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北服考研中外服裝史緙絲的知識

作者:由 櫻花東街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8-23

學長今天分享一下關於緙絲的基礎知識。

在傳承隋、唐、五代緙絲工藝的基礎上,宋代的緙絲技術大大提高,尤當時定州的刻絲業最為出色。據莊綽《雞肋編》記載,“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於木棦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於經緯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如婦人一衣,終歲可就。雖作百花,使不相類亦可,蓋緯線非通梭所織也。”

緙絲機是緙絲的專用織機。緙織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襯畫稿或書稿,織工透過經絲,用毛筆將畫樣的彩色圖案描繪在經絲面上,然後再分別用長約10釐米、裝有各種絲線的舟形小梭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織。同一種色彩的緯線不必穿過整個幅面,只需根據紋樣的輪廓或畫面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和“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

織造時,藝人坐在木機前,按預先設計勾繪在經面上的圖案,不停地換著梭子來回穿梭織緯,然後用撥子把緯線排緊。織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換數以萬計的梭子,其花時之長,功夫之深,織造之精,可想而知。緙絲的工藝流程,一般有十六道工序: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後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捎經面、挑交、打翻頭、箸踏腳棒、捫經面、畫樣、配色線、搖線、修毛頭。緙絲的織造技法為:結、摜、勾、戧、繞、盤梭、子母經、押樣梭、押簾梭、蘆菲片、篤門閂、削梭、木梳戧、包心戧、鳳尾戧等,技法眾多。

緙絲技術發展到了元代,最具特點的應屬“織御容”。元代《經世大典》記載:“織以成像、宛然如生,有非彩色塗抹所能及者。”此書謂織御容有的是臨時“畫畢復織之”,也有的是依照原先供奉於寺廟內的御容織出。1992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緙絲唐卡一幅,是以大威德金剛為本尊的曼茶羅,為密宗修行時供奉之畫,其下緣左右端各織出兩身供養人,右端第一人為元文宗圖帖睦爾,左鄰為其兄明宗和世瓊;左端則是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與元文宗皇后卜答失裡,這幅以緙絲畫上的帝后均作合十禮佛狀。

北服考研中外服裝史緙絲的知識

北服考研中外服裝史緙絲的知識

標簽: 緙絲  經線  緯線  刻絲  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