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以財政之眼看《一世傾城》的帝國假設(三)——異類江南

作者:由 千尋大俠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6-03

引言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見解,本著開放的初衷,本文將不斷自我完善,如有高見,可私信或評論區留言。本系列是對劉守剛教授《中華帝國財政30講》、錢穆先生《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複習,不建議以消遣為目的讀者閱讀。

為避免單篇篇幅過長,本系列計劃分成幾個部分,目前預設的標題為:

幾個和財政有關的基本概念

中原:裴氏王朝財稅變遷

異類江南:開放靈活的財政手段(本文)

西川:自成一體又自我矛盾財政定位

綜述:跟著錢走,看一眼帝國的未來

江南分裂的主要原因

裴氏軟弱

從本系列上一篇《中原篇》的探討繼續往下看,裴氏當年滅祝氏王朝,打到江南已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竟然選擇把極度重要的財稅來源地——江南六省整個囫圇分封給了韓家。這件事一個說明江南的戰爭烈度較低,生產力得以較好儲存;二也代表了江南的世家大族都沒有經過洗牌,還是原來的狀態。

江南非常富庶,財稅貢獻巨大、物產極豐富,但是這些財稅物產有很大一部分被裴氏拿去餵養了草原。江南的財富創造力既沒有為江南自己的發展作積累,也無法為整個帝國直接作貢獻。

裴冀這個皇帝坐在皇位上長達二十七年,縱容各大豪強慢慢做大。等兒子裴元灝執政的時候,積弊深重,削弱豪強必須擺上議事日程。

豪強壯大,國弊家豐

回顧一下這個過程,裴氏王朝長期使用人頭稅為主要正稅,豪強人少地多,交稅少,百姓地少人多,稅卻是一樣多,久而久之,豪強愈富百姓愈貧,百姓極貧之後,只有把土地賣給豪強,自己去做佃農,由此貧富差距繼續拉大,土地被大量兼併。一旦遇到災年,佃農的租金也交不上了,就只有逃走成為流民。

裴家當政的幾十年,經濟發展,錢卻大量落入豪強的莊園裡,帝國沒法對這些莊園徵稅,也就沒法壯大國家力量,這就形成了「國弊家豐」的局面。國家財政缺錢,豪強家族卻非常富裕,而且越來越富裕。

更糟糕的是,在地主豪強的莊園之外,失去土地的人在流浪,社會秩序逐漸敗壞。政府眼看因為收入短少,正在逐漸喪失了救濟流民的能力,再接下去維持社會秩序的能力也將受損。

在帝國時代,

君權不只是君主的權力,它還是公共權力的表現形式。

豪強大規模地侵害君權,其實也就是傷害了公共權力的執行。特別是在類似江夏王封地上,國家的權力漸漸落在了封王手裡,私人成了真正的權力擁有者。

觸發的媒介

國家和豪強為爭奪有限的資源,總有一天會大打出手,裴元灝新政出臺,成為眾豪強反叛的觸發點。

裴元修是奪嫡失敗的太子,身份最合適被選中為豪強勢力代言。如果裴家王朝已經把豪強們關進了籠子,哪怕裴元修個人爭雄意願再強,甚至他的身份是皇帝又怎樣,能有多大的市場?

就這樣,裴元修的帝王心和豪強的利益訴求結合在了一起,江南在這些因素作用下分裂。

說簡單點,好比倆人搭夥過日子,我付出的多得到的卻少,我力氣也不比你小,憑啥讓你指揮排程佔我便宜,就這麼個道理。

江南財政主流和改革困難

江南土地情況

江南富庶,生產大量的財富和糧食,還有各種精緻的器物和藝術品。(從唐代中期開始,江南就因為水利工程整治有力,農業精耕細作,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慢慢成了帝國最重要的賦稅來源地,明清兩代一半以上的正稅都出自江南。)

但帝國財政中,理想的土地產權基礎是小自耕農、分散持有,土地質量相對平均,面積大體相等。江南的土地卻不一樣,江南地區河流網路密佈,土地產權恰恰不是自耕農制,一直以租佃和僱傭關係為主。

