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為什麼說沃札河之戰 是一個轉折點?

作者:由 吳國強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5-03

莫斯科選擇戰鬥。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沒有坐等入侵者到來,而是主動前去迎戰韃靼人。雙方軍隊在沃札河(Vozha River)相遇,展開激戰。經過長時間較量,兩方勢均力敵,沒有任何一方能夠打敗對手,越到河對岸去。1378年8月11日,別吉赤按捺不住,派部隊過河,大喊大叫著向羅斯人疾馳而去,企圖從兩翼包圍羅斯軍隊。然而這一次,羅斯人做好了充分準備,他們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殺死了包括別吉赤在內的5名韃靼將領,隨後又向別吉赤騎兵隊發起反攻。見對手洶湧而來,韃靼騎兵扔下自己的帳篷、馬車和蒙古包,狼狽逃跑,驚慌之中有許多士兵淹死在河裡。徐徐降下的夜幕幫助韃靼人避開了追擊,免去了全軍覆沒的危險。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滿載戰利品,勝利回營。

為什麼說沃札河之戰 是一個轉折點?

沃札河之戰是一個轉折點,是150年來羅斯人第一次在正規戰鬥中戰勝韃靼人。羅斯人意識到,韃靼人絕非不可戰勝,但也不能像皮雅那河之戰那樣過於自信,低估韃靼人的力量。

這次勝利為之後更大規模的戰鬥拉開了序幕。得到敗報的馬邁異常暴怒,他對韃靼宗王和韃靼貴族們說:“你們要把固執而任性的奴隸們處死!要使他們的城市、他們所有的一切和基督教教堂化為灰燼!我們要奪取羅斯的黃金髮財致富!”

羅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馬邁並不滿足於發動一次報復性的遠征,而是決心搗毀東正教堂,從宗教以及政治上完全征服羅斯人:“毀滅基督教,焚燬上帝的教堂,廢除上帝的規則。我不想像拔都那樣,我將到達羅斯,殺死羅斯的王公們,住在羅斯並統治羅斯,過上安穩寧靜的日子。”這就意味著,如果馬邁贏得了對莫斯科的戰爭,羅斯這些東正教國家將被迫皈依伊斯蘭教。

為什麼說沃札河之戰 是一個轉折點?

為了籌劃這次決定性的遠征,1378—1379年馬邁都在招兵買馬。他的幕僚對他說:“你的軍隊衰弱了,你的力量枯竭了,但是你有無數財產,你可以……募集許多軍隊。”

最終,1380年,由馬邁親自統率的大軍從金帳汗國出發,踏上了遠征莫斯科的征途。

雖然馬邁意圖效仿金帳汗國的創始人拔都征服羅斯諸國,但他麾下的軍隊與昔日拔都麾下橫掃東歐的蒙古軍隊大不相同。此時的金帳汗國,軍隊由十人隊、百人隊、千人隊和萬人隊組成,不過裝備和隊形仍然跟成吉思汗時代一樣:騎兵裝備重彎刀、遠射程的弓以及可以從馬鞍上拖下騎兵的帶鉤的矛。從表面上看,這與150年前的蒙古騎兵相似,但根據目擊者的記錄,比起拔都時代的蒙古鐵騎,馬邁軍隊的裝備居然退化了——這顯然是長達20年的混亂與內戰的惡果。這一時期的金帳汗國長期缺乏金屬盔甲,士兵只能身著浸透油脂的皮盔甲或者用一些皮革、氈子、織物縫製的盔甲。

為什麼說沃札河之戰 是一個轉折點?

不過最明顯的區別不是裝備退化,而是汗王的軍隊不再是一支純粹的騎兵。除了蒙古—韃靼人之外,馬邁的軍隊裡還有大量熱那亞人、希臘人、亞速人與亞美尼亞人。這些人都備有戰斧,構成了軍隊中的步兵,他們護身的裝備有盾、鎖子衫以及與鎖子甲相連的扁平金屬頭盔。需要注意的是,熱那亞的僱傭矛兵、弩弓兵身著鎧甲,是金帳汗國最為精銳的步兵力量,這顯然是因為盤踞在克里米亞半島沿海的熱那亞人,希望透過幫助馬邁贏得戰爭,從而謀求更大的貿易利益。

1380年夏天,馬邁率領號稱20萬的大軍渡過伏爾加河,駐於沃羅涅日河河口附近。得知馬邁出兵後,早就覬覦羅斯土地的立陶宛王公雅蓋洛·奧爾格爾多維奇立即同他結成聯盟,答應9月1日與蒙古—韃靼人會合,一起進軍莫斯科。莫斯科周圍兩個最大鄰國的結盟,使其有了被擊潰、被肢解的危險。除了這兩個充滿敵意的鄰居之外,莫斯科周圍還有一個搖擺不定的梁贊公國。

