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雲散天青耀州瓷

作者:由 故詞628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06-18

中國耀州瓷器值多少錢

長安長安,很多時候都是與大唐王朝那一場盛世繁華聯絡在一起的。不喜歡瓷器的人很少知道,在離長安不遠的地方,也曾出現過耀世一時的“瓷都”——耀州。

第一次知道耀州窯,是在景德鎮陶瓷博物館裡那張“全國主要瓷窯遺址分佈圖”上,看到長安城旁邊竟然躺了那麼大一個古窯遺址圖示——耀州窯的時候,真是激動萬分,恨不能立即飛回去一探究竟。

雲散天青耀州瓷

風和日麗的週末,睜開眼睛就感受到了古窯的召喚,果斷吃了早飯就踏上探訪之路。

一、路程

從西安南郊出發,自駕到耀州窯博物館,100公里多一點,走延西高速,大概一個半小時就能到達,路況很好。

耀州在西安的北面,我們一路向北,延西高速進入高陵的地界,竟意外地迎面撲來了一面很熟悉的成語廣告牌“涇渭分明”。駛近了才發現,竟然是途徑了涇河與渭河的交匯處——

渭河

黃河

的最大

支流

涇河

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西安市

高陵區

交匯時,由於含沙量不同,

涇河

水清,渭河水渾,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後人就用涇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可惜高速上不能停車,飛速而過的車窗外,看不見清濁同流的畫面,僅能看到涇河窄窄的河道,蜿蜒著靠近渭河寬闊的臂彎。

臨近耀州,地形開始出現溝壑的起伏,能很明顯地感覺到那是一條條幹涸的河道。之前參觀景德鎮的古窯民俗博覽區,細細地看過古時陶瓷燒造的整個過程,知道瓷業發達,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水系要發達,因為古時製陶大都需要依賴水力,一是透過水流的落差帶動水碓來粉碎瓷石,二是瓷土的練洗需要充足的水源。現如今,那乾涸的河道邊,層疊的草坡仍在,只是水已停流,古窯的薪火已滅;我不禁又心生感嘆,非要把車停在道邊,冒著被呼嘯而過的大貨碾壓的風險,跑到橋邊給乾乾的河床留了張影像。

雲散天青耀州瓷

雲散天青耀州瓷

二、歷史地位

早在唐代,耀州窯就點燃了嗣後千年不絕的爐火;北宋末為鼎盛期,為宋代六大窯系之一;終於民國。其窯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舊稱“同官”,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包括

陳爐鎮

、立地鎮、

上店鎮

及玉華宮等窯在內。

耀州窯雖為民間瓷窯,但是由於它的產品“巧如範金,精比琢玉”,質至精緻,所以,也曾納貢於皇室,為最高封建統治者所享用。耀州窯博物館裡,就藏了一片刻著“官”字的殘瓷。

雲散天青耀州瓷

中國傳統名窯之一的“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

柴榮

御窯

,相傳在設計這個瓷器的時候,世宗要求道:“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柴窯被視為中國“諸窯之冠”。但由於目前尚未發現其窯址的準確位置,因此柴窯的窯址也被稱之為“千年之謎”。

近些年來,陝西學者對西安出土的耀州窯青釉瓷進行研究,提出了耀州窯就是柴窯的觀點:原因一,傳說柴窯瓷產於“北地”,而文獻記載自漢代以來,陝西的潼關縣在北地郡的轄區內,除了古文獻外,在耀縣藥王山的一些北朝佛教道教造像碑中就有關於“北地郡”、“北地”的記錄。原因二,傳說柴窯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而耀州窯創燒於唐代,到五代時其燒造青瓷的技藝更是純熟,當時能燒出上述“四如”青瓷的,貌似也只有陝西耀州。

然而不管“耀州窯”是否“柴窯”,耀州瓷的美麗都是令人折服的。

三、美的歷程

(一)倒流壺

去耀州窯之前,在網上做功課,簡短的遊記評論裡,大都放了博物館門口倒流壺的圖片鎮樓。然而,沒有親歷過實物,真的很難理解某個事物的精妙,看完圖片我理解的倒流壺,就跟科技館裡看到的“無源之水”是一樣的。

也先放一張自己拍的照片鎮文,然後再細細說一說這壺。

雲散天青耀州瓷

所謂“倒流”,是因為這個壺沒有蓋子!要往壺裡注水,需要透過壺底的一個梅花形小孔——也就是說,注水的時候,整個壺身是倒過來的,因為壺沒有蓋子,所以水漏不出來;而當水注滿,把壺身翻正,很神奇的是,原來注入的水,也不會從壺底的小孔漏出來!

自己買了一個小中號的倒流壺複製品,回到家來試著注水,倒提壺把水流涓涓而出,壺底滴水不漏,感覺真的很奇妙。

雲散天青耀州瓷

雲散天青耀州瓷

夠倒流不漏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壺底的孔連線的是壺內一根空心管,管與梅花口相接的這頭跟壺底無縫連結,水順著管注入壺身,因為沒有壺蓋,只要水位低於獅子壺口的內口,水就不會溢位;當壺身擺正,又因空心管已與壺底連成一片,所以水也沒法從壺底的梅花孔漏出來。

在網上當了倒流壺的內部結構圖,其內玄機一目瞭然。

雲散天青耀州瓷

這個古樸秀美的小壺,1968年出土於

陝西

彬縣,國家一級文物,現存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因此,耀州窯博物館裡是看不到這個壺的真身的,只是因為它太精妙美麗,豔冠耀州窯存世的其他藏品,於是被作為耀州瓷的代表,複製了一個特大號的飾於耀州窯博物館門前,陪伴著滋養了它出生的漆水,守護這早已沉寂的“十里窯場”。