江南商品經濟發達,土地交易活躍,讓江南的土地產權狀況變得極其複雜,相比北方閉塞、不發達,以自然經濟為主,江南的土地比北方難管理得多。

士族門閥

豪強勢力發展到後來,慢慢出現多位一體的情況,豪強地主、富裕商人、貴族官僚和書香世家,集中在同一撥人身上,成為士族門閥。江南特別具備這樣的條件。

士族門閥勢力根深蒂固,壓倒一切,成為社會的核心,幾乎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了他們手裡,韓家就是這樣門閥達族的代表。

經濟上,士族佔了大量的土地,還從事商業活動,掌握著龐大的經濟資源,而且,這些經濟資源絕大部分都是脫離政府徵稅範圍的。教育上就更別說了,士族壟斷著本來就稀缺的教育資源,佔領了文化高地,輿論喉舌。經濟地位決定政治地位,強大到一定程度後,士族門閥甚至有著左右政權更替的能力。

為了避免不公平的人頭稅,江南有大量的人口依附於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同樣有很強的意願隱匿這些人口和田畝,這樣就給田畝稅和人頭稅的收繳帶來極大麻煩。

另闢財政蹊徑的江南(以下部分皆為推理)

《傾城》全書只有一個女性主視角,在裴元修經略江南的階段,這個視角只囿於狹窄的金陵府內院,在江南廣闊的土地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財政變革,讀者完全無法瞭解。

但裴元修能積聚起龐大的力量,北伐中原,趕走裴元灝,這裡面有哪些財政力量發揮了作用,是很可以想一想的——江南向草原輸血停止的同時也不再向中原繳納錢糧,但士族門閥為了政治目的,北伐勢所難免。「量入為出」、「輕徭薄賦」的財政理想,此時是不現實的,直接向農民「履畝而稅」也和士族豪強自身的利益衝突。對於要一爭天下的裴元修來說,增加江南的財政收入至關緊要,但江南傳統正稅人頭稅增量困難,人頭稅向田畝稅的改革也會和豪強們的初衷不一致。

此時的江南,已經是獨立的財政主體,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新的探索,為「量出為入」的需求找到財政出路呢?

恰好,經濟發達,有著地理便利的江南有很好的解決途徑。

鹽業之利

記得不,原來帝國鹽業產地之一渤海敖家,現在應該是不能公開向江南輸送了,鹽的銷售渠道商皇商楊萬雲家,現在也不可以過江來,鹽業之利在江南成了真空地帶。

但江南,有著漫長的海岸線,鹽場,那是不會缺的(筆者母家祖籍浙江海鹽,當地的鹽田盛產鹽滷,外祖母曾提到當地人挑鹽滷販賣的歷史)。一旦組織起有效的壟斷的鹽業產業,就能把鹽業稅收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裡。

食鹽消費彈性低,且不可替代,管理成本也低——控制鹽場即可,所以,只要控制住鹽場,就能管理好鹽這種商品。鹽利實質上是人頭稅,而且無法被隱匿——因為人人都要吃鹽。

財政在食鹽上獲利的手段,無非就是三種:

在生產銷售的所有環節,實行政府壟斷經營,獲取全部的利潤;

在部分環節實行許可制,給民間經營者發許可證,再跟他們收費;

實行徵稅制,就是放開讓民間經營,但政府徵收特別稅收。

從這三種方式獲得的財政收入,都被叫作「鹽利」。

具體裴元修政府是實施哪一種沒必要繼續猜想了,但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從姜子牙、管仲開始,國家就想方設法從食鹽的消費中獲利了,如果裴元修連這個都不懂的話,也枉為儲君那麼多年。

那麼區區食鹽,可能為江南的準政府帶來多大的財政收入呢?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大唐帝國,大臣劉晏實行鹽利改革,鹽利收入從一年40萬貫,增加到600萬貫,翻了十多倍。當時鹽利佔了財政收入的一半!宮廷耗費、軍事支出和百官俸祿靠的都是鹽利!

是不是很意外,很驚人!

外貿財政

談到中原向勝京輸財,這一句很值得想一想:

每年要給勝京送去的大量的金銀、絲綢、香料和鐵器……

江南得天獨厚,是中華帝國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的最主要產地。江南獨立以後,向北方草原和中原地區的輸送都大幅減少甚至不再提供。

江南雖然獨立,但獨立過程並未發生大的戰亂,這些江南特有商品的產能依然完好無損。這麼大量的絲綢、茶葉、瓷器,該銷往哪裡呢?

