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作者:由 長安客話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12-04

長安客話: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上)

(接上篇)

3.觀感

觀感主要是透過觀察瓷器露胎部位的各種痕跡來區分新與老。主要有以下幾種:

(1)跳刀痕、螺旋紋

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時形成的放射性條狀痕跡。瓷器拉好坯後在挖足、修足時如刀不銳利,或輪車的旋轉之力不均勻,易導致坯體上產生放射狀條紋,即是跳刀痕。跳刀痕在元、明、清民窯瓷器中多見,在官窯器中極為少見。目前有一些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在底足上仿做出跳刀痕,所以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就認為是老瓷器真品,對跳刀痕也需要認真辨偽。

老瓷器底上的跳刀痕是從底足邊向中心呈現放射狀的細條紋,這種放射狀的條紋寬窄、長短不等,呈不規則狀,有的非常明顯的,也有不太明顯、隱約可見的痕跡,有寬一些的,也有細密的,且大多數有跳刀痕的底部都是失釉的,而明末清初景德鎮瓷器底部的跳刀痕施釉。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樸自然,沒有人為故意造作現象

(圖1/圖2)

。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為是刻意而為,故放射狀的條紋較整齊,規規矩矩不夠自然,放射狀條紋或旋轉紋凸起,有的如搓板狀,與歷史上的工藝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較大差別

(圖3)

。收藏愛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徵,就很容易辨別真偽。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1 明洪武釉裡紅牡丹菊花紋盤殘片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2 明洪武釉裡紅牡丹菊花紋盤底跳刀痕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2 明萬曆青花盤殘片底部跳刀痕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3-1 新仿元青花人物玉壺春瓶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3-2 新仿元青花人物玉壺春瓶底跳刀痕

螺旋紋與跳刀痕一樣,是瓷工在修胎底時留下的,多出現於元、明時期露胎器底,俗稱為“臍狀”、“乳突”等名

(圖4)

。在拉坯時,瓷工削底是從外緣向底心推進的,止於底心,一刀完成,由於轉檯轉速較慢,吃刀量大,轉動不夠平穩,因此造成了特別明顯的螺旋狀切削痕跡,紋路一般順時針旋,也有少數逆時針旋,實為瓷工左、右手不同的操作習慣所至。老瓷器螺旋紋自然流暢

(圖5)

,而新仿器螺旋紋生硬,生搬硬套之感十足

(圖6)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4 元青花小杯、元卵白釉瓷片、元鈞瓷片三件器底臍狀足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5-1 清順治青花竹石花鳥紋筒瓶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5-2 清順治青花竹石花鳥紋筒瓶底螺旋紋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6 新仿元青花大盤底螺旋紋

(2)泥鰍背

泥鰍背是指明、清官窯瓷器足背皆削得圓潤,俗稱泥鰍背。老瓷器底足刮釉自然,相對光潤,有質感

(圖7)

。新仿器底足邊或器物的沙底表現則過於溜圓,能觀察出人為磨製出的痕跡

(圖8)

。凡器物足邊或砂底過於光潤者都值得懷疑。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7 清雍正粉彩過枝桃蝠紋盤(足邊泥鰍背)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8 新仿明青花大盤底(底及足邊過於光潤)

(3)火石紅

在中國古代瓷器特別是民窯瓷器的露胎處,往往有深淺不同的紅色燒成物出現,深者呈桔紅,淺者呈淡紅,由於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紅色,被稱作“火石紅”。這是古瓷在燒製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尤其在景德鎮生產的明清民窯或宋元龍泉窯、青白瓷等器物上往往會見到。但並不是所有器物都存在此現象,有的藏家誤認為有火石紅者就是真品,其實是誤解。陝西古瓷專家馬廣彥先生結合實物的表現,將火石紅分為胎紅、窯紅、刷紅、假紅等型別,還是很有見地的。

“胎紅”主要表現在器物足邊胎釉結合的地方會出現一條較淺的桔紅色圈線

(圖9)

