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作者:由 道一居士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12-28

上章宣說人類文明渴望無私之上善,世人應效法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此章立即從反面告誡利己主義的危害

,最後老子提出了影響後世的功成身退的千古夢想。

功遂身退也是對上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另一種解讀

。老子“功成身退”的教法成為華人精英的一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

老子這位偉大的哲人厭惡人類的“爭”,厭惡野蠻,嚮往文明,

因此“不爭”是老子道家的鮮明的價值觀,不爭是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

。今天排隊是公民的基本素質,這就是不爭的實際案例。人類文明需要共同維護,共同建設,需要共同遵守規則,

不爭就是規則。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功遂身退的要求遠遠高於排隊這樣的不爭,社會精英都是社會的成功者,

懂得放棄才是社會和諧的一種保障

。在現代文明實踐中,不爭與規則緊密結合,超越規則就是亂群者(為畸者)。

功遂身退與少私寡慾、返樸歸真結合,成為後世極為推崇的田園生活的思想基礎。

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物質慾望能夠得到滿足,但世人會厭倦原來渴望的物質豐富,轉而追求

迴歸自然的極簡主義

田園生活是人類高度文明的生活方式。

《道德經》傳承了遠古的修道運動,開始大智慧,開啟美好的生活方式。儒家精英內心也同樣嚮往。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第九章經文

第一段: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wèi)其咎。

第二段: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本章共分二段。第一段經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經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世人奉行利己主義

,無時無刻不為自己的利益算計,不知滿足,老子深為憂慮。老子心中看到

天地的無私和水之上德

,二向對比,反差極大,因此世人應該警醒,

應效法天地和水,完善自己的人格。

王弼注:“

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

。”王弼用第三十八章解釋此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與上善一脈相承。

世人即使施恩於人,也應當即施即忘,以無心之心佈施。這才是上德,如同水的上善

。如果持德不忘,竊竊於心,此德必失。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水滿至邊為盈滿,盈滿則溢。《易經》說“

謙受益,滿招損

”,修道士不知修謙德,損即隨之而來。

《道德經》遵循反向哲學,《易經》說“物極必反”

,二者暗合。持而盈之,物極必反,災禍不遠。這是對世俗社會的所謂成功人士的告誡。

王弼又注:“

故不如其已者,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世俗功成名就之人,不知保持謙德,反而盈上加滿,岌岌可危,反而不如下層人。施恩者竊竊於恩不如未施恩者,後者不望他人報答自己,前者卻時刻盼望他人報答,心裡更扭曲。

經文是從後果危殆和心理扭曲二個方面來宣說自私的惡果。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老子以道之玄德為準的,施恩不求回報,呵斥世人貪得無厭,失去真性。莊子極度重視世人的心理問題,說“

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亦次之矣

《莊子·知北遊》

。世人不知道心死的危害比實際死亡更大。老子對世人的心理同樣極度重視。

第三十八章作為《德經》首章,就是闡述

行德施恩後的心理狀態,倡導以無心之心行德施恩為上,三輪體空而行佈施

。竊竊於恩德是謂下德,下德終將失去。老子又說“

知足之足,常足矣

”(46章)。持而盈之與知足之足正好相反,所以經文說“不如其已”,這是非常嚴厲的斷語。王弼的註解非常精闢。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釋德清注:“

謂世人自恃有持滿之術,故貪位慕祿,進進而不已。老子意謂雖是能持,不如放下休歇為高

”。成功人士總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故貪心不已,老子勸人不如懂得放下。釋德清舉出李斯的悲慘例子作證。李斯臨行前對兒子說:“我們再想在老家上蔡的郊外牽著黃狗追野兔,還可能嗎?”這就是私心膨脹,無有終止的危害。釋德清最後說:“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

經文: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功成名就之人不僅持而盈之,還鋌而走險,刀刃舐血。老子以磨刀為喻。

