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印度佛教史(52)二諦中道觀

作者:由 林先生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8-12-11

1、中道觀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佛教的三個中道觀。哪三個呢?

其一、原始佛教時期,佛陀在談人無我的時候,提出緣起中道。

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痴惑,豈不更增痴惑!

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

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雜阿含經。如來所說誦第七》)

如果認為,存在一個精神實體,那麼這就是常見。如果認為,這個精神實體還能斷滅,那就是斷見。只有認為,假有的我,他是緣起的,

只有現象的顯現,沒有實體的真存

,這才是中道。

也可以說,假如認為,輪迴的前後主體不變,這就是常見。如果認為,輪迴的前後,主體完全不一樣。這就是斷見。只有認為,輪迴前後,他是相似相續的,這才是中道。

其二、龍樹的中道觀。此時,他有兩個要點

1、龍樹談論中道的時候,不去探討本體上是否存在一個“我”。而是探討,凡夫對於“我”的認知是錯亂的,因此這是認識論上的中道。

2、龍樹談論中道,是把阿含時期的人無我,擴充套件到外部世界的探討。

因此,他的中道,就是說,如果存在一個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那麼這就是常。如果認為,這個實體能夠變化(關鍵不在於變,而在於暗含著這個實體存在),這就是斷。只有認為,壓根就沒有這個實體,這才是中道。

這樣一來,由於沒有這個實體,所以依附於實體的屬性就如同無源之水,例如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等,也都不存在。故諸法實相,就是本來無生無滅,不來不去。

其三、瑜伽行派的中道觀。他在離言之上,又說存在八識體系。

因此,他們認為,既要看到所言自性上的空,又要看到離言自性上的有。這才是中道。

2、龍樹的二諦

二諦,最早出自於部派佛教時期,由說一切有部提出。

大乘佛教之中,由龍樹所提出。

在《中論 觀四諦品》記載,

這一品之中,開篇龍樹設定了一個反對者說,

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無滅故。則無四聖諦。……又四聖諦無故。法寶亦無。若無法寶僧寶者。云何有佛。得法名為佛。無法何有佛。汝說諸法皆空。則壞三寶

他說,如果一切皆空,那麼豈不是說,佛陀在阿含時期的教法都是錯誤的。按你所說,所謂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那麼佛陀講所謂四諦教法有什麼意義呢?那麼佛法僧三寶豈不是也不存在。然後他說:

若受空法者。則破罪福及罪福果報。亦破世俗法。有如是等諸過故。諸法不應空。

如果一切皆空,不僅佛教自身理論體系存在滅亡的危險,那麼倫理道德怎麼結構。那豈不是想殺人就可以殺人?

於是龍樹反駁說:

汝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緣說空。亦不解空義。不能如實知故。生如是疑難。

你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空相。不解真正空義,生出如是之煩惱。

然後他就提出了所謂二諦思想,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他說,諸佛說法,依靠二諦。一為勝義諦,一為世俗諦。如果不能如實分別二諦,那麼對於甚深佛法無法正在瞭解。

關鍵在於,什麼是二諦?在《青目釋》是這麼解釋,

世俗諦者

。一切法性空。

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

。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

知一切法皆空無生。

於聖人是

第一義諦

名為實。諸佛依是二諦。而為眾生說法。若人不能如實分別二諦。則於甚深佛法。不知實義。

所謂勝義諦,直接的翻譯就是如實知,正解。勝義諦,就是正確地看待諸法的本質,所謂不生不滅之諸法實相。

所謂世俗諦,就是凡夫顛倒的認識。也就是錯誤的認識,所以形成了世界生滅不斷的假象。

然後他寫道: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盤

第一義皆因言說。言說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說。若不得第一義。云何得至涅盤。是故諸法雖無生。而有二諦。

世俗諦雖然是錯誤的認知,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用的。如果不依靠這個世俗言說,那麼佛法就無法說明了。難道指望凡夫自己悟到諸法實相嗎?所以還需要依靠言說。