,這是器物胎體內所含鐵元素在燒成過程中,以鐵離子狀態向器物露胎處富集,在器物冷卻過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並附著於露胎表面,多出現於盤、碗或瓶類的足邊(不是每件器物都有)。而現在仿製明清官窯的小杯或碗的足邊,往往呈一圈棕黃色或米黃色的圈線,還泛有光澤,是人為刻意製作的。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9-1 明宣德青花雲龍紋扁瓶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9-2 明宣德青花雲龍紋扁瓶底(足邊火石紅圈線)

近20年來市面上常出現有一種臆造品,此類臆造品從器表看地釉就為淡粉紅色,很輕薄,多為青花或鬥彩瓷器,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應屬“胎紅”的另一種。此類器物的胎體是人為製作的紅色胎體,使藏家誤認為成化官窯的真品。其實明代成化傳世器物的釉面白而肥潤,胎體較輕薄,盤碗類的胎體如透過陽光照射,胎微微顯稍許肉紅色,這是明代早期圓器的特點之一。針對這一特點,景德鎮製作的臆造品其胎體不用陽光照射,器物表面便呈現淡粉紅色。這類臆造品胎體過於輕薄,紋飾繪畫粗糙,常見器型除小杯外還有瓶

(圖10)

、小罐、盤之類,與成化傳世真品的風格截然不同,值得藏家注意。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0 臆造品成化款紅色胎體鬥彩人物瓶

“窯紅”主要表現在器物內外的所有露胎處,這是瓷器在窯爐內的燒製過程中由於外因作用造成的,也就是瓷胎中的鐵離子或氧化亞鐵在窯內降溫時二次氧化,以結晶形態融附於胎體上,形成火石紅,多見於器物表面漏釉處、縮釉處或無釉處。六朝青瓷無釉的砂底部位常出現的不規則片狀火石紅(支燒痕),亦為窯紅

(圖11)

,有時在瓷器上與胎紅同時出現,它可能與瓷器燒製時用含鐵量高的河沙支墊器具有關。現代南方仿製的六朝青瓷很多

(圖12)

,與真品相差甚遠,濃重的火石紅底、濃重的火石紅圈足等現象在仿品中都有表現,但都是人為造成的,值得注意。還有一種常見的做舊痕跡為散點式鐵鏽樣斑

(圖13)

,此種現象常表現在景德鎮仿製的各類瓷器的釉面和底部胎上,彷彿是器物在地下受潮溼與金屬器的影響導致釉面形成的一種腐蝕現象,或誤認為是早年在窯內時出現的,其實是人為做舊方法的一種。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1 東晉青釉碗殘片底部支燒痕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2 現代仿六朝青瓷底部支燒痕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3 臆造品仿古瓷瓶瓶身鏽斑

“刷紅”主要表現在元末明初的青花或釉裡紅大盤的底部,在器底可以清楚地看到火石紅狀的刷痕

(圖14)

。故宮博物院藏有約70件洪武大盤,底部多見有刷痕的火石紅色底,並帶有一定光澤。據景德鎮仿古專家楊國喜先生介紹,洪武年間瓷器底部顯出的紅顏色,是因為當時大器上釉的方法是澆釉,澆好後要用刷子刷去底部沾上的釉,所以器底表面就留下了刷痕。元明早期燒大件瓷器不用匣缽,燒窯時由於胎與火直接接觸,胎表面的鐵質就泛出了顏色。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4 明洪武釉裡紅折枝牡丹紋花口盤(底部火石紅刷痕)

現在一些新仿器上的火石紅不是瓷器胎內鐵質高溫析出經二次氧化而成,而是人們有意識製作出來的。上世紀末以前,仿古瓷器製作者還未研製出可以亂真的胎紅、窯紅的方法,當時新仿器的胎紅是器物入窯前用毛筆蘸上含鐵量高的料水刷出來的,而窯紅是滿窯時在器物底部放上糠灰燒出來的