位於莫斯科東面的梁贊王公奧列格·伊萬諾維奇擔心自己與韃靼草原接壤,會首先遭到韃靼人的攻擊,因此採取騎牆態度。他一邊派人給德米特里寫信,警告他:“馬邁傾國出動,進軍梁贊地區反對你我,雅蓋洛也是這樣,但是我們的手還高舉著。不要睡,鼓起勇氣來!”結果一轉身,他就對馬邁搖尾乞憐:“您,最英明的君王,如今取得黃金和大量財富的時機到了……莫斯科的財富將落入您的手中;而您的奴隸——梁贊的奧列格,將有幸獲得您的恩典……”奧列格的如意算盤是:馬邁獲勝後,從金賬汗國那裡取得莫斯科領地的一部分,藉此取代德米特里,成為新的“全俄羅斯大公”;如果德米特里獲勝,則從莫斯科那裡得到回報。

為什麼說沃札河之戰 是一個轉折點?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獲悉馬邁出兵後,立即向羅斯各公國派出急使,號召大家全力以赴保衛羅斯領土。整個羅斯都被動員起來,記載庫利科沃大決戰的古老敘事詩《頓河左岸故事》寫道:“戰馬在莫斯科長嘶,頌歌響徹整個國土。號角在科洛姆納吹奏,戰鼓在謝爾普霍夫敲響,軍旗在大頓河的陡岸上飄揚。”德米特里大公從自己的公國與從屬王公的領地召集起了一支羅斯歷史上空前龐大的大軍,於1380年8月15日向東進發。莫斯科大公的計劃是:阻止立陶宛人與韃靼人會合,並猛攻最強大、最危險的韃靼軍,趕在馬邁軍侵入羅斯各公國之前將其消滅。

為什麼說沃札河之戰 是一個轉折點?

羅斯騎兵

莫斯科軍的核心是封建王公們率領的親兵。這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是騎兵,其武器是羅斯長劍(類似韃靼人的馬刀)、懸掛在皮帶上的圓錘與掛在肩上的弓弩。德米特里為他的親兵準備了在歐洲堪稱一流的羅斯盔甲:鎖子甲由一枚枚直徑10—12毫米的鐵環鍛鉚而成,胸前的護心鏡用鐵皮包裹,球頂尖盔為金屬製成。夏日陽光照射在這些戴著頭盔、身穿鎖子甲的騎士身上,閃爍著可怕的光。在俄羅斯的民間文學裡,這些騎士的“盔甲好似流水在風中輕輕浮動。鍍金的頭盔戴在頭上好似晴天的朝霞閃閃發光……”

不過,這支親兵戰鬥力雖然強大,但人數卻不多。羅斯軍隊的主力是民團——“按索哈應徵者”,即從農民和城市“黎民百姓”(指向國家納稅的人)中徵集的人民武裝。城市居民為民團核心,主要成員是手工業者和普通公民,也有商人、地方領主及其侍從;而農村居民,則主要為自由農民。當形勢變得十分危急時,所有能使用武器的市民均須參加民團。民團的軍人根據所帶的武器分別承擔騎兵和步兵勤務。

為什麼說沃札河之戰 是一個轉折點?

羅斯步兵

在蒙古人入侵前,羅斯國家的慣例是,戰時不動員農村居民,農民不參加戰鬥;但蒙古人入侵改變了這一慣例,並使莫斯科建立起了一套快速而廣泛的徵兵系統,包括所有農民在內。按“索哈”徵集來的民兵用斧子、獵熊矛、長木棒(粗棍子)和短錘武裝起來。這些普通士兵買不起價格高昂的鎖子甲,他們穿上縫有鐵塊、銅塊的襯衣、皮襖來保護自己。至於頭盔和盾,自然也是奢侈之物。

頗為諷刺的是,比起蒙古入侵前的羅斯軍隊,1380年的莫斯科軍隊在一個半世紀的“韃靼桎梏”下變得強大多了,而這恰恰是蒙古人造成的。俄國著名史學家巴托爾德說過,15世紀突厥人的軍事結構是“成吉思汗帝國的遺產”,在某種程度上這句話同樣適用於14世紀後期的莫斯科大公國。蒙古統治期間,前往汗的營帳獲取敕令的羅斯王公們為了獲取汗的眷顧,經常參與金帳汗的遠征。此外,還有很多羅斯人被徵召到蒙古軍中參加戰鬥(一般按成年男子1∶10的比例徵召)。譬如,羅斯托夫的王公們就曾帶領自己計程車兵參加過1277—1278年金帳汗國對北高加索倔強山民的遠征。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在參與蒙古可汗指揮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的過程中,羅斯人學到了蒙古人的軍事策略和組織制度,並將其引入羅斯軍隊。

一個很明顯的跡象是:這一時期,羅斯軍隊是按十進位制的標準組建的,即十人隊、百人隊、千人隊和萬人隊,並且每一個指揮官都有一面旗幟和一個訊號鼓,這些都仿自蒙古騎兵。

為什麼說沃札河之戰 是一個轉折點?

