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在古代筆墨紙硯貴嗎?

作者:由 楊新玉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10-14

在古代筆墨紙硯貴嗎?楊新玉2022-10-14 03:14:58

有貴有賤

南唐的宜春王李從謙,喜愛書法,講究筆:“學晉二王楷法。用宣城諸葛筆,一枝酬以十金,勁妙甲當時,號為‘翹軒寶帚’,士人往往呼為‘寶帚。”一支筆大約相當於1貫錢。——陶穀《清異錄》

宋太宗時,開封市場上所賣寫大字的毛筆,1枝100文:說的是王著“善大書,其筆甚大,全用勁毫,號散卓筆,市中鬻者,一管百錢”。——楊億《楊文公談苑》

紹聖三年(1096年),蘇軾在嶺南用20文買了兩枝筆,形狀既不佳:“形制粗似筆”,而且“墨水相浮,紛然欲散,信嶺南無筆也”。10文錢1枝筆,質量低劣不堪。——蘇軾《蘇軾文集》

還有更便宜者雞毛筆。宋徽宗時,黃庭堅在廣西宜州用3文買了支雞毛筆:“此卷實用三錢買雞毛筆書”、“因以三錢雞毛筆書此卷”廣西多用閹雞羽毛制筆,色甚豔麗,“人取其頸毛絲而聚之以為筆,全類兔毫,一枝直四五錢。然毫短鋒齊,軟而無力,止宜細書,苟字大半寸,難書矣”這類色澤豔麗的雞毛筆,1枝價值4文至5文。——《黃庭堅全集》

宋高宗初期,筆工屠希名氣很大,並曾跟隨著宋高宗流亡,擁有一定的政治資本,“自天子、公卿、朝士、四方士大夫,皆貴希筆,一筒至千錢,下此不可得”。1枝筆的價錢高達1貫,其“技誠絕人”,所制筆“入手即熟,作萬字不少敗,莫能及者”。70餘年以後,其孫屠覺繼承祖業,但並沒有得到真傳,質量下降,1枝筆才賣100文:“財價百錢,入手亦熟可喜,然不二百字,敗矣。”使用壽命很短。——《嶺外代答校注》

羊毛筆為“筆之最下者”,宋理宗時,劉克莊曾“五錢買得羊毛筆。”羊毛筆1枝5文。——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

宋初,名士徐鉉所藏的1錠月團墨,自言“價值三萬”即30貫。——陶穀《清異錄》

兗人名匠東野暉所制的墨,在北宋中期,據蘇軾說:“每枚必十千,信非凡墨之比也。”每枚價值10貫。——(元)陸友《墨史》

元祐初,制墨名家潘谷在開封設肆賣墨,定價是“每笏止取百錢”即100文。北宋後期的一位制墨名家陳贍,起初其墨“每斤止售半千,價雖亷而利常贏餘”。每斤只賣500文,屬於薄利多銷。到宣和年間,隨著陳贍的去世,其墨因數量有限而貴重,“已自貴重,斤直五萬,比其身在,蓋百倍矣”。價格猛增至每斤50貫。——何遠《春渚紀聞》

五代宋初的南唐造墨名家李廷珪,所制墨有“天下第一品”之譽。到北宋中期的慶曆年間,李廷珪墨已傳世不多,“尤難得,而屢以萬錢市一丸”價至10貫1枚。——王洙《王氏談錄》

到了宣和年間,乃至有“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之說。據說宋徽宗也曾親自制墨:“嘗以蘇合油搜煙為墨。至金章宗購之,一兩墨,價黃金一斤。”——(明)陶宗儀《說郛三種》

廣西容州多產大松樹,為當地製作松煙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墨,佳者一笏不盈百錢,其下則一斤止直錢二百”。優良的容州松煙墨,南宋前期不過1枚100文,一般的則是論斤賣出,每斤才200文。——《嶺外代答校注》

南宋時,有人珍藏古墨1笏,上有銘文雲:“唐水部員外郎李慥制”,被人用1枚端硯換走,此硯後來在臨安有宦官欲以50貫買下:“行朝有貴人慾以五萬錢易研。”——何遠《春渚紀聞》

南唐李後主時所造的澄心堂紙,是當時紙中極品,非常珍貴,在宋初的江南地區,價格每張約100余文。江南平定60多年後,其紙猶有存者。梅堯臣曾得到兩幅(也稱兩軸),對其“滑如春冰密如繭”的質量讚歎不已,並言:“江南李氏有國日,百金不許市一枚。”南宋人程大昌引用該詩時有議論說:“一紙已直百錢,亦已珍矣”即是。——梅堯臣《宛陵先生集》

紹興十九年(1149年),海南經界覆量官王琮,“自雷取紙,每幅定價七十”。從雷州販賣到海南島的紙,每幅定價70文。按其背景而言,所定是高價,也即其紙實際價格不值70文。——李光《莊簡集》

南宋修內司所造的蠲紙,也是優質產品。據南宋中期臨安商人所言:“內司蠲紙成匹者,價直不下一十千。若論一張直一百,糨紙減半五十錢。”解釋道:“蠲紙修內司抄成者,成匹無縫,長二長四五大尺,小者如札子長短。搗糨成紙,低,比蠲紙輕薄,近日有賣者。”意思是成匹的蠲紙價值不下10貫,裁成張賣是1張100文;糨紙價格是每張50文。——佚名《百寶總珍集》

普通的印書紙相當便宜。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沅州公使庫本孔平仲《續世說》12卷,前有記中提到用紙量及其價錢:

