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巴赫的組曲

作者:由 伊十八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8-06-17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代表音樂家。他的音樂充滿了巴洛克藝術的特徵,極具裝飾性,給人以琳琅滿目的感覺。要理解巴赫作品的整體形態,一言以蔽之,就是他非常喜歡各種各樣的組曲創作,而且不只是在鍵盤樂上成果卓著,在絃樂組曲上也有著巨大貢獻。

先說說組曲是什麼。組曲,是最古老的器樂套曲形式,是由幾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樂章,在統一的藝術構思下排列組合而成的。組曲就像是西餐,非常講求上菜順序的先後,但沒有既定的樂章數量,由藝術家自由地表達發揮。早在14世紀,舞會中就盛行一慢一快的舞曲組合。巴赫在組曲上,藝術成就極高,代表性作品如鍵盤組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絃樂組曲有極為著名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等。

組曲通常都需要緊扣一個主題,不同曲調之間的情緒和基調是基本一致的,而其中的

前奏曲

就像是開胃酒,最早來源於演奏家在演奏前的熱身,是組曲中最自由的形式,

在巴赫的創作中,被髮揮得特別天馬行空,是一個毫無拘束的小分支

巴赫的

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

,堪稱是小提琴演奏的“舊約聖經”,大約於1720年作於德國的克滕。這部組曲中有六部作品,作品編號是

BWV 1001-1006

其中單數是三部奏鳴曲,雙數是三部組曲

。第一組曲有八段,第二組曲五段,第三組曲七段,在這些曲子中,巴赫設計了小提琴表達所能演奏的一切和絃,使用了幾乎不可能演奏的對位技巧,

可以說,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構成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顛峰。

因此,在巴赫之後,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很少有人再創作,因為這是無法逾越的顛峰。

無伴奏就好像唱歌清唱一般,為了打破無趣和單一,因此演奏者一個人要扮演很多角色,要求非常之高。

巴赫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的演奏難度非常大,並不是因為音特別多、跨度很大,而是因為巴赫並沒有將小提琴當做一件旋律樂器使用,而是在小提琴上嚴格展現了鍵盤樂器都很難做到的四部和聲。

巴赫的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品編號是BWV 1007-1012

,堪稱大提琴演奏的“聖經”,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在這部組曲中,巴赫對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的探索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所有知名的演奏家都以錄製這部作品為畢生追求。這套作品在巴赫生前並沒被發現,而是在20世紀初,被西班牙大提琴家帕布洛·卡薩爾斯挖掘問世。

巴赫的組曲中還有另一種形式——

樂隊組曲。

在巴赫當時的時代,還沒有交響曲誕生,但已經有了成體系的樂隊。巴赫將各種樂器組合在一起,演奏不同舞曲的形式和不同的樂章,譜寫而成了樂隊組曲。

巴赫的

聲樂作品

也是創作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主要包括康塔塔、受難樂、清唱劇和彌撒曲等。其中

《馬太受難樂》和《約翰受難樂》

用音樂表現了《聖經》中對耶穌受難過程的描述,

《B小調彌撒》是巴赫晚年用他自己以前創作的作品彙集而成的

。巴赫的這些聲樂作品彙總了適合宗教音樂創作的各種手法,實際上都已經超越了宗教儀式音樂的侷限。

絕大部分音樂家都會等到功成名就才會去選擇演奏巴赫的無伴奏組曲,著名華人音樂家

馬友友

則是在自己很年輕的時候,就錄製了全套的巴赫無伴奏組曲。馬友友和巴赫有著各種不解之緣,曾在90年代時和另外的藝術家合作,在波士頓做了一項用建築形式來詮釋巴赫的藝術專案,靈感就來源於巴赫的無伴奏組曲。

巴赫的組曲

標簽: 組曲  巴赫  伴奏  小提琴  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