這個《青目釋》是在中觀應成、自續派形成之前的解釋,還雜糅了同時期的其他解釋,所以保持了早期解釋中觀思想的一個範本。

在這個解釋之中,世俗和勝義,只是一個判別認識是否正確的一個模式。龍樹之所以提出二諦,是有兩個含義

1、為大乘佛教正名。就是認為,大乘佛教提出不生不滅,並不是和阿含思想相違背。恰恰相反,只有大乘教法才是真正正確的。阿含思想其實是

錯的

(一般佛教用不了義代替),但是這個錯誤,不是佛陀造成的。而是因為凡夫不解真正諸法實相,不得已只能藉助錯誤的言說來說法。

2、判別教法的是否正確。當談到一切法是生滅的時候,此時就是錯誤的。只有談到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時候,這個教法才是正確思想。

此時,這個二諦觀不涉及形而下的實踐和修行。

但是在龍樹思想之中,怎麼避免倫理問題呢?往往採用否定的方式。

例如一個人不解空義,去做壞事。是因為他執著空,形成了斷滅空。如果空亦復空,一切法不可得,就可以避免這種狀態。

3、如何修行?

龍樹提出整套空觀思想目的是什麼呢?

從表面上看,他是告訴你,凡夫的所有認知是錯誤的。實際上,他暗含的目的並不是這一點。

恰恰相反,他想告訴你的是,一切行為都是正確的。但是這裡的主體,不是凡夫,而是行菩薩道的聖者。

聯絡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就知道,大乘佛教是一批急需入世的居士推動的。

如何在理論上,為這批人正名,就成為佛教論師的理論目標。

因此,大乘佛教提出,一切法本來無生,一切法本來涅磐。這樣一來,暗地裡就完成了佛教的世俗化過程,也就是居士,沒必要出家,而是入世便能修行。

更加契合的是,是度化眾生和上求菩提的合一。

這套思想發揮到極致,就是告訴你,什麼行為都是正確的。

那麼當龍樹提出這套思想,他的目的並不是給出一套修行法則,而是直接告訴你諸法本質。但是他沒有說,我怎麼修行,才能達到如實知。

那麼如何修行,就成為擺給後世佛教論師的一個理論目標。其中有三個路線

1、佛性如來藏路線。透過架構一個如來藏,既告訴你本來涅磐,又告訴你存在輪迴。其中輪迴那方面,可以把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時期提出的輪迴思想全部複製進去。但是這個思想,雖然提出了客塵煩惱,但是重點卻是宣傳本來涅磐。所以,成為一個“半吊子”的思想。

2、瑜伽學派路線。他們在離言之中,假設八識體系。八識現燻體系,既保證了輪迴和涅磐,又不違背龍樹的空觀思想。

3、中觀派的路線。

4、中觀派的路線

那麼中觀派如何面對這個棘手的局面呢?

一言以蔽之,改造二諦思想。把二諦從形而上學的思辨,拉回到形而下的修行之中。

複次有自部言:若第一義中,彼內外入皆不起者,法體不成,能依止壞,汝得因義不成過故。論者言:世俗言說實故,瓶眼入等內外可得故。汝說過者,此不相應。(清辨《般若燈論》)

有人說:勝義上,不許內外入處(外部世界和精神存在),既然一切都不存在,那麼這會有大過失。論者說:不對。依照世俗,我們承認有十二處的存在,所以你的說法不合適。

在清辨看來,勝義上角度來看,一切法確實是不存在,是絕對的空。但是在世俗上,我們承認一切法的相對存在性。

自部及外人等謂我言。彼中道說無一切句義與路伽耶說無則無差別。

有人責難我們說:你所說的中道和路伽耶(順世外道,就是認為死了就空無)說無有區別嗎?

回答說:

若路伽說無與中道說無是同者。於何時同耶。為世俗言說時同。為見真實時同。

你說我們和外道之說是一樣的。請問什麼情況下是一樣的?在世俗言說還是見真實的時候?

