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嬰幼兒翻身動作障礙的評估與康復

作者:由 康復小白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9-06-15

根據粗大運動發育規律,當頭控完成後,緊接著軀幹的穩定和旋轉動作就要開始,翻身動作就順理成章地出現了。翻身是最早的體位轉換動作,更是全身協調性運動的始發站,脊柱迴旋是翻身動作中最核心的運動要素,人體的核心穩定也由此開始發育並逐步完善。

翻身動作出現之前受原始反射的影響,嬰幼兒的主要運動模式以整體對稱的姿勢為主,沒有四肢和軀幹的協調運動和分離運動,呈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運動狀態。隨著嬰幼兒大腦功能分化的完善及運動中樞發育的成熟,頭部和軀幹的分離運動及頸部的左右迴旋運動開始出現,並逐漸過渡到上肢和軀幹的分離;隨著上肢功能發育的完善,一側上肢開始支撐體重(肩關節為主要承重關節),身體重心轉向另一側,出現上肢和脊柱的迴旋運動。脊柱迴旋運動的出現標誌著嬰幼兒脊柱的旋肌和腹內、外斜肌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使用,整體性的脊柱迴旋運動發育的成熟,肩帶與骨盆同時進行協調性的軸性迴旋運動,能夠使嬰幼兒很好地完成從仰臥到側臥的體位轉移運動。軀幹、骨盆和下肢良好的分離運動和迴旋能力能促使患兒由仰臥位翻至俯臥位。

如果沒有脊柱迴旋能力和軀幹與四肢的分離運動,其他的一些運動功能就無從談起,譬如,如果四肢功能發育受限,仰臥位到坐位的轉移功能以及高階的平衡功能發育都將得不到發展。翻身動作在嬰幼兒粗大運動中是至關重要的,翻身動作發育障礙將成為嬰幼兒後續運動發育的絆腳石。

下面重點介紹常見的異常翻身姿勢模式及影響因素、正確翻身動作所需的運動元素及訓練方法。

一、常見的異常翻身動作

1。無翻身意識,多見於認知功能障礙或缺乏運動慾望的嬰幼兒。

2。翻身時頭頸應答錯誤,頭頸部過度後伸,阻礙頭頸部前屈、側轉啟動動作的出現。

3。全身伸肌肌群張力過高,屈肌肌群功能及軀幹旋轉功能受限,翻身時以背部伸肌肌群緊張用力為主,代償翻身。

嬰幼兒翻身動作障礙的評估與康復

4。肩胛帶前伸活動受限,肩關節過度內收內旋,以軀幹迴旋代償翻身。

5雙下肢交叉或併攏,軀下、骨盆,雙下肢無分離運動,無法進行一側下肢屈曲內收內旋,跨過對側下肢完成翻身

嬰幼兒翻身動作障礙的評估與康復

6。一側肢體癱瘓無法向對側翻身,常見於偏患兒。

頸部前屈和側屈的肌肉:斜方肌、斜角肌、頸長肌,頭長肌、頭前直死、頭側直肌。

軀幹側屈和旋轉的肌肉:胸大肌胸骨部肌束、大圓肌、背闊肌、肩胛下肌、腹內外斜肌

胛帶上提的主要肌肉:肩胛提肌、斜方肌上部肌束

肩關節內收內旋的肌群:胸大肌胸骨部肌束、大圓肌、背闊肌,屑胛下肌。

肩胛帶帶前伸和上回旋的肌群:胸小肌、前鋸肌,斜方肌的上下部和前鋸肌的下部

髖關節屈曲的主要肌肉:髂腰肌、縫匠肌、股直肌、恥骨肌。

髖關節內收內旋的肌群: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臀中肌、臀小肌前部肌束

二、翻身動作所需運動元素

(1)頭頸部向前屈並側轉,為翻身運動做啟動動作。

(2)軀幹向翻向側進行旋轉啟動

(3)肩胛帶向翻向側的前伸和肩關節的屈曲內收。

(4)對側的髖關節進行屈曲、內收、內旋,跨過翻向側下肢,完成翻身

(5)翻至俯臥位時,雙上肢能夠在胸前進行肘部支撐

參與完成軀幹側屈旋轉的主要肌肉與軀幹運動方向:翻身側腹側屈肌(腹內、外斜肌,腹直肌)和背側脊柱伸肌(豎脊肌)的上固定收縮。翻向側的屈、伸肌肉起調控體側屈運動的速度和幅度。

脊柱(迴旋)動作是頭、頸、脊柱、骨盆繞垂直軸迴旋。翻向側的胸鎖乳突肌的下固定收縮使頭轉動;翻向側腹內斜肌和對側腹外斜肌的上固定收縮,使軀幹(脊柱)迴旋;翻身側臀大肌的遠固定收縮,使骨盆向對側轉動。

三、常用的訓練方法

1。翻身動作中頭頸部前屈、側屈的誘導訓練

患兒側臥於巴氏球上,頸部與軀幹處於一條直線上,頭部處於中立位避免過屈和過伸,球位於患兒腋下,然後利用玩具作為視覺刺激誘導患兒做頸部側屈動作,使翻身側頸部的側屈肌群能夠得到充分拉伸。從而使患兒學習翻身運動中的頭部側屈引導動作。

嬰幼兒翻身動作障礙的評估與康復

翻身動作中頭頸部前屈、側屈的誘導訓練

2。翻身動作中肩胛帶前伸的訓練

患兒俯臥位肘支撐於巴氏球上,治療師位於巴氏球一側以一手穩定於患兒一側肩部,使患兒單側肘關節支撐於巴氏球上,另一手用玩具誘導患兒另一側上肢做肩關節前屈動作,同時誘導患兒頭部側轉,軀幹迴旋,之後再回到俯臥位肘支撐體位,以同樣方法訓練另一側,反覆交替訓練患兒肩胛帶前伸。若完不成可先在肘部或手部給予一定輔助。

3。翻身動作中軀幹的側屈和旋轉訓練

患兒側臥位在巴氏球上,頭、頸、軀幹、下肢處於一條直線,治療師一隻手置於患兒附著側下肢起穩定作用,另一隻手置於患兒對側臀部。透過對球的控制,向翻身側斜下方進行緩慢弧形運動,誘導患兒主動進行軀幹的旋轉。

4。翻身動作中骨盆的旋轉與下肢的屈曲和內旋訓練

患兒側臥位在巴氏球上,頭、頸、軀幹、下肢處於一條直線,治療師穩定患兒的頭部和肩部,透過控制球的運動,誘導患兒主動進行骨盆旋轉及上側下肢的屈曲內收、內旋,完成翻身。

5。連續翻身訓練

連續翻身是對體軸迴旋能力,以及軀幹功能發育成熟的肯定,應該重視連續翻身動作的建立。

患兒取仰臥位,頭枕於平衡步踏上,利用玩具誘導患兒面向翻向側,頭頸向翻向側側轉啟動,翻身側上肢越過身體中線抓取玩具,透過肩胛帶的前伸帶動軀幹向翻向側旋轉,翻身側下肢屈曲內收內旋跨過翻向側下肢完成翻身至俯臥。再誘導頭頸及上肢向身體後側運動,帶動驅幹向身體後方迴旋,翻向側下肢做外展外旋,完成俯臥到仰臥,連續進行該項訓練,幫助患兒學習連續翻身動作。

嬰幼兒翻身動作障礙的評估與康復

連續翻身訓練

標簽: 翻身  患兒  軀幹  運動  動作