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借勢打擊有奇效

作者:由 佛系路痴有疑問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22-08-15

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借勢打擊有奇效

【原文】: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文】:

敵軍的基本情況已經摸清楚了,而盟友卻還處在猶豫觀望之中。當務之急是設法促使盟友堅定進攻敵軍的決心,這樣就可以不用我軍出兵,保全我軍實力。這是從《易經》的“損”卦裡推匯出來的,盟軍在攻戰中可能會有損失,這對我軍是極為有利的形勢。

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借勢打擊有奇效

【經典案例】

【子貢巧遊四國保魯】

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借勢打擊有奇效

齊國的大夫中有一位叫田常(本名田恆,漢代避諱漢文帝名字改為田常)的人,此人頗具野心,一直試圖獨斷朝綱。於是他試圖透過攻打魯國的方式給齊國的其他大夫家族以震懾,如晏氏、鮑氏、高氏、國氏等。而孔子得到了這個訊息,身為魯國人,魯國作為母國受到生死存亡的威脅,自然不能無動於衷,決定派學生前去拯救魯國,而子貢正是這個臨危受命的不二人選,於是最後由子貢出馬,解救魯國。

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借勢打擊有奇效

子貢出發後,並沒有先前往魯國,而是直接去到了作為敵國的齊國。他先面見了田常,直截了當地指出,如果田常試圖專權於齊國,那麼攻打魯國是毫無意義的。他表示,魯國的城牆又薄、又不適合防守、國君又蠢、大臣又沒用、百姓又不喜歡打仗,這樣無法有效削減其他家族的力量。

要真正達成控制齊國的目的,該去打城高牆厚、盔甲新而堅固、軍隊全是精銳,又是能臣負責把守的吳國。這樣才能讓齊國的大臣和能夠影響到政局的城邦裡的“國人”都死傷於戰爭中,這樣不論是在朝中的大臣還是在民間的輿論,都無法阻止田常控制朝堂了。這使得田常動了心,但還在為如果改為攻打吳國是否會遭到齊國中人的懷疑而猶豫。

子貢看田常上鉤了,於是就乘勝追擊,當即表示可以為其出使吳國,透過勸說吳國救魯國的方式,使得吳國和魯國成為同一個陣營,這樣田常就可以擁有攻打吳國的名義了,但前提是不要立馬發動對魯國的進攻。田常看子貢想的如此周道,於是就同意了子貢的提議,讓他出使吳國。

子貢順利地來到了吳國,面見了吳王,利用了吳王試圖稱霸於諸侯的慾望。他對吳王說,稱王的在這世上絡繹不絕,但只有真正的霸主才能真正無敵。而作為萬乘之國(國力強大)的齊國,試圖攻打千乘之國的魯國,這擺明了就是要和吳國搶奪霸主的地位啊!並表示,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出兵攻打齊國救魯,這樣既能夠傳揚吳王的聲名,又能以此顯示吳國的強大,以震懾晉國,還能使齊國付出代價,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吳王也心動了,但吳王表示,自己因為和越國交戰的原因,軍隊都派往越國首都會稽了,因為擔心越王向自己復仇,打算徹底滅了越國再去攻打齊國。子貢勸到,越國是比不了魯國的,為了打越國這個小國而畏懼齊國,這不是勇者的表現,勇者就是要不畏艱難。

如果吳國透過伐齊救魯的方式昭告吳國的仁義,諸侯必將來吳國稱臣,吳國霸業必成。並表示,可以為吳國出使越國,使越國發兵支援吳國伐齊,自然也就沒有來自越國的後顧之憂了。吳王大喜,同意了子貢的建議。

子貢又來到越國,這次越王勾踐親自前來面見子貢。問到,為何像子貢這樣莊重的大夫,竟然會來到自己這蠻夷之國。子貢表示,自薦勸說吳王攻打齊國,但吳王擔心來自越國的後顧之憂,要先打越國,如果這樣的話,越國必破。越王說道,自己因為不自量力,和吳國交戰,結果被困在會稽,十分痛苦,如果可以,一定要和吳王拼個你死我活。

這時,子貢丟擲了誘餌,“那麼,如果吳國要是攻打齊國敗了,那不就是大王您的福氣了嗎?而如果他勝了,他必然會進攻另一個大國晉國,如果大王和晉國配合,前後夾擊吳軍,必然將其一舉擊潰。”同時還表示可以為越國出使晉國,勸說晉國國君和越國一同作戰。越王喜出望外,當即表示贊同。

於是,子貢先回到吳國,向吳王傳達了越王決定出兵相助這件事,而越國使者也到達了吳國,向吳王傳達了將會出兵相助的訊息。吳王認為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於是大舉出兵,伐齊救魯。而子貢則在這個時間前往了晉國,面見晉國國君,告訴了他吳國將要攻打齊國,並且戰勝齊國後,必然會攻打晉國的訊息,讓晉國國君做好準備。