(二)紅映黃堡——唐時期

耀州窯在開創之初,燒造瓷器的種類比較豐富,除黑釉、白釉、青釉等高溫瓷器外,還生產三彩等低溫釉陶。

唐三彩作為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在很多博物館中都能見到它們瑰麗的身影。但是由於唐三彩的主要來源是墓葬的出土,因此其器多為陶俑、禽畜、鎮墓獸之類,器皿形態並不多見,更不用說建築構件了。然而,在耀州窯博物館中,竟藏了一件三彩龍頭套獸。

雲散天青耀州瓷

這個龍套獸造型奇特,製作精良,色澤雖歷經千年仍明豔無比。隔著透明的玻璃凝望它,我終於得以瞥見大唐盛世那恢宏的殿堂廟宇細緻的輪廓,那些一直以來模糊的影像逐漸清晰,不再是大唐芙蓉園裡紅簷白牆的生硬形象,而是著色斑斕,自由開放之氣衝蕩其中的高門廣簷,讓人想著想著都神清氣爽。

(三)雲散天青——五代時期

在五代擾攘紛亂的時局下,耀州窯並未停滯其前行之步履,此時期的產品,從唐代的多樣化,轉為以燒造青瓷為主。器物造型一改唐代渾圓豐滿的風格,體現出精巧秀麗之特色,已開宋風之先河。其中剔花的裝飾技法尤為出色。

前面說過,有學者認為周世宗柴榮御用的“柴窯”就是耀州窯,許是有些道理的。在博物館裡這個時期的藏品裡,有一個瓷碟,色澤非常青潤,淡淡的白玉光澤泛華其上,刻花的線條流暢舒展,看得人會不自覺得微笑,心也隨之變得柔軟起來。後面宋朝時期的展品雖然豐富異常,剔花、印花技藝也更爐火純青,可我就是感覺不如這個碟子溫潤。

雲散天青耀州瓷

去看這個碟子的時候,並不瞭解柴榮其人;寫這段文字的時候,已經聽了“話說宋朝”的前段,方知這是位孤膽英雄般的主子,是可以在新登帝位部下遁潰叛逃的戰場上單騎衝入幾萬人的敵陣單挑主帥,反轉戰局的傳奇人物;其後的數次征伐,也無不是兼程速進,越戰越勇,西敗後蜀、三徵南唐、北伐遼國,神武雄略。恰恰是這樣的人,竟是獨獨喜歡並創就了這一抹溫柔的天青之色,正是應了那句“鐵漢柔情”的古語啊!

(四)爐火不夜——宋代時期

“長安北望,同官故園,漆水依依,丘陵綿綿,落日餘暉,五彩絢爛,煙青火紅,窯爐遍山……”從五代過度到宋代展廳的廊道里,狹長的電子屏上投映著這段話,文字下是模擬當年夜幕中星火點點的圖景,為的是讓遊覽的人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耀州窯在最繁盛的時候“十里窯場”的壯麗景色。

宋代時期的剔花,已是繁複而隆重的。

雲散天青耀州瓷

宋代大花瓶

雲散天青耀州瓷

宋代刻花牡丹紋、纏枝菊紋蓋碗

雲散天青耀州瓷

宋代刻花鏤孔復層式燻爐

雲散天青耀州瓷

宋代牡丹紋執壺

模具是重要的作坊具之一。製作陶瓷器的模型,古稱“範”,分內範與外範。在宋代的展廳裡,我第一次見到了瓷器製作的內範。

雲散天青耀州瓷

雲散天青耀州瓷

雲散天青耀州瓷

博古插花牡丹蓮紋碗內範

(五)白釉黑花——明朝時期

元末明初之後,青瓷製品不復多見,而胎厚器重、形體簡練的白瓷和黑瓷大量湧現,民謠之特色逐漸體現了出來。其裝飾手法也從傳統的刻印花,演化為以繪畫為主。

雲散天青耀州瓷

白地黑花仙鶴“壽”字盆

雲散天青耀州瓷

白地黑花山水花鳥紋盆底

(六)民風永醇——清民國時期

清代的耀州窯繼承了傳統的製陶技術,除燒造白釉黑花、鐵鏽花、黑瓷、白瓷外,還新創燒了香黃釉瓷,及黃白、黑白複色釉瓷等特色品種。晚期則出現了廣受民間歡迎的青花瓷。民國時期的瓷器基本沿襲了清代的風格,此時的器物上,多有與繪畫相結合的文字提款,如年款、古詩詞、吉祥語、歇後語等,圖文並美,相映成趣。

雲散天青耀州瓷

民國白地黑花花卉紋甕

雲散天青耀州瓷

清代白地黑花菊紋塔形盒

雲散天青耀州瓷

民國香黃釉劃花山水人物紋對瓶

雲散天青耀州瓷

“夢見周公”題字方枕&“三斤”雙耳單柄樽

四、後記

出了展廳,有一盤巨大的明朝時期的石磨,真的特別大,我一寬屏手機都沒能拍下全景。想來當年瓷業興盛時,該是有多少瓷石待磨啊……如今,零落在出口外的耀州瓷加工廠,僅存一家,荒落落的門庭和廠區,我也不敢肯定是否業務仍能維繫。時值盛夏,我穿著牛仔短褲到廠子的展銷廳兜了一圈,腿上妥妥地被蚊子咬了六七個大包……

臨別離開,還是沒有忍住,買了一把仿製的倒流壺(前面貼過圖了),一個手工制的刻花菊紋小碗,千年之後仍然存世的凌厲又溫柔的刀鋒技藝痕跡,讓我久久愛不釋手。

雲散天青耀州瓷

雲散天青耀州瓷

標簽: 耀州  壺底  倒流  柴窯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