(圖15)

。自本世紀初以來,有的仿古瓷作坊在泥料和燒成氣氛上鑽研出新門道,無論用什麼方法燒製出的仿古瓷上的火石紅難以亂真,有的是大紅底,有的很粗劣或又很淺淡,單純透過火石紅來鑑定是否古瓷在某些具體器物上已失去準確性。因此,火石紅只能是對瓷器進行綜合鑑定時諸多要素中的一種,而不是區別真假古瓷的唯一標準。當然,如果在對一件瓷器的鑑定中準確無誤地判定它的火石紅是假的,那麼這種發現就有助於我們提高警惕,從其他要素上一一揭示器物的偽贗本質。而如果一件被鑑器物上的火石紅沒有疑點,那麼我們還必須堅持警惕性,要從所有要素上嚴格把關,毫無疑點才能拍板。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5 新仿元青花大盤底部火石紅

對火石紅的檢驗要認真仔細。如果一件仿古瓷上的胎紅和窯紅是用現代仿古科技手段燒出來的,我們就要另闢蹊徑進行鑑別;如果它的胎紅和窯紅是燒製前後人工塗抹的,那它一定會有地方違背自然形成的規律性,露出人工痕跡的破綻。例如有的仿古瓷上的胎紅表現在接近胎釉分界線的地方呈現一圈明顯棕黃色的圈線還有光澤,應為現代仿製品;有的窯紅在器底呈片狀分佈,但細看會有塗刷的筆痕。總之,要堅持綜合鑑定分析的原則,切忌一葉障目、管中窺豹的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

(4)糊米底

此現象在明代傳世品中主要表現在宣德、成化兩朝青花或黃地青花盤的盤底

(圖16)

。這兩朝較大的盤子一般多為白色或灰白色的胎,經燒製為無釉砂底。而“糊米底”作為砂底的一種,其盤底為糊米狀。這是因為窯爐中的墊砂含有鐵質,在窯爐的燒製過程中,受窯溫和空氣中氧的影響,盤底與墊砂中的鐵質發生化學反應,使得露胎處出現了褐色的鐵斑點,分佈在盤的底部。這種鐵斑點也有暈散現象,撫摸時手感比較平整。現代仿古瓷有意仿燒的糊米底呈黑糊米狀,還有凸起的鐵斑,分佈得很均勻,用手撫摸不平整,與真品相比差別較大。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6-1 明成化黃地青花折枝花卉盤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6-2 明成化黃地青花折枝花卉盤糊米底

4.聲音

透過敲擊瓷器聽聲辨析新老也是鑑定的輔助依據之一。老瓷器胎體是人工製成,密度不甚均勻,加之年代久遠,敲擊聲音略顯沉悶音短。新仿器胎泥由機器淘制,燒成後的胎骨緻密緊實,敲擊聲音脆而悠長。

5.接底現象

我們鑑定器物時往往先看器底,透過器底的款識和燒製痕跡來區別新與老。當今文物市場在仿古瓷的琢器和圓器中常常見到有後鑲底(俗稱接底)器物:它的底部是明代碗足或明清時的罐底、瓶底,而器身卻是現代胎釉表現,這就是所謂的接底現象

(圖17/圖18)

。這是仿古商家利用了藏家優先看底的鑑定習慣,用此手法做仿古瓷來誤導藏家,值得注意。凡此類器物在鑑定時尤其要注意口部和底部是否有接痕,口沿、足邊部位上下釉色是否一致,其次在造型上分析器物結構是否合理,最後再下結論。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7-1 仿明霽藍釉執壺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7-2 仿明霽藍釉執壺底(晚明成化款底)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8-1 仿清素三彩瓶

古陶瓷鑑定常識系列——瓷器的胎體(下)

圖18-2 仿清素三彩瓶底(晚明“大明年造”款底)

(本篇完)

標簽: 瓷器  刀痕  器物  火石  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