做完這一切,子貢的使命就完成了,然後,他這時回到了魯國,靜靜地等待歷史的發展。當子貢回到魯國後,吳國果然和齊國交戰於艾陵,並且大敗齊師,還抓了七個軍計程車兵,並且並不準備班師,直接前去攻晉,與晉軍相遇在黃池之上。兩國爭霸,然後,吳軍與晉軍進行交戰,結果晉軍大敗吳軍。

越王勾踐聽到了這個訊息,帶兵渡江襲擊吳國,一路打到離吳國國都金七里的地方,在那裡安營紮寨。吳王聽到這個訊息,趕緊離開晉國回軍吳國,和越軍在五湖交戰,結果屢戰屢敗,被越軍破城而入,越軍包圍了王宮,殺死了吳王夫差和他的國相。三年後,越國成功稱霸,成為新一代霸主。

子貢的一系列謀劃,使得五個國家的局勢因為他而改變,所以《史記》中記載:“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充分展現了他可怕的外交才能。

【張居正陰謀奪權】

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借勢打擊有奇效

張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為了要奪權,也不惜使用移屍嫁禍的陰謀。

明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太監馮保,居中用事。大學士張居正明白要奪權專政,非借馮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結好馮保,稱兄道弟。這時,獨握朝政大權的是內閣大學士高拱,高拱和張居正又是面和心不和的。

有一次,神宗早朝,方走出宮,突有一無須男子,做宦官狀,疾趨而來,左右見此,即上前把他抓住,搜出一把利刀,顯有行刺企圖。神宗即命馮保審問,此人供說名叫王大臣,來自南方戚繼光的營裡。馮保聞言大驚,立即停審,親往見張居正,問如何處置。

張居正說:“高拱此人,屢想把你逐出宮外,此番可打蛇隨棍上,乘機把高拱除了,你才可以高枕無憂。何況戚繼光正握南北軍權,妄指不得,何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馮保聞言大喜,回來即叫親信年儒去行事。年儒私對疑犯王大臣說:“下次審問的時候,你只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來行刺的,便可赦你無罪,還會升你官做錦衣衛,賞賜千金。如不這般說,必會把你打死。”

王大臣在此威迫利誘下,自然勉強答應照辦了。

到第二次審問的時候,各大臣早已心知肚明此案的內幕複雜,都列席旁聽。馮保這位無須主審官便問疑犯:“大膽王大臣,你來行刺,究竟受誰人指使的?”

王大臣在拘押時已吃盡拷打之苦,此時便憤然回答:“是你教我說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旁聽之人大譁起來,馮保聞言大驚,即宣佈退庭,不敢復問。

第二天再審,疑犯王大臣已中了啞毒,不能說話,馮保不待細審,即硃筆一批,押犯人往午門斬首。

在此情況之下,高拱也不安於位了,讓出位,回家吃老米去了,朝政大權,便落在張居正手裡。

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借勢打擊有奇效

【簡析】

所謂借刀殺人,是指在對付敵人的時候,自己不動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用以儲存自己的實力;再進一步,則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以達到置敵於死地的目的。

戰爭中,“借刀殺人”是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利用矛盾的謀略。其中的“殺人”不能僅理解為損人利己之事,而是可以引申為想要達到的任何目的。“借刀殺人”,巧在一個“借”字,即利用、借用。

所謂“借”,就是借用外部力量來幫助自己。自己缺兵少將,就多借用盟軍的力量;直接殺敵有困難,就要設法使用他人的刀槍;資金不足,就要想法利用別人的金錢;缺乏物資,就千方百計讓別人的物資為己所用;自己的謀略行不通,就試著採納他人的智謀。

總之,自己難以做到的事情,可以藉助他人之手去做,無須親自動手,便可坐得其利,這便是“借刀殺人”之計的妙用。

要深刻理解此計,不能忽略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一是如上所說,巧用外力為己所用。借用別人的手和力量,自己不用動手不用出力,不花任何代價,便順利實現自己的目標。

二是爭取有利可圖的第三方加入。借其刀去殺人,即使對方不是心甘情願入夥,也必然難逃干係。

最後要注意此計的絕妙之處在於,避免自己拋頭露面,做到不留任何痕跡,也就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既落得置身事外,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因此,此計的主要特點在於

:抓住主要矛盾後,借敵方內部力量或盟友力量,削弱或消滅敵對勢力。而關鍵要善於捕捉和利用矛盾,包括敵方內部的矛盾以及敵方與盟友的矛盾,並想方設法將這些矛盾擴大、激化,直至引起敵方內部爭鬥,或是敵方與盟友的鬥爭,以達到削弱或消滅敵方兵力的目的。

在軍事上,此計的運用多與利用反間計相聯絡。而現代商戰中,有些商家為謀取私利故意造成他人過失來掩蓋自身失誤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其所用策略都可稱為“借刀殺人”。

標簽: 子貢  吳國  越國  齊國  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