且論世諦時同。撥無因果執者則拔白法善根。行一切不善道。

壞世諦法故

。複次中道說無者。則不如是。所謂說因果相續如幻如焰行善業道以有漏陰相續故。其義云何。過去有陰相續滅。現在有陰相續起。現在有陰相續滅。未來有陰相續起。

在世俗言說上,我們和他們不一樣。一些人看到一切皆空,不解如來真實義,於是就墮入頑空。認為幹什麼壞事都可以了,那麼這是壞世俗法的行為。

而中道論者說無,可不是這種情況。我們是承認,因果相續,如夢如幻的。為什麼呢?過去有相續滅,現在有相續生滅,未來有相續生。

譬如夢是名中道說無與路伽說無。非世諦時同。亦非見真實時同。汝說無者。此說無之識緣無境。起一切時。以執無為相。然是邪智。

因此,就好象夢一樣。故而,外道說無和中觀論者說無能是一回事嗎?不是,絕對不是。不僅在世俗上不是,在見真實的時候,也不是。外道執著無,這是錯誤的認識。

因此,在清辨看來,雖然中觀論者,認為勝義上是一切法不存在。但是在世俗上,他還得承認因果相續這個現象是存在的。

他承認這個因果相續,目的就是和世俗倫理道德接洽。

清辨還提出,

世諦者,謂

世間言說

,如說色等起住滅相,如說提婆達多去來、毗師奴蜜多羅吃食、須摩達多坐禪、梵摩達多解脫。如是等世間言說,名為世諦;是等不說,名第一諦。第一諦者云何?謂是第一而有義故名第一諦,又是

最上無分別智真實義故名第一諦

。真實者,無他緣等為相,若住真實所緣境界無分別智者,名第一義。為遮彼起等隨順所說無起等及聞思修慧,皆是第一義

清辨認為,勝義諦是無分別智認識的境界,是離言絕相的。

而人類所認識的世界是世俗諦。

那麼橫亙在現象和自在之物,就無法接洽。

於是清辨提出世俗勝義諦。也就是他是世俗的,但是他的內容是勝義。等價於原始佛教時期提出的道諦。因此,他就不完全否定世俗諦。而是認為世俗諦之中,有一些內容是闡述佛法的,那是世俗上的勝義諦。

因此,世俗和勝義就成為修行的保障了。

佛陀說法,從勝義走向世俗,眾生修行,用世俗走向勝義。這就是二諦上架構中道觀,既要承認世俗,又要承認勝義。

而在另一派,中觀應成派是這麼闡述二諦的。

此是最勝而又是義,故名勝義。唯此是諦,故名勝義諦。此勝義不以他為緣,常自寂滅,是諸聖自內證,超越一切戲論,不可示不可知

這一部分,實際上是瑜伽學派、如來藏思想、中觀思想都一致同意的。

因此,月稱認為,勝義諦就是空相、空性,是一個絕對無法改變的真如實相。

除此之外,皆是世俗。

因此他不承認清辨所說的所謂世俗勝義。他認為世俗諦有三,

1、一切事物被完全覆蓋起來,謂是世俗。何以故?因為無知(無明)把一切事物的真實性完全覆蓋起來,故稱世俗。

2、又世俗者,謂相互生起。即事物相互依存而生起、存在的意思

3、所謂世俗,即假設、世間習慣、言說的意思,並具有所詮能詮、所知能知等特徵

第一個意思,就是認為世俗諦展現的世界,是錯誤的,顛倒的。

第二個意思,緣起性空義。他認為,緣起現象是世俗的,性空本質是勝義的。

第三個意思,社會習慣、社會言說。

他在《入中論》說,

由於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

說見真境名真諦,所見虛妄名俗諦。

意思是,諸法還是這麼一個諸法。但是由於聖者去認識和凡夫去認識,就出現問題了。聖者如實認識一切法無自性。但是凡夫起了顛倒見。

無患六根所取義,即是世間之所知。

唯由世間立為實,餘即世間立為倒。

意思是,人分兩種。一種六根壞了,看到的景象連世俗人都知道他看錯了,這就是倒世俗。而正常六根的人,看到的世界,就是正世俗。

但是,正也好,倒也罷,都不是聖者的境界。

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現為諦。

能仁說名世俗諦,所有假法唯世俗。

無明而生起錯誤的認識,這就是世俗諦。在聖者看來,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因此一切法是假法,只是存在在世俗之上。

因此,在月稱看來,世俗諦是顛倒見,

但是,在世俗諦的第二個意思之中,月稱又承認緣起性空義。也就是世俗上事物是相互依存的,是緣起的。在性空之上,一切法不生不滅,是諸法空相的。

他劃分二世俗,實際上也是要完成倫理道德的建構。

這樣一來,實際上就完成了應成派的修行實踐。

在實踐之中,時刻叮囑自己,自己所見的一切法只是世俗,是虛妄的,不可執著。並且世俗諦有一層含義是社會道德,所以也不可能違反社會道德。

標簽: 世俗  勝義  相續  中道  二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