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在史前時代,具有三個空心袋狀足的陶器(所謂的“鬲”)製作目的何在?為什麼不做成實心的支架?

作者:由 螺旋真理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04-25

1。中國的考古學,如果以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不召寨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來計算,到今年正好100週年。

在史前時代,具有三個空心袋狀足的陶器(所謂的“鬲”)製作目的何在?為什麼不做成實心的支架?

安特生在研究仰韶文化的時候,就敏銳地發現了鼎和鬲這兩個古代重要器物的不同,於是他做了個猜測:

2。題目裡的鬲,一般指的是

在史前時代,具有三個空心袋狀足的陶器(所謂的“鬲”)製作目的何在?為什麼不做成實心的支架?

而在仰韶文化中,數量最大的器物是小口尖底瓶

在史前時代,具有三個空心袋狀足的陶器(所謂的“鬲”)製作目的何在?為什麼不做成實心的支架?

經過研究,小口尖底瓶被認為可能是釀酒、聚眾飲酒、盛放液體的用具。

安特生認為,鬲的發明,就是把三個小口尖底瓶拼在一起形成的。

3。題目裡的鼎,一般是指

在史前時代,具有三個空心袋狀足的陶器(所謂的“鬲”)製作目的何在?為什麼不做成實心的支架?

而在磁山文化中,出現了這貨

在史前時代,具有三個空心袋狀足的陶器(所謂的“鬲”)製作目的何在?為什麼不做成實心的支架?

上半部分像桶一樣的叫陶盂,下面有三個支腳。

沒錯,安特生認為把三個支腳固定在盂上,就是鼎的來源。

3。當然,在這100年間,考古學家們對鼎和鬲的起源發展做了好多探討,我認為,在普及這個層次,說到這裡就可以了,比較具體的探討,關於鬲可以去閱讀 楊晶《中國陶鬲研究綜述》,關於鼎可以閱讀 韓建業《簡論中國新石器時代陶鼎的發展演變》。

4。鬲的特徵是袋足,就是三條腿是空心膨大的。三足器一般被認為是方便在底下生火加熱內容物,考古曾發現三足器的足和底有積碳,可以佐證這個猜測。鬲和其他三足器相比,受火的面積更大,熱效率更高,所以日常使用的非常頻繁。歷史進入到青銅器時代之後,鼎逐漸上升為代表國家政權的禮器,而鬲的形制則被考古學家來判斷使用者的文化族群歸屬,足見古人對二者的使用還是有所不同的。

5。關於鬲的製作,其實沒有想象中難。最早的陶鬲是用把黏土搓成泥條盤出來的,不過很快古人就發明了模製法,可以很快作出三個袋足然後捏在一起,在往後古人就先作出一個筒或者圓底釜(可以理解為圓底鍋),然後找好三等分點分別按壓把三個足按出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