羅斯採用的這種與蒙古軍隊高度相似的軍事組織制度說明,蒙古統治對羅斯的影響十分巨大,這種影響至今還能在俄語中得到體現,俄語中的“戰旗”“大鼓”等單詞都是源自中世紀的蒙古語。此外,在武器裝備方面,自13世紀中期開始,羅斯士兵傳統的盔甲逐漸被蒙古式盔甲替代,以致14—16世紀生產蒙古—韃靼樣式武器的波斯手工匠人在羅斯名氣很大。隨著羅斯軍隊逐漸向蒙古騎兵靠攏,它與歐洲鄰國的軍隊慢慢顯露出差異來。實際上,當時的韃靼士兵和羅斯士兵使用的某些裝備完全相同,譬如羅斯騎射手的裝束和武器,就與韃靼騎射手的一樣。而同處東歐的波蘭和立陶宛士兵與羅斯士兵的裝備大相徑庭,他們穿著截然不同的歐式鎧甲和頭盔。當時的羅斯重騎兵雖然在地位上與歐洲的騎士相差無幾,但戰馬卻沒有披上歐式重甲,而是身披輕甲或皮製馬鎧,顯然是受蒙古騎兵的影響,透過減輕馬甲的分量來提高重騎兵的機動性。

蒙古—韃靼軍隊常用的誘敵伏擊戰術也被羅斯軍隊學了去,即日後俄國哥薩克騎兵著名的“拉瓦”戰術。進攻時,主力部隊的騎兵間保持幾步間隔,然後疏散隊形,分兩翼前進包抄敵軍,只留出後面的精銳梯隊;如果包抄不成,就四散回撤,在事先安排好的掩護部隊後面集合,再次組織進攻。他們會以突擊的方式迅速衝破敵軍的戰鬥隊形,並在追擊敵人的時候保持軍隊的機動性。這一戰術毫無疑問來自曾使羅斯人在戰場上一敗塗地的蒙古騎兵。

前往迎戰馬邁多民族雜牌軍的就是這樣一支很大程度上已經“蒙古化”的羅斯軍隊。1380年9月7日,德米特里的軍隊進抵頓河左岸,此時的他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是渡過頓河去迎擊馬邁的軍隊,還是留在左岸?顯而易見,若是渡河,一旦戰敗將沒有退路,停在頓河左岸則比較安全。一些謹慎的將領認為應該留在左岸,“給自己留住後路”;另一些將領則主張渡河,“讓所有人作戰,都不要耍滑頭,誰也別想倖免”!這時候,三位一體修道院的“聖徒”謝爾吉捎來了口信:“不要猶豫不前!與信仰一道前進,迎擊敵人的暴行。不要害怕,上帝在你們這邊。”時年30歲的德米特里大公也認識到,自己的民兵人數雖多,但沒有經過戰鬥隊形方面的訓練,只有在組成密集陣型時才是一支有效的戰鬥力量,所以不能指望他們沿河岸部署時能夠阻止韃靼軍隊渡河。鑑於此,他決定率兵渡過頓河,“與其苟且偷生,不如光榮地死”,在對岸的庫利科沃平原(今屬俄羅斯圖拉州庫爾金地區)與蒙古軍決戰。用中國人熟悉的話來說,就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另一方面,羅斯軍隊渡過頓河將使已抵達己方側後的立陶宛大公的軍隊無法進擊,同時使蒙古軍不好作戰:庫利科沃原野位於涅普利雅德瓦河與頓河匯合處,這裡原野雖然廣大卻溝壑縱橫,中間是一片沼澤地,四周山巒起伏,叢林密佈。這種地形比較適合莫斯科大公國的步兵作戰,韃靼騎兵則很難發揮威力。

橫在羅斯軍隊面前的那段頓河既無橋樑,又無渡口。由於形勢緊迫——莫斯科的偵騎發現馬邁的大軍就駐紮在距離庫利科沃原野大約7俄裡(1俄裡=1。067公里)的地方,德米特里大公當場決定在頓河上架橋。於是,羅斯軍隊火速砍伐岸邊的樹木築起橋樑。當天夜裡,趁著夜色和濃霧,羅斯大軍透過橋樑順利渡過頓河,來到庫利科沃原野,靜待中世紀歐洲規模最大的會戰之一——庫利科沃之戰的爆發。

標簽: 羅斯  馬邁  軍隊  蒙古  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