揣是精磨,磨是粗磨

。古代磨刀者先在粗磨石上粗磨,然後再在細磨石上精磨,這樣磨出來鋒利無比。王弼注:“

既揣而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衄

”。刀尖如此鋒利則傷人,雖然好用,但很易折斷,所以不可長保。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後文老子說“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三十一章),

鋒利之器正是不祥之器

揣摩成為後世窺探人心的意義,以其技藝精微

。老子宣稱自己是“

愚人也哉

”,從不像成功人士揣摸他人(人君)之心。後世的太監多以善於揣摩君王的內心著名,如高力士、李蓮英輩,莊子嘲笑這類人為舐痔者。釋德清舉出蘇秦張儀都是揣摩人君的高手,老子認為修道士應以為恥。

對於君子來說揣摩他人之心是可恥的,不如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愚人來的正當

。韓非著《說難》,認為揣摩人君之心極難,因為

君王有逆鱗

,一旦觸控逆鱗,君王就會翻臉,大禍即將臨頭。所以說揣摩人心亦是鋌而走險。無論是揣磨刀尖還是揣摩人心都不是君子所為,不可長保故也。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不可長保是站在天道角度看必然如此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說:“善抱者不脫,善建者不拔,子孫以祭祀不輟”。睿智的父輩應該勸子孫修德行道,這樣才可以享受子子孫孫祭祀不輟,滿足人生大願。

祭祀是華人最深刻的內在意識,祖先能否享受子孫祭祀(血食)是人生使命的第一要務。

古代雅利安人也把祭祀作為人生三大必修課之一。老子勸人

行德修道

,可謂老婆心切。

不可長保是指子孫後代不可長保,不僅是個人不可長保

。一個家族,一個社會都要為子孫後代考慮。

經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持而盈之,揣而銳之,不都是為了金玉滿堂嗎?《紅樓夢》的好了歌演繹了老子的這一段經文,“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是

利益至上

,貪心不足,所以爭鬥不已。老子勸告世人,即使金玉滿堂,你也守不住。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歷史發展到今天,世人也有傾聽老子的告誡,

既努力發展事業,也懂得回饋社會,這才是企業家

。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闡述了現代意義的企業家,他們具有冒險精神,創辦企業發家致富,但把

回饋社會的慈善事業作為人生的終極追求。

偉大的企業家也是偉大的慈善家

,比爾蓋茨、邵逸夫企業家慈善家都在踐行古代智者的偉大思想。他們可以稱為“

善建者

”,後世人的人們將懷念他們。偉大的慈善家已經從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的困局中解脫出來。

不懂得回饋社會的成功人士只是商人而已

。自古以來商人都是反面教材,身上沾滿銅臭。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就是代表。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經文: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遺讀為wei,是必然的反饋

。這是私慾進一步發展,達到驕奢淫逸的程度,甚至還帶有傲慢,那就離毀滅不遠了。

遺是強調自己招惹,自作自受

。在華人的語境中,這個“

”包括整個家族,即包括子孫後代和長眠的祖先。因為自己的惡行會禍及子孫,也會讓祖先蒙羞。

在華人幾千年的價值觀中,成功的含義是光宗耀祖。

漢武帝的大將軍霍去病見到自己從未見面的父親霍仲儒時,跪下說:“

我現在才知道自己是大人的遺體啊

”,

子孫被看做是祖先的遺體

。自遺其咎那真是罪大滔天。老子的語言已經用到極點了,再不醒悟,那就是不可救藥了。富貴者驕奢淫逸和傲慢,你會毀了子孫後代,更會讓列祖列宗蒙羞,你真的無地自容了。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所以歷代家訓中,會把老子的這段經文當做座右銘,警醒子孫後代。

研究華人的家譜家訓極有價值,那是古代智者的睿智真言,有不可思議的濟世救人的妙用

。古人重視家訓,產生很多世代忠良、家業發達的成功家族,老子功不可沒。家族興旺,

後世子孫繼承家業併發揚光大是現代企業家的夢

想,那就請牢記老子的真言。

第二段經文: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河上公本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華人的文化基因到底是什麼?是儒家基因還是道家基因?林語堂在《老子的智慧》一書中說:“

