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作者:由 我是雕刻師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1-03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玩了那麼久的文玩,想必一定對包漿有所瞭解吧,可是你的理解是全部嗎?

什麼是包漿?

“包漿”其實就是“光澤”,專指古物器件經過長年久月之後,在表面上形成這樣一層自然的光澤。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包漿既然承託歲月,年代越久的東西,包漿越厚。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漬,或者土埋水沁,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

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靜,告訴你,這件東西有了年紀,顯露出一種溫存、通透的氣質。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包漿這種類似清漆罩過的光亮,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浮躁的色調、乾澀的肌理相對照的。

包漿不是用清漆抹、用蠟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產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這些非玉的東西,都呈現出玉石般的珠光寶氣,靈氣四溢。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自然萬物,皆可包漿。瓷器有瓷器的包漿,金屬有金屬的包漿,玉石和紫砂壺包漿也各不相同,甚至沉船外表附著的珊瑚海貝也可以被稱作包漿。

即便是城市建築外表面,在時間、綠植等的打磨下,蒙上一層滄桑的光澤感,這也可以稱之為包漿。

包漿的成因

沒有一本專著專門論及傳世古玩形成“包漿”的成因。

有的書上談到,紫檀、紅木、黃花梨、鐵梨木等一些高檔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質外洩,和空氣中的塵土、人們觸控的汗漬,互相融會成了“包漿”。這種說法,似乎還有些科學道理。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那麼,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呢?尤其是還有古籍善本以及傳世字畫,在這些古玩藝術品上,本身並不具有“油性”,但也會出現“包漿”,就比較令人費解了。

然而,事實是這些非“油性”的傳世古玩上,確實也會出現“包漿”,但比起木器傢俱來,要不明顯得多,而且較難辨別。尤其是瓷器的“包漿”,更加難以辨認。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其實,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等傳世古玩之所以也會出現“包漿”,原因之一,是因為人們長期把玩、擦拭的結果。由於成千上萬次把玩和擦拭,把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變得光鑑可以照人了。

也因為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菸壺、硯臺、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們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愈加明顯。當然,這裡也因為人們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幫助了“包漿”的形成。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所以,一些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們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時候空氣潔淨,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塵數次,也就更難形成“包漿”了。如果你輕易地認為這種瓶罐由於缺少“包漿”而斷定是新貨贗品,那就像竹籃打水,永遠要“漏”定了。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古錢傳世日久,表面在空氣中產生的一種色澤,也稱包漿。這種包漿呈古銅色或黑色,真者沉著,偽者飄浮,一般年代愈久,顏色愈深,雖是極薄一層,但煮洗也不會脫落。偽造包漿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燻黑,再上蠟打光,如用開水洗刷,偽漿便會失去。

包漿與“賊光”

對賊光的通俗解釋是:新瓷器表面刺眼的釉光,也稱之為“火光”。

稱為“火光”不難理解——任何瓷器都必須經過高溫燒製,所以便有了“火光”。但為什麼要稱為“賊光”呢?實際上,一個“賊”字,便挑明瞭一切。

“賊”者,賊眉鼠眼也,樑上君子也,不勞而獲也,弄虛作假也,總之,盡是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葫蘆拋光後的光澤

常有賣家拿新東西冒充老東西,比如瓷器、陶器、銀幣等等,但真正懂行的人,一眼便可看到新東西那層浮在表面上的“賊光”。

做得再好,再真,那層“光”也是浮上去的而不是長上去的。打個比方,老東西的光,是面板,是骨肉;新東西的光,則是衣服,是脂粉。

淺談包漿:它是文玩人的信仰

真正包漿的葫蘆

歲月這東西是容不得說謊的,一個“光”足以涵蓋和說明一切。常有賣家為自己的東西辯解,說,之所以有“賊光”,是因為保管得好。一派胡言。保管得好,只跟東西的品相有關,而與“賊光”無關。

“賊光”與“包漿”應該是水火不容的兩種東西。何謂包漿?包漿是歲月的見證,時間的印痕,這個“漿”,新東西是不可能有的。

沒有,造假者又想仿得更真一些,便會採用各種土辦法洋辦法拙辦法巧辦法,於是所謂的文物上就有了一層賊光——生硬,輕佻,醜陋,不舒服。

可以這麼講,包漿是用來養眼的,賊光是用來刺目的。

標簽: 包漿  瓷器  東西  把玩  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