今具印造《續世說》一部,計六冊,合用工食等

錢如後:…大紙一百六十五張,計錢三十文足

褾褙青紙物料工食錢,共二百八十一文足:大青白紙共九張,計錢六十六文足…

印書紙每張僅0。18文,褾褙青紙每張7。3文。

乾道九年(1173年)高郵軍學本秦觀《淮海集》中有題記雲:

高郵軍學《淮海文集》計四百四十□板並副葉裱背共享紙五百張:三省紙每張二十文計一十貫文省,新□紙每張一十文計□□文省…

所用3種紙,每張價錢從20文省、10省到數文省,價格高於10多年前的沅州。

宋仁宗時,有人送給孫甫1硯,說是“直三十千”即30貫。孫甫驚奇地問道:“硯有何異,而如此之價也?”回答說:“硯以石潤為貴,此石呵之則水流。”——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

南宋初,紹興府有位老者回憶說:“右軍之後,持一風字硯,大尺餘,色正赤,用之不減端石,雲右軍所用者。石揚休以錢二萬得之。”石揚休是宋仁宗時人,以20貫買了據說是王羲之用過的風字硯。——《硯譜》

王羲之用過的另一枚“右軍古鳳池紫石硯”,被“蘇子瞻以四十千置往矣。”蘇軾以40貫買得此硯。——米芾《米芾集》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殿中侍御史杜莘老彈劾樞密使周麟之時,揭發道:“有浚井而得古硯,麟之慾償以百金,得其硯而弗償也。”⑤這塊古硯的交易價格是100兩銀子。——《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南宋中期,周南見一人家有硯,“索價不啻二萬錢之貴”,要價20貫。——周南《山房集》

南宋時,衢州出現了一枚蘇軾的“東坡硯”,後刻《東坡銘》曰:“東坡硯,龍尾石。開鵠卵,見蒼璧。與居士,同出人。更寒暑,就燥溼。今何者,獨先逸。同參寥,老空寂。”被一汪姓官員“以五千”即5貫買去。——張世南《遊宦紀聞》

端州所產著名的端硯,號稱絕品者價值10餘貫:“亦不過十來千。”——杜綰《雲林石譜》

米芾在列舉了一些端硯後說:“已上硯平生約見五七百枚,十千已上無估。”意思大約是最低價也要10貫。——米芾《米芾集》

一枚蘇軾使用過的端硯,因多星斑而名為“涵星硯”,製作精美,“廣四寸,其長倍蓰,高寸有半”。刻有蘇頌的字“子容”二字,“意其初得也”,也即最早蘇頌也擁有過此硯。南宋中期,此硯在成都以150貫(鐵錢)成交:“史君以百五十緡購得之。”——張世南《遊宦紀聞》

南宋前期,臨安府有貴人出價50貫要買一端硯:“欲以五萬錢輟研,”但賣主捨不得出手。——何蓮《春渚紀聞》

南宋時,有一農夫在田中鋤地時,刨出了1枚被鋤斷的古端硯,“絕佳,雖中斷,墨位猶全”。後來被人“以緡錢千、故硯一易之”。價格至少是1000餘貫。——王質《雪山集》

端硯以有眼為貴:“大抵以石中有眼者最為貴,謂之鴝鵒眼,蓋石文之精美者,如木之有節也…工人每市石材,必以眼之大小多少為之重輕,若石之無眼,雖資質甚美,其大者不出千錢。”沒有眼的硯石,再好也賣不過1貫。——朱長文《墨池編》

宋人還珍愛瓦硯。蘇軾有詩云:“舉世爭稱鄴瓦堅,一枚不換百金頒。”——蘇軾《蘇軾詩集》

說的是用曹操在鄴城所建銅雀臺瓦改制的瓦硯,備受士大夫的喜愛,價值很高。另有武昌古安樂宮瓦硯,“舊傳此宮中古瓦皆澄泥為之,可作硯,一瓦值錢一千文”澄泥古瓦硯1枚價值1貫。——袁文《甕牖閒評》

此外還有陶硯,價格更昂貴。河東澤州高平人呂老,原來以造墨為業,後來有人有教會他製作陶硯,“研成堅潤宜墨,光溢如漆。每研首必有一白書呂字為志”。呂老死後,這一技術失傳,“好奇之士,有以十萬錢購一研不可得者”。其硯100貫1枚也很難買到。相州湯陰人看到了商機,遂紛紛仿製其硯,但在京師開封市場上卻賣不到100文:“持至京師,每研不滿百錢之直。”鑑別真假的方法是,“以金鐵物劃之,不入為真”。——何《春渚紀聞》

昂貴的硯臺,數量是有限的,擁有者多將其當作工藝品或古玩收藏,越是貴重的硯臺,使用價值反而越不高。一般使用的硯臺,還是大眾化的普通廉價硯。宋徽宗時,唐州方城仙公山下的新寨,大量產硯,顏色有紫、青、白三種,“石之易得,一枚不過百錢”,每枚僅售100文。——張邦基《墨莊漫錄》

婺源出產歙硯,當地匠人多以此為生,“終日成一硯,少有病,不直數十金,幸完好,直五七千以上無估”。價格一般從數十文到7貫以上不等。——米芾《米芾集》

兩宋之際,曾有人在歙州用3貫買了1硯:“出捐三千錢,售眉子石一,隨輒予人莫惜”;當時有人對洪適說:“使君雅無長物,諸郎案頭研不百錢直。”似可說明,一般士人家中所用,不過是價值100文左右的普通硯。——歐陽修《歸田錄》

標簽: 100  10  蘇軾  南宋  端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