一直在變化,所以可名之名,非恆常之名。換言之,能與本體系統的、動態的統一之名,才是恆常之名。這句話既是將道是道體之名,所以不是恆常之名;又是說萬物之名都是萬物本體的表名,所以不是恆常之名。

所以道是認識道體的途徑、道體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要把握其本質和規律。

3、關於恆常之道。

道德經中明確為恆常之道的,只有“覆命曰常”“知和曰常”兩種情形。

(1)覆命曰常,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所以這種返本歸根、靜為動根是恆道的一種情形。

(2)知和曰常,是(赤子)“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所以這種陰陽中和、和諧共存長存狀態是恆道的一種情形。

其他道德經中關於道德各種描述,例如道衝、淵兮、湛兮、象帝之先等等,都是道德存在狀態,表現象貌或相徵,都非恆道之道,或者說僅僅是特徵而非規律。

如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理解,那麼"道可道,正常道;名可名,正常名。"又怎理解?難得明白20212022-01-07 11:30:19

“道”即是客觀世界,一旦“可道”即透過人類的語言來表述,那就是主觀對客觀世界反映,由於受限於人類的認知能力,而不再是那個客觀世界本身。同理,語言一旦給某個事物命名,用概念來指代某個事物,那個概念就不再是那個事物本身。

至於後面那就話,不知出處,不理解在說什麼,也不敢妄加置評。

如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理解,那麼"道可道,正常道;名可名,正常名。"又怎理解?皓首道德經2022-03-26 09:51:57

“道可道”。第二個“道”是修道的意思。因為以道德為經名,就是修德可以玄同於道的意思。

“非常道”。不是世人認為的一般的道。世人的認識,是基於物質身,基於見聞覺知,基於“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對應經文,“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世人認識的常道,是“不知常,妄作兇”。

“名可名”。第二個“名”,是玄同的意思。因為老子主張的修道,就是從“德”,“仁”,“義”,“禮”,這些名,這些“道之花,而愚之始”,玄同於道。

“非常名”。世人對應的“常名”是執著,是執著於物質身,是“天下之至堅”。是“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是執著物質身,輪迴生死。“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物質身有生死,所以名也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老子認為的“常名”,就是捨棄物質身的“樸”。“樸雖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這就是老子主張修道的立論基礎。

如果想徹底理解《道德經》思想,請參閱

https://

zhuanlan。zhihu。com/p/46

9138300

如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理解,那麼"道可道,正常道;名可名,正常名。"又怎理解?命01232022-03-26 10:39:16

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最本源起始是不可言、不可知的,言語道斷一出即錯。)

道可道,正常道。(道可以說出來的部分是正常的常道。)

至於名?

名可名非常名與佛說世界即飛世界,是名世界。與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三種的:名,名,謂,都是一個意思。都有稱謂,名稱,名詞的意思。也有“當下”的意思。

僅供參考

標簽: 感知  恆常  可道  道體  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