中國人當他成功得意是都是孔教徒,失敗的時候都是道教徒

。”(第3頁)功成身退成為歷史學家和文化精英心中的夢想。

儒家窺探了世人的凡心,老子窺探了世人隱藏的聖心

。大部分成功人士雖然沒有按照老子的教誨做到功遂身退,但在漫漫的人生中多少次從夢中驚醒,聽到內心功遂身退的呼喚。

老子深刻領悟了內心渴望和表面情感的區別,這是儒家不能理解的。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華人的文化基因是儒家基因和老子道家基因的混合體

。既然是混合體,有些人混合的很好,但有些人混合的差很多。道家精英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詩歌,儒家精英則詩意不足。

道家基因和儒家基因,前者代表超越,後者代表現實,

二種文化基因一直在磨合,能否結出燦爛的成果呢?成功則現實,失敗則超越,這不是成功的磨合。

功遂身退是一種美好的文化設計,一幅美麗的人生圖畫。莊子說遠古有很多美好事蹟沒有記載下來,“

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莊子·天地》老子稍後的

范蠡

(公元前536-448年)是功遂身退的典型,被記載下來並被後世傳頌,甚至被作為財神供養。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范蠡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絲毫沒有享受自己的成功,而是離開越國,泛跡江湖。他經商三次致鉅富,三次散盡家財作慈善。古人評價范蠡“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功名天下

”。據說范蠡的師父是計然,計然的師父是老子。從年齡計算,老子離世時范蠡已經53歲。老子是看著范蠡成長的。

范蠡正是老子功成身退思想的實踐者,後世也有很多成功者踐行老子的人生社稷

漢代開國元勳

張良

秉承了老子的教誨,從不居功,過上簡樸的修道士生活。唐朝的

郭子儀、李密

血液裡也流淌了老子的思想,對國家忠心耿耿,建立大功,是功成身退的榜樣。老子此章的結束語喚醒了多少世間精英。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只有上善之人才能踐行

利己主義是人生的危害,家族的危害,社會的危害。無私才是真正的上善,是人類文明的渴望

。天之道也一句,說明老子是在宣說天道真言。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道德經》導讀路線圖

玄同(第1章)--玄德(第2章)--不爭(第3章)--道體虛空(第4章)--不仁\無凡心(第5章)--無私(第7章)--上善(第8章)--破私心(第9章)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修道、玄德、不爭、虛靜、無私、上善、破執(執私心

)的修行路線圖一目瞭然。理解老子的修行路線圖很重要,就能夠感悟經文的價值觀和對自我的啟發,指引自我修行事業,不然即使倒背如流也毫無意義。

“常無慾,以觀其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修行者深入禪定,安住在精微玄遠的妙境中,如如不動,世人雖然被慾望控制,但內心何嘗不渴望

修行者的寂寞無為恬淡虛靜的無上妙境

呢?這是

淺層心理和深層心理的衝突。

《道德經》第九章精解及譯文

散文詩譯文:

修行者啊,

那麼看看愚蠢的世人,

他們被強烈的慾望所控制,

他們是世俗的成功者,

追求沒有止境,

想得到全世界,

他們高舉一個滿水的盆子,

不肯放下來。

他們把刀磨了又磨,

揣而又揣,

希望鋒利無比,

他們不知道鋒利的刀尖最先折斷。

他們獲取了無數珍寶,

金玉滿堂,

卻不知道是守不住的,

因為他們不懂得放下。

更有一些富貴的世人,

他們還驕橫無比,

那是自己陷害自己,

自掘墳墓。

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以修道為事業,

當世間需要他們出現的時候,

他們會義不容辭,

濟世救人是道者的本懷,

他們能夠在世間的事務上取得成功,

但他們知道功遂身退的教法,

這是來源於上天的法音,

智者都應該遵循,

不可違背啊!

遵循教法的成功者,

才是真正的智者!

(道德經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

標簽: 老子  世人  功遂身退  經文  長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