讓我們把目光放得遠一些:記得那些大炮麼?顏牧之是怎麼從遙遠的佛朗機國買到西川的?不正是江南的薛家從海外採購的嗎?傳統上南方中華帝國從來就是對外貿易的前沿。所以大量的絲綢、茶葉、瓷器產能,不但不必縮減,甚至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這些商品的出口貿易帶來的商品稅和海關稅收將為江南財政注入巨大活力。海關稅的管理成本非常低,是財政收入投入產出比之王。

比如晚清的海關稅數額巨大,為政府度過財政危機提供了極大幫助。

江南和海外的交易,除了銷售中華帝國的特有商品,還能採購鐵器和兵器。這些商業經驗,在後期的太和鐵礦競買過程中也有所體現。

在這些對外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江南和海外各國的交往必然頻密,建立長久的貿易伙伴關係,或者建立貿易基地都是有機會的,這也可以成為裴元修最後選擇海上退出原因和歸處的猜想。

裴元修的帝王雄心

裴元修的目標是奪回帝王之位,在迴歸之後,他的終極理想會是什麼呢?

裴元修的理想和裴元灝不會有本質區別。凡有志於作帝王的人,包括高皇帝、裴冀、顏牧之、祝懷音、其實都是同一個理想——

做明君,創盛世!

而且往往在成功之前,也都不怎麼介意採取一些

「非常之時、非常手段」

灝修帝位更迭,這一階段會是一個相對混亂的過渡,江南和中原都陣痛,新晉帝君也免不了兌現給自己支持者們的各種承諾,但假如渡過混亂階段,王朝一旦進入穩定期,裴元修會做哪些事情?他要做的和裴元灝不會有太大不同——為了強軍強國(翻臉不認人)削弱豪強,各種財政改革,包括把人頭稅調為土地稅(帝國為什麼會更樂意收土地稅而不是人頭稅本系列第一篇《帝國財政的幾個基本概念》裡有詳細一些的說明),和周邊其他政權達成和解並通商通婚,化解西川顏家這一類超級地方士族豪強的勢力,把帝國自然疆域裡的全部財政資源收歸政府所有。

這並非某個君主個人意願,而是帝國走向成熟巔峰的必經之路、是帝國君權的必然屬性!

裴元修做了皇帝以後,他就代表了國家公共權力,就站到了豪強的對立面,未來需要打贏和士族豪強的財富戰爭。解決了豪強士族問題,裴元修的君權贏得獨立和至高的地位,帝國才能真正實現穩定和統一。

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和士族豪強開展財富的帝國爭奪戰是有成功先例的,比如南北朝時期的楊堅,他做的三件事,可以是裴元修可能施為的參考。

這三件事是:

1、確認土地產權

先設法打破士族對土地的壟斷,把戰亂大量荒蕪的土地透過均田制分給民眾,老百姓自然就不會繼續接受豪強的庇護,脫離出來,就成了國家的編戶。這樣一來,國家對土地的產權就重建起來了。

2、均平財政負擔

設計財政負擔設計,就是讓普通民眾負擔沒那麼重,願意給國家交稅,而不是給士族當奴婢。同時,讓士族的負擔重一些,把他們手裡的財富變成國家可以徵稅的資源。

3、爭奪人口

藉著均田制,用分荒地來吸引人口脫離士族的蔭庇,成為國家的編戶。設定鄰長、里長、黨長,“三長”制度,用這種方式來檢查戶口,經常突擊檢查,把士族強行佔有的人口恢復成國家編戶。利用戰爭機會,大量釋放士族佔有的奴隸,讓他們作為平民登記入戶籍中。

這是一場持久戰,楊堅三大狠招,也不是一蹴而就解決了全部問題,在他之後鬥爭仍然繼續了很多年,經過幾代帝王的努力,直到唐代中期以後,士族高門才徹底消亡,帝國才真正進入平民時代。

雖然裴元修的帝王時間太短,來不及進入這一階段,但元修在很多條件都弱於裴元灝的情況下,走到這一步,完全證明元修的能力極其卓越。裴元修選擇為自己的理想奮鬥,這是他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內在需求。

在江南的(可能的)財政歷練,讓元修有更開闊的財政視野,讓帝國發展出更有活力的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這一點更是裴元灝所短缺的。

關聯閱讀:

標簽: 江南  豪強  